跟著建築師快樂畫畫:零基礎也能立即上手,無壓力建構空間場景與美學概念 許華山 麥浩斯

跟著建築師快樂畫畫:零基礎也能立即上手,無壓力建構空間場景與美學概念 許華山 麥浩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許華山 著
图书标签:
  • 建筑绘画
  • 素描
  • 空间设计
  • 场景绘画
  • 零基础
  • 手绘
  • 美学
  • 艺术入门
  • 麦浩斯
  • 许华山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艺力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麥浩斯
ISBN:9789864083831
商品编码:2978287062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8-06-30
页数:144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书名:跟著建築師快樂畫畫:零基礎也能立即上手,無壓力建構空間場景與美學概念

作者:許華山

出版:麥浩斯

语种:繁體中文

页数:144 页

装帧:平装

ISBN:9789864083831

出版日期:2018-06-30

-------------------------各界好評.專文推薦---------------------------------------------

張基義│台灣創意設計中心董事長 郭英聲│攝影家

葉靜山│水墨藝術家

原田鎮郎│日本建築師、愛知縣立藝術大學客座教授 馮翊綱│劇作家、劇場表演藝術家?????????????? 龔書章│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理事長

----------------------------------------------------------------------------------------------------------------

真正的畫畫不是拍照,講求的不是百分百的逼真,

而是充分融合媒材與手感,百分百捕捉內心感動的剎那!

真正的畫畫不需講究高端技法、不需建立任何基礎,

而是一段與心靈暢談的療癒旅程

學畫畫的方式百百種,本書則透過建築師許華山的繪畫角度運筆,帶你走進療癒而奇幻的油性蠟筆藝術殿堂。不需要任何基礎,只要翻開書本,從塗塗抹抹中與色彩玩耍,就能任由畫筆帶領著你無拘無束地徜徉在屬於自己心靈宇宙,並能在畫畫過程中觀察自己的情緒、抒發內在感情,更同步建立用色、空間概念。跟著老師拿起蠟筆,你會發現自己無與倫比的藝術潛質,同時愛上這樣美妙的畫畫世界。

不妨跟隨許華山的腳步,從生活中每一次的散步慢行開始,

舉凡視線接觸到的任何風景,

以心為起點,以手指為媒介,以景為意向參考,

漸進學習、用心觀察、直覺速寫,

眼到--心到--手到,

看到什麼畫什麼,

創造*真、*美,發自於心的溫暖作品。

INDEX

CH0 與孩子氣的自己相遇─【畫畫的學前練習】----------------------------14

準備工具│油性蠟筆 ??????????????? │輔助道具 材質選搭│紙品實驗 ??????????????? │色彩實驗 ? CH1 開始恣意揮灑!──【用心畫畫】--------------------------------------------------024 手感練習│運筆之間 手指玩畫│壓、推、塗、抹 ??????????????? │不同的媒材玩耍 ? CH2 去公園吧!──【花、草、樹】--------------------------------------------------------038 ??? 示範練習│畫杜鵑 ??? 示範練習│畫山與水 ??? 照片臨摹│畫綠野山林 ??? 戶外畫畫│校園寫生 ??? 華山作品欣賞 ? CH3就到海邊散散步!──【自然山林與大海】------------------------------------------068 ??? 照片臨摹│畫一片湖光山色 ??? 照片臨摹│遠山建築 ??? 華山作品欣賞 ? CH4? 輕鬆愜意的城市散步!【建築與街道】--------------------------------------------096 ???照片臨摹│遠近景描繪 ???照片臨摹│街景描繪 華山作品欣賞 ? CH5? 無處不畫室!體驗華山派手繪------------------------------------------------------128 ???自主挑色畫畫玩耍 ? ?華山作品欣賞


