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文化论衡(2018年期总第5期)
定价:89.00元
作者:涂可国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520125239
字数:322000
页码:308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文化论衡》是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学术集刊,主要关注传统文化。本辑主要由“专访”“物道主义”“儒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学文化”“学术动态”六个专题组成。*个专题是对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教授林安梧的访谈录。第二个专题重点探讨了高懿德所提倡的物道主义,以及其他学者对物道主义的批判。第三个专题重点探讨儒家文化,包括道统、文统及其关系,《周易古经》与《论语》的思想渊源,儒家文化依谁而在等。第四个专题就中国传统文化展开探讨,包括近代北方女性与民俗文化的传承,文人礼书“以礼化俗”的基本类型等。第五个专题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聊斋志异》中女性思想意识分析,《桃花扇》的历史写实与艺术加工等。
目录
作者介绍
涂可国,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要社会有:山东孔子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哲学学会副会长、山东省企业文化学会副会长、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实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儒商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华夏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等。入选山东省首批“齐鲁文化英才”。 先后主持、参与完成国家、省部级重点课题20余项,主要有:主持完成200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儒学对人发展的影响研究”,主持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西伦理学比较视阈中的儒家责任伦理思想研究”。主要专业方向为儒学、哲学和文化研究。
文摘
序言
刚拿到这期《中国文化论衡》,就被它厚实的质感和内敛的设计风格吸引了。翻开目录,扑面而来的是一股严谨而学术的气息,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标题,似乎预示着一场思想的盛宴。我特别期待其中关于某个古代哲学流派如何影响了当下社会价值观的探讨,总觉得我们对自身文化根源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而这种梳理和分析,恰恰能帮助我们拨开迷雾,看清历史的脉络。同时,我也对跨文化交流中“中国视角”的构建这一话题充满了好奇,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时代,如何自信地表达和传播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同时又能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是每一个关心中国文化发展的人都应该深思的问题。这本期刊的编排,似乎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这场深度对话的入场券,让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与作者们一同探索中国文化的无限可能。
评分这本《中国文化论衡》的出现,恰恰填补了我一直以来在某个文化领域知识上的空白。我一直觉得,对于我们民族的某些精神特质,我们往往只是停留在笼统的认知层面,而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论阐释。这期期刊中的某些篇章,正是以一种极为专业且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对这些特质进行了剥茧抽丝般的分析。我看到了作者们如何运用严谨的学术方法,结合历史文献和现实观察,去解读那些抽象的概念,并将其与具体的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这让我对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我们民族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思考。我特别欣赏其中对某个哲学思想的现代化解读,这种穿越时空的对话,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评分每一次翻开《中国文化论衡》,都像是在进行一场思想的远足,总能发现意想不到的风景。本期中关于中国古代智慧如何在当代社会得到有效应用的探讨,对我有着特别的启示。我一直觉得,那些流传千年的古老哲学和处世之道,并非是陈旧的过时思想,而是蕴含着深刻的普适性智慧,能够为我们解决当下的困境提供灵感。作者们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生动地展现了如何将这些古老智慧融入到现代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中,其论证过程严谨而充满说服力。我特别期待对某个古代思想家思想的重新审视,其提出的某个观点,在今天看来依然发人深省,让我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畏之情。
评分这期《中国文化论衡》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仿佛置身于一个知识的宝库,每一篇文章都是一颗闪耀的珍珠,等待我去发掘。我尤其被其中一篇关于中国传统艺术在当代复兴的案例研究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几个成功的案例,更是深入剖析了这些复兴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基因和时代精神。作者们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艺术家们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以及普通大众如何从中重新认识和接纳自己的文化。这种对文化生命力的深刻洞察,让我对中国文化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此外,对某个时期中国思想史的梳理,也让我对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了全新的理解,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刻板印象,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和复杂的人性。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文化中那些看似微小却影响深远的细节充满兴趣,而这期《中国文化论衡》正好满足了我的这份好奇。其中一篇关于特定地域民间习俗的田野调查报告,让我惊叹于作者的耐心和细致。那些关于祭祀、婚嫁、节日庆典的描述,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对文化生命体征的捕捉,让我看到了鲜活的民俗如何在现代社会中顽强地生存和演变。我尤其关注到其中关于口头传统如何承载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的论述,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文字记载并非文化的全部,那些代代相传的歌谣、故事,同样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期期刊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并非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我们身边,在每一个平凡的角落里闪烁着独特的光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