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犯罪手法系列2─毒物研究室:250種具有致命效果的經典毒物、植物、藥物和毒品
作者:席瑞塔.史蒂文斯
出版:麥田
语种:繁體中文
页数:448 页
装帧:平装
ISBN:9789863444091
出版日期:2018-02-09
※※親愛的,如果是一加侖接骨木莓酒,我會放一茶匙砒霜、半茶匙番木鱉鹼,然後再加上微量的氰化物。※※
★★毒物研究室為你發掘殺死「書中角色」的致命藥物★★
提供給有意撰寫偵探小說的作家豐厚的毒物資訊,
喜愛**影集《法醫.屍體.解剖室》系列與《CSI犯罪現場》的讀者也不容錯過!!
你的犯罪、推理小說讀者應該思考的是「犯人是誰」,而不是在納悶為什麼你的描述和事實不符。如果你想用毒物殺死你筆下的人物,就得知道壞蛋如何得到那種毒物、如何下毒,以及受害者會受到哪些影響。
這本詳盡的指南收錄了經典的毒物如家中毒物、有毒動植物、戰爭中使用的毒物等,並附上毒性強弱、發作時間、造成的影響與症狀、解毒劑與治療方式,讓你清楚知道反派角色需要取得什麼毒物,他的計畫究竟可能出什麼紕漏。
●本書還會告訴你:
現實中的毒理學家是如何揭露下毒案,歷史上有哪些**的投毒者,以及小說、電影和現實中使用毒物的案例。書中介紹的毒物按字母順序排列,書末附錄提供依症狀、投毒方式和其他分類的交叉查詢,方便找到適用於劇情的毒物,並附上醫學名詞表,沒有醫療背景也能輕鬆解讀症狀和治療方式。
《毒物研究室》幫你釐清正確下毒的所有細節!!
〈禁〉本書僅提供作家編寫劇情參考,
不得用來診斷或治療任何醫療疾病,或進行任何犯罪活動。
【好評讚譽】(依姓氏筆畫排列)
杜鵑窩人 推理評論家
臥斧 文字工作者
張渝歌 作家
張筱森 推理小說研究者
陳栢青 作家
戴伸峰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系副教授
藍錦龍 宜蘭縣政府警察局鑑識科股長、前東吳大學鑑識學程兼任講師
◎這是一本令人感到震慄的書。從無生物的氣體、液體、固體毒物,到生物界的植物、動物,「毒」就像是天羅地網般地罩著人類活動,然而,「*毒歹人心!」讓我們帶著良善的、知識性的眼睛,跟隨本書端詳「毒物世界」吧!──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系副教授 戴伸峰
前言:閱讀指南
**章 令人聞風喪膽的一門技藝
第二章 刑事毒理學家的一天
第三章 經典毒物:砷、氰化物、士的寧番木鱉鹼
第四章 居家毒物
第五章 有毒植物
第六章 脆弱的真菌
第七章 蛇、蜘蛛和其他生物
第八章 醫療毒物
第九章 農藥、殺蟲劑
第十章 工業毒物
第十一章 街頭藥物
第十二章 生物、化學與放射性武器
第十三章 不算真的中毒,可是??