《建築的解構與重塑:從經典到未來的設計語彙》 作者:陳怡安 建築師 出版社:遠景文化事業 ISBN:978-986-5678-90-1 ---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一本著重於基礎繪圖技巧或快速入門的實用指南,而是深入探討建築設計思想的核心、歷史演變,以及當代設計師如何在傳統的結構與美學規範中,尋找突破與創新的路徑。作者陳怡安,一位在國際舞台上享有盛譽的註冊建築師,以其深厚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為讀者構築了一幅橫跨古今、縱貫東西的建築哲學地圖。 全書共分為五大部分,共計二十章節,旨在引導讀者超越表象的造型模仿,直抵建築得以存在的本質。 --- 第一部:根源的追溯——古典秩序與現代精神的對話 (約 300 字) 本部分聚焦於西方建築史上幾個關鍵的轉折點,探討「形式追隨功能」的教條是如何在歷史的沉澱中被修正與豐富的。我們從古希臘的柱式比例與神聖幾何學談起,解析這些看似僵硬的規則如何內化為設計師潛意識中的韻律感。隨後,深入探討文藝復興時期對古典語彙的復興與再詮釋,及其如何為後來的工業革命時代奠定美學基礎。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部分詳細分析了二十世紀初包浩斯(Bauhaus)運動的激進美學觀點,並非將其視為純粹的技術革新,而是作為對僵化貴族建築語言的一種哲學反抗。作者透過對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的「少即是多」的深入剖析,探討了極簡主義如何在材料的真實性與空間的純粹性之間取得了微妙的平衡。這部分強調,理解過去的「規範」,是為了更有效地「打破規範」。 --- 第二部:結構的詩學——材料、光影與承載的藝術 (約 350 字) 建築的實體性,在於其對抗地心引力的能力。本部分專注於結構工程學如何轉化為一種美學表達。我們探討的重點在於「結構的誠實性」——即結構本身是否能成為設計的主體,而非僅是幕後的支撐。 章節中詳細比較了鋼筋混凝土、鋼結構以及木結構在塑造不同時代精神上的差異。例如,從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標誌性的扭曲曲面,到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精緻的框架系統,結構不再是隱藏的骨架,而是外顯的皮膚與筋骨。 尤為深入地,本部分討論了「光線的建築學」。光線如何被引入、濾淨、反射和吸收,是決定空間氛圍的關鍵要素。作者透過分析安藤忠雄(Tadao Ando)對清水混凝土的運用,展示了如何透過極簡的物質性,將自然光線昇華為一種宗教般的體驗。這裡的「畫畫」不再是平面上的描摹,而是對三維空間中光影的編排與雕塑。 --- 第三部:地域性的掙扎與挪用 (約 300 字) 當全球化浪潮席捲而來時,建築設計如何保持其獨特的「在地性」(Genius Loci)?本部分挑戰了標準化設計的陷阱,探討了地域性元素(如氣候、在地材料、文化習俗)在當代設計中的重新定位。 本書並非主張復古地模仿傳統建築的樣貌,而是強調從傳統的「解決方案」中汲取智慧。例如,探討亞洲傳統建築中關於庭院、天井與通風的設計智慧,如何在現代高密度城市規劃中獲得新生。作者考察了幾位深受地域文化啟發的建築師,他們如何將傳統的「手工藝精神」與現代的「預製化技術」相結合。 這部分也批判性地審視了「全球風格」(Global Style)的弊端,主張真正的創新必須是「根植於此地,面向未來」的,鼓勵設計師深入挖掘所在地的歷史脈絡,將其轉化為具有時代意義的設計語言。 --- 第四部:空間的序列與心理學效應 (約 350 字) 建築的核心是為人類活動提供場所。本部分將焦點從外在形式轉向內在體驗,探討空間的組織如何影響人的心理狀態、行為模式乃至社會互動。 詳細闡述了空間序列(Sequence of Spaces)的設計原理:從入口的過渡、到核心活動區的聚集,再到私密休憩區的分離,每一個層級轉換都必須精心策劃。本書引入了心理學概念,分析了圍合感、尺度感(Proportion)與可達性(Accessibility)如何共同建構出對建築物的感知。 此外,本書深入討論了「公共性」與「私密性」的辯證關係。在混合用途的綜合體設計中,如何設計出既能促進社區交流,又能保障個體隱私的邊界條件,成為重要的議題。作者透過案例分析,揭示了優秀的建築如何透過空間的微妙暗示,引導或鼓勵特定的社會行為,這是一種無聲的「行為設計」。 --- 第五部:未來場景:數位化、韌性與共生 (約 200 字) 結尾部分將目光投向未來的建築挑戰。面對氣候變遷和資源短缺,建築設計必須轉向「韌性」(Resilience)和「循環性」(Circularity)。 本部分探討了參數化設計(Parametric Design)工具如何改變了設計師的思維模式,從傳統的草圖和模型,轉向基於數據驅動的形態生成。但作者強調,技術僅是工具,最終的設計決策仍需回歸人文關懷。 最後,本書以「人與自然共生」為願景,探討了生物親和設計(Biophilic Design)的原則,以及如何在城市肌理中重新引入生態系統。建築不再是一個封閉的盒子,而是一個開放的、持續演化的生命體,與其周圍環境進行著複雜而動態的物質與信息交換。 --- 總結: 《建築的解構與重塑》是一本為有志於深入理解建築理論和設計哲學的讀者而作的深度文本。它要求讀者具備對歷史的敬畏與對未來的批判性眼光,而非僅滿足於表面的視覺愉悅。全書旨在培養讀者建立一套成熟的設計判斷體系,從根本上理解建築藝術與科學的交匯點。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充满了活力和亲切感,那种色彩搭配让人一眼看上去就觉得“哦,这个我能行”。我一直都对建筑素描心存向往,但每每看到那些专业人士画出的透视结构,就感觉像是面对高深的数学公式一样望而却步。市面上很多教绘画的书籍,要么过于强调理论深度,把我这个纯粹的“想画点东西”的人绕晕了,要么就是只教细节的描绘,却忽略了最基础的“框架感”的建立。我希望找到一本能够真正帮我把脑海中那些抽象的空间想象转化到纸面上的工具书,而不是一本生硬的教科书。我尤其关注那些能快速建立起空间感的方法,比如如何不借助复杂的尺规也能画出基本的立方体和圆柱体,以及如何通过简单的线条来表达光影和材质的初步感受。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那它对初学者来说绝对是无价之宝,能极大地降低我们踏出第一步的心理门槛。

