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卫国、李金华主编的《乐理十八讲(修订版) 》不是生硬地将内容分解成“十八讲”,而是多年教 学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本书的编著者,既有各高校 的精英,也有艺术高中的一线教师,他们在《基础乐 理》的教学中总结了很多实用有效的解题方法,也对 《基础乐理》中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在学 术活动中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记谱法板块
**讲 五线谱和简谱
**部分 基本知识点
第一节 五线谱
第二节 简谱与五线谱对照
第二部分 常见题型及解题分析
第三部分 练习题
第二讲 节奏与节拍
**部分 基本知识点
第一节 节奏与节拍基本概述
第二节 时值划分
第三节拍子的类型及拍号
第四节 切分音与弱起节奏
第二部分 常见题型及解题分析
第三部分 练习题
第三讲 音值组合法
**部分 基本知识点
第一节 常见节奏型及其分类
第二节 音值组合法
第二部分 常见题型及解题分析
第三部分 练习题
第四讲 常用音乐记号
**部分 基本知识点
第一节 力度标示法
第二节 速度标示法
第三节 表情术语
第四节 省略记号
第五节 演奏(唱)法记号与术语
第六节 装饰音及其奏法
第七节 术语与说明记号
第八节 曲体名称
第九节 乐器名称
第二部分 常见题型及解题分析
第三部分 练习题
乐音板块
第五讲 乐音体系
**部分 基本知识点
第一节 音的分组
第二节 变音记号与等音
第三节 全音与半音的类别
第二部分 常见题型及解题分析
第三部分 练习题
第六讲 音程
**部分 基本知识点
第一节 音程概述
第二节 旋律音程与和声音程
第三节 音程的名称
第四节 自然音程与变化音程
第五节 音程的扩大与缩小
第六节 音程的协和性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深沉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给人一种古典而又不失现代感的庄重气息。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摸上去有一种细腻的温润感,阅读的时候翻页的声音都很悦耳。我特别欣赏出版社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内页的字体选择,既清晰易读,又不会因为排版过于密集而造成视觉疲劳。特别是那些乐理图表和五线谱示例,印刷得非常精准,线条清晰锐利,即便是复杂的和声结构图也能一目了然。初次翻阅时,就被那种精心打磨的匠人精神所打动,显然,这是一本被认真对待的作品,而不是匆忙赶工的产品。从这本书的外在表现来看,它已经超越了一本普通教材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对于那些注重阅读体验的爱书人来说,单是这种高品质的制作工艺,就已经值回票价了。我希望这本书的内页排版也能像封面一样,在内容呈现上做到极致的精妙和考究。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感到非常惊喜,它真正做到了对乐理知识的全面覆盖,并且是以一种非常系统化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作者在讲解基础概念时,绝不是简单地罗列规则,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规则背后的逻辑和历史演变,这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是枯燥的记忆,而是一场富有洞察力的探索之旅。比如,当涉及到调式和转调的部分,书中提供了大量的实例分析,这些例子并非照本宣科的教科书范例,而是精选的、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片段,分析得入木三分,极大地拓宽了我的音乐视野。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常常令人困惑的“例外”情况时的坦诚和清晰度,没有回避难点,而是用非常直观的方式拆解了它们。读完相关章节,我感觉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不再停留在“听起来不错”的层面,而是能更深层次地剖析其骨架和灵魂所在,这种由表及里的认知提升,对我后续的创作和鉴赏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帮助。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和作者的语气,是我在众多乐理书籍中最喜欢的一种。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学院派说教,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和蔼可亲的导师在循循善诱。作者的语言充满了感染力,他善于用生活化的比喻来解释抽象的理论,比如将复调的逻辑比作一场精妙的对话,或者将节奏的复杂性比作城市交通的调度,这些恰到好处的比喻,瞬间消除了我对那些晦涩概念的畏惧感。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那种学习的障碍被轻松跨越的喜悦感是难以言喻的。此外,作者在行文中穿插的一些个人感悟和教学心得,也让这本书充满了人情味,让人感觉自己不是在啃一本冷冰冰的理论书,而是在和一位真正的音乐家进行深入的交流。这种亲切而又不失专业深度的表达方式,极大地降低了乐理学习的门槛。
评分这本书在实际应用和案例分析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这是衡量一本乐理书籍价值的关键指标之一。许多理论书籍在讲解完“是什么”之后就戛然而止,留给学习者自己去“怎么用”的困惑。然而,这本书在这方面投入了巨大的篇幅,它不是停留在纸上谈兵,而是紧密结合了实际的演奏和作曲场景。比如,在讲解配器法时,它会立刻跳转到某部交响乐片段进行具体分析,指出某个乐器组的音色搭配如何服务于特定的情感表达,这种即时的反馈机制非常有效。对于一个致力于提高自己音乐实践能力的学习者来说,这种“理论+实例+分析”的闭环结构至关重要。它让我清晰地看到,书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在真实的音乐作品中是如何被巧妙地嵌入和发挥作用的,这极大地激发了我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的动力和信心。
评分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这本书对于音乐史和不同风格流派的乐理差异处理得非常精妙和细致。它没有采用单一的欧洲古典音乐为中心进行论述,而是巧妙地将不同历史时期——从中世纪的素歌到巴洛克时期的对位法,再到浪漫主义的和声拓展,乃至更近代的爵士乐和电影配乐中的和声处理——的理论特点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这种广阔的视野,使得读者能够理解乐理并非一成不变的铁律,而是在不同文化和时代背景下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动态体系。通过对比,我能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某些和声在某个时代会被视为“创新”,而在另一个时代则被视为“常规”,甚至“过时”。这种历史的维度和流派的对比,让乐理学习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堆砌,而是变成了一幅宏大的音乐发展全景图,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音乐语汇的理解深度和包容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