第十四章 自行創造****的毒物
〈附錄1〉按毒物施用方法排序
〈附錄2〉按毒物形態排序
〈附錄3〉按毒物症狀排序
〈附錄4〉毒物發作時間
〈附錄5〉毒物的毒性強度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悬疑感,光是“毒物研究室”这几个字,就让人联想到实验室里那些精密仪器、神秘试剂,以及背后可能隐藏的惊天秘密。我一直对犯罪心理学和法医科学领域的故事特别着迷,这类题材总能提供一种在安全距离外窥探人性深处黑暗面的刺激。市面上关于犯罪的书籍很多,但真正能深入到化学、生物学层面,系统性地介绍毒物知识的却不算常见。这本书似乎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光是能涵盖“250种”这一点,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枯燥的化学结构和致命的实际应用结合起来,用生动的故事或案例去阐述每一种毒物的作用机理、中毒症状以及侦查的难点。这种知识性的普及,不仅满足了我的好奇心,或许还能让我对那些悬而未决的案件多一分理解。希望它不是那种只有干巴巴的学术名词堆砌的工具书,而是真正能将科学与惊悚完美融合的佳作,让人读起来既能学到知识,又手心冒汗。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推理小说爱好者,我总是试图在阅读过程中提前猜出凶手的诡计,而“毒物”往往是那些最高明、最难以察觉的作案手法之一。席瑞塔·史蒂文斯的这部作品,我猜想它就像一本高级的“作案工具手册”,但绝对是以科普和研究的姿态呈现的。我关注的重点会放在那些“经典”毒物上,比如夹杂在日常用品中、难以被快速检测出来的那些。想象一下,在某个名流的晚宴上,一杯看似无害的红酒,却成了致命的媒介;或者是一种常见植物的提取物,被巧妙地用于“意外”的发生。如果作者能够细致地剖析这些毒物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应用,并且探讨现代法医技术是如何成功破解这些“艺术化”的谋杀,那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超普通读物了。我希望它能提供给我一些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那些经典的推理小说桥段,看看现实中的“毒物研究室”究竟是如何运作的,那种严谨和精确感,是虚构作品难以完全捕捉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出版社选择也很有意思,麦田出版社向来在引进一些非虚构类、偏向硬核知识的书籍时表现出色,这让我对内容的专业度有了初步的信心。我个人对“植物”和“药物”这两个分类尤其感兴趣,因为它们往往与传统医学、民间偏方甚至草药知识交织在一起,具有很强的文化色彩。一个好的毒物研究,不应该只停留在化学分子式层面,更应该探讨其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隐秘历史”。比如,某种剧毒的兰花,在古代是如何被用于政治斗争的?某种管制药物,又是如何被不法分子绕过监管链条进入黑市的?如果作者能挖掘出这些社会学和历史学的交叉点,而不是仅仅罗列毒性等级,那么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将更加丰富和立体。我非常期待看到这种跨学科的视角,将科学的冰冷与人性的复杂性进行碰撞。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有一部分原因也是源于对“极端”的好奇心。人类探索未知、挑战极限的本能,促使我们去了解那些最危险的事物。这250种毒物,代表着自然界和人工合成中对生命体最直接、最有效的攻击方式。我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组织和分类这些信息的?是按照毒性强度?作用器官?还是发现年代?一个清晰的逻辑结构,对于处理如此庞大的信息量至关重要。我希望阅读的过程是流畅的,而不是像翻阅一本厚厚的化学辞典。另外,一个优秀的作者,在处理这类敏感信息时,必然会把握好“教育性”和“警示性”的平衡点。它应该让人敬畏科学的威力,明白潜在的危险,而不是提供某种“操作指南”。如果能通过案例分析,强调预防、识别和急救的重要性,那么这本书的社会价值也会随之提升,不仅仅是满足猎奇心理。
评分我更倾向于将这类书籍视为一种“知识储备”,一种对世界复杂性的深刻理解。在现代社会,信息是透明的,但专业知识的壁垒依然存在。了解毒物学,就是了解生命体可能遭受的最深层的侵害,这对于提升个人的风险意识非常重要。我猜想,席瑞塔·史蒂文斯这位作者,一定在这一领域有着深厚的背景,才能如此驾轻就熟地梳理出这250个案例。我希望能看到她对于那些“新型毒品”或者“生物毒素”的研究进展,因为这些领域变化最快,也是最具有现实威胁的。当我们谈论“犯罪手法”时,我们谈论的不仅仅是过去,更是未来可能发生的挑战。如果这本书能让我对生活环境中的潜在危险元素有更敏锐的直觉,比如对某些未经授权的药物、陌生食物保持警惕,那么这次阅读投资无疑是值得的。它提供了一种超越日常经验的保护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