评分

我个人对于学习任何技能都有一个核心诉求:实用性和即时反馈。如果一本书教了你很多理论,但你实际操作起来却发现跟书上画的完全是两码事,那基本就等于白学了。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套非常清晰的、步骤化的流程,最好是那种“跟着做,你就能看到效果”的实操指南。我特别希望看到作者如何处理“结构简化”的问题,毕竟初学者不可能一开始就追求细节的完美,重要的是先把物体的“精神气质”抓到。例如,如何用最少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建筑的比例和体量,以及如何处理那些让人头疼的汇聚线。如果书中能配有大量对比鲜明的“错误示范”和“正确示范”的解析,那就更棒了,这样我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一步走偏了,并及时调整方向。这种带有明确纠错机制的学习路径,远比那些只有完美成品展示的书籍来得更有价值。

评分

作为一名对城市景观有独特情结的人,我真正想从这本书里学到的,是如何捕捉建筑与环境互动的美感。很多时候,画一栋建筑,光是把它的轮廓描摹下来是不够的,它需要被放置在一个“场景”中。我渴望了解如何快速地将周围的树木、街道、行人等元素巧妙地融入到画面里,从而营造出一种生动的叙事感。比如,怎样用不同的线条粗细来区分前景和背景的层次?怎样利用阴影的变化来表现一天中不同时刻的光照效果?我发现许多教程在教授建筑本身时非常细致,却忽略了环境氛围的营造。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探讨如何将“美学概念”——比如节奏感、韵律感、疏密对比——融入到零基础的速写练习中,那它就不再仅仅是一本绘画技法书,而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观察和记录世界”的指南了。

评分

我对绘画材料和工具的介绍也有一定的要求。我不是专业的美术生,不需要那些昂贵且专业的全套工具。我更倾向于使用日常容易获得的工具,比如普通的HB铅笔、几支不同硬度的炭笔,或者甚至只是黑色签字笔。如果这本书能针对这些基础工具,展示出它们各自在表现建筑线条和灰度上的潜力,我会觉得非常贴心。有时候,工具的复杂性反而成了学习的阻碍。我希望作者能够强调的是“思维模式”和“观察习惯”的培养,而不是工具的堆砌。例如,讲解一下如何只用一支笔,通过调整下笔的力度和角度,来模拟出不同浓度的灰色调,这种“用最少的资源,达到最大的表现力”的理念,对于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来说,吸引力是巨大的。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提到了“零基础”和“无压力”,这对我极具吸引力,因为我过去尝试过几次学习速写,结果都因为进度太慢而放弃了。我关注的重点是“快乐”二字,这暗示着学习过程应该是愉悦而非痛苦的。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设计课程的,它是否能让我从第一次尝试就获得一种“我可以做到”的积极反馈?是否提供了大量的涂鸦练习或者小幅度的挑战,而不是一开始就要求我完成一幅复杂的、需要耗费数小时的整幅作品?如果这本书的结构设计能像一个循序渐进的、充满鼓励的向导,让我每次都能带着小小的成就感放下画笔,那么它就真正做到了“无压力建构”。我需要的是那种能让我享受“画画”这个行为本身乐趣的引导,而不是仅仅为了得到一个“完成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