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下)

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萌 编
图书标签:
  • 古筝
  • 传统音乐
  • 中国音乐
  • 乐谱
  • 器乐
  • 古筝曲
  • 古典音乐
  • 民乐
  • 艺术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新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音乐
ISBN:9787103026410
商品编码:29773753109
出版时间:2004-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下)
  • 作者:编者:李萌
  • 定价:65
  • 出版社:人民音乐
  • ISBN号:9787103026410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04-01-01
  • 印刷时间:2018-04-01
  • 版次:1
  • 印次:2
  • 开本:
  • 页数:273

《海外华文文学的流变与探索》 一部深入剖析二十世纪以来海外华文文学发展脉络的学术专著 导言:海风中的华章 本书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探讨二十世纪以来,在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海外华人作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海外华文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不仅承载着族裔记忆与文化乡愁,更在与异域文化的碰撞、融合与张力中,展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创新性。它不仅是世界文学图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身份建构的绝佳样本。 本书将目光投向那些在“他乡”立足,以中文为媒介进行艺术表达的群体。我们将考察他们如何处理“在场”与“缺席”、“本土”与“他者”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这种独特的生存经验如何转化为深刻的文学主题和创新的叙事技巧。 第一部分:历史的投影与起源(1900s-1949) 本部分聚焦于海外华文文学的早期阶段,这是一个以“垦殖”和“启蒙”为核心驱动力的时代。 第一章:南洋的拓荒与早期笔耕 重点分析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的早期华人社群。在殖民主义的背景下,早期文学往往带有强烈的社会改良色彩。我们将梳理早期报纸杂志上刊载的白话文小说、诗歌,探讨其在构建新式华人身份认同中的作用。例如,对“番客”命运的描摹,以及对故土乡愁的抒发。 第二章:美洲大陆的“苦力”与文学回响 深入研究北美(美国、加拿大)早期移民文学。这一时期的作品多聚焦于体力劳动者的艰辛、种族歧视以及在异国他乡的生存困境。分析“猪仔”、“苦力”等群体形象的文学塑造,以及他们如何在有限的创作空间内,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还将考察早期留学生群体对新文学思潮的引进和本地化尝试。 第三章:文学思潮的跨洋传播 考察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内新文化运动的思潮如何远播海外,并与当地实际相结合。探讨新月派、左翼思潮在海外华人文学圈中的接受与变异,分析海外作家如何吸收现代主义、现实主义等流派,并将其融入到自身的文化情境中。 第二部分:战争、迁徙与身份的重塑(1950s-1970s) 二战结束后的全球格局剧变,促使海外华人社群经历大规模的地域迁徙和政治重组,这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四章:东南亚的“中间人”困境 重点探讨在冷战格局和区域民族主义兴起的背景下,东南亚华人群体所面临的政治边缘化问题。这一时期的文学开始深入挖掘“中间人”心态——既非完全的当地人,也非完全的中国人。分析马华文学中“文化主体性”的艰难确立过程,以及对“双重忠诚”的深刻反思。 第五章:欧洲与澳洲的“新移民”书写 随着战后欧洲经济复苏和澳洲“白澳政策”的松动,新的移民浪潮出现。本章对比研究欧洲(如英国、法国)和澳洲的早期华人移民文学,分析其主题如何从早期的生存挣扎转向对文化融入、代际冲突的关注。 第六章:从“乡愁”到“他乡”的叙事转向 系统分析叙事焦点的转变。早期文学侧重于对故土的怀恋(乡愁),而中后期作品则开始聚焦于“他乡”——即作者的实际居住地——的细节、经验和心理冲击。探讨“陌生化”效果在这些作品中如何被成功运用。 第三部分:后殖民语境与全球化时代的探索(1980s至今)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新移民的涌入,海外华文文学进入了多元化、实验性增强的阶段。 第七章:身份政治与多元文化主义的碰撞 考察进入八九十年代后,海外华文作家如何积极回应当地的多元文化政策与身份政治话语。作品不再仅仅讲述“我们是谁”,而是开始探讨“我们如何在此处存在”。分析拉美、北美等地,不同族裔背景的华裔作家,在处理种族、性别、阶层议题时的创新性表达。 第八章:语言的边界与文学的实验 深入探讨在非母语环境中,中文的生命力与适应性。分析作家们在遣词造句中如何有意或无意地引入当地语言的结构、习语和语境,形成一种“混合语”(Code-switching)的文学美学。考察后现代手法、魔幻现实主义等在海外华文文学中的应用与本土化改造。 第九章:全球视野下的文化对话与文学空间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总结海外华文文学在当代世界文坛中的地位。讨论数字媒体和互联网如何重塑了创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使得“海外”的概念变得更加流动和模糊。分析当代作家如何超越简单的身份认同叙事,将目光投向全球性的议题,如环境危机、跨国资本流动等,从而实现从“华文文学”到“世界文学”的有效对话。 结语:未竟的旅程 海外华文文学是一部仍在书写中的史诗。它以中文为载体,记录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与文化重塑。本书的梳理,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地图,以理解这片广阔的精神疆域。 本书特色: 跨地域比较研究: 首次系统性地将东南亚、北美、欧洲等不同区域的海外华文创作并置比较。 文献扎实: 引用了大量已绝版或难以获取的早期华文报刊、侨批、民间文学作为佐证。 理论深度: 运用后殖民理论、文化地理学等视角,提升了对文本背后文化张力的解读能力。 适合读者: 文学研究者、文化人类学家、海外华人社群研究人员,以及所有对当代世界文学和身份建构议题感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出版,对于当下古筝学习热潮而言,无疑是一股清流。它没有追求花哨的时髦曲目,而是脚踏实地地梳理和呈现了中国古筝音乐的经典脉络和丰富的曲目宝藏。它不是那种读完一遍就束之高阁的“快消品”,而是一本值得放在案头,随着演奏水平的提高而反复研读、常翻常新的工具书和艺术参考书。我看到目录中那些熟悉的、久远的曲名,心里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想要拿起琴来,重新审视并感受那些流淌在指尖的文化基因。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古老的音乐传统与今天的学习者,让那些逝去的旋律得以在现代的指尖上再次鲜活起来,其价值远超其标价。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遗产清单,激励着每一个热爱这门古老乐器的灵魂。

评分

我尝试着去研习其中几首标记为“初级”的曲目,发现编者在选曲和难度划分上确实下了一番功夫,这对于想入门的爱好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福音。例如,其中一首《渔舟唱晚》的简化版,在保留了原作主要旋律骨架和意境的同时,巧妙地规避了许多令人望而生畏的高难度快速轮指和复杂的左右手交替技巧,转而强调了右手琶音的连贯性和左手按颤的韵味。这使得我们这些基础尚不扎实的学习者,也能在较短时间内体会到演奏传统名曲的乐趣,建立起学习的信心。同时,配套的讲解文字也十分精炼到位,没有过多冗长晦涩的理论堆砌,而是直接点出不同段落的情感处理侧重和常见的演奏误区,比如何时该“慢下沉”以表现水波的起伏,何时要“略提速”以模拟船只的轻快。这种实用主义的教学思路,使得学习过程中的迷茫感大大降低,感觉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耳边亲自指导,而不是面对一本冰冷的乐谱。

评分

有一点让我略感遗憾,或者说是一个可以改进的空间。在某些篇幅较大的套曲中,我对指法标注的详尽程度略有微词。虽然整体上清晰度很高,但在处理一些跨度极大或需要特殊揉弦技巧的乐句时,比如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组段中,对于左手按音的力度和揉弦的幅度,仅用一个简单的“猱”字标注,对于没有直接听过原作示范的新人来说,仍旧存在理解上的鸿沟。我猜想,或许是受限于传统工尺谱的表达习惯,但在这个时代,如果能辅以更现代的记谱法,或者干脆加入一个配套的音频/视频资源链接,那就完美无缺了。毕竟,古筝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在于其细腻的“声情”,而非仅仅是音符的堆砌,力度和时值的微小变化,往往决定了一首曲子的灵魂所在。如果能将视觉信息和听觉体验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本书的教育价值将得到几何级的提升。

评分

从音乐史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选目广度令人赞叹,它似乎不仅仅停留在我们熟知的那些“必弹曲目”上,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流派和地域的代表作。我惊喜地发现了几首在网络资源中极少能找到的清代浙派或川派的“存谱”,这些曲目虽然在演奏技巧上可能要求更为苛刻,但其独特的调式和织体结构,为研究古筝音乐的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实证材料。这种“抢救性”的收录和整理工作,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特别是对于那些希望拓宽曲目视野、进行专业比赛准备的演奏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曲目库”。它不仅仅是“怎么弹”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弹什么”的选择,展现了编者对古筝音乐传承的深度思考和广阔视野,真正做到了“大全”二字所蕴含的包罗万象。我期待着能有更多的时间,去细细品味那些被时光略微掩盖住的珍贵篇章。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厚实的布面材质,触感温润而有质感,正中央烫金的书名在灯光下熠熠生辉,透露出一种沉稳的历史厚重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极其考究,米白色的轻涂纸不仅保护了视力,使得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更重要的是,它很好地承载了印刷出来的乐谱和文字。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处的用心,比如书脊的锁线装订,确保了即使是厚重的乐谱集也能平摊在桌面上,方便演奏者在弹奏时查阅,这对于古筝学习者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很多其他出版的乐谱集在这方面都做得不够贴心。排版方面,采用了大开本设计,使得五线谱和工尺谱的对照清晰明了,标注的指法符号清晰可辨,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迅速找到要领。可以说,这本书在物理层面上就为使用者提供了一种高品质的阅读和使用体验,光是翻阅和抚摸这本书,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绝非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的盗版书籍可以比拟。它散发出的那种典雅、专业的氛围,让我在尚未正式深入研习曲目之前,就已经对其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和敬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