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下)

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萌 编
图书标签:
  • 古筝
  • 传统音乐
  • 中国音乐
  • 乐谱
  • 器乐
  • 古筝曲
  • 古典音乐
  • 民乐
  • 艺术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睿图书
出版社: 人民音乐
ISBN:9787103026410
商品编码:29773748445
出版时间:2004-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下)
  • 作者:编者:李萌
  • 定价:65
  • 出版社:人民音乐
  • ISBN号:9787103026410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04-01-01
  • 印刷时间:2018-04-01
  • 版次:1
  • 印次:2
  • 开本:
  • 页数:273

《敦煌壁画艺术赏析:丝路文明的瑰宝》 导言:穿越时空的壁画长卷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部深入、全面且富有洞察力的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赏析指南。敦煌,这座位于古代丝绸之路咽喉地带的艺术宝库,以其浩如烟海的石窟艺术,尤其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壁画群,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些壁画历经千余年的风霜雨雪,不仅是佛教艺术在东土传播的实证,更是研究中古时期社会风貌、宗教信仰、服饰制度、建筑样式、世俗生活乃至天文历法的珍贵史料。 本书将带您暂时放下对《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下)》的关注,一同走进那片广袤的戈壁深处,以虔诚与敬畏之心,细细品味那些绘制于洞窟墙壁上的千年图景。我们聚焦的,是那些以恢弘的气势、细腻的笔触和斑斓的色彩,诉说着无尽故事的敦煌壁画艺术。 第一部分:敦煌艺术的千年坐标 1.1 历史的叠影:石窟的开凿与壁画的演进 敦煌艺术并非一成不变,它如同丝绸之路上流动的河水,经历了从十六国到元代长达千年的发展与嬗变。本书将首先梳理敦煌石窟的开凿历史脉络,重点剖析不同历史时期(如北魏的秀骨清像、西魏的饱满圆润、北周的粗犷有力、隋唐的盛世气象、五代宋代的地域特色以及晚唐的程式化)在壁画风格上的显著特征。理解了历史的坐标,才能更好地把握每一幅壁画背后的时代精神。 1.2 技法探秘:颜料的源头与“土”的艺术 敦煌壁画的永恒魅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独特的材料和工艺。我们将详细介绍敦煌壁画所使用的矿物颜料——如铅丹的朱红、石青的蔚蓝、雄黄的鹅黄,以及如何利用天然的石灰和胶质进行基底处理。重点探讨“起稿、打底、着色、勾线、渲染、晕染”等复杂工序,揭示古代匠人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超越时代的视觉效果。我们也将审视壁画中“晕染法”的精妙运用,它使得人物的肌肤和佛光的层次感跃然而出。 第二部分:壁画的叙事世界——主题与图像的解析 敦煌壁画的内容包罗万象,既有纯粹的宗教题材,也融入了大量世俗生活的元素。 2.1 佛本生与因缘故事:图像化的教义宣讲 佛本生故事(佛陀在过去世的修行经历)和经变故事(将深奥的佛教经典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图画叙事)是壁画的主体。我们将选取如《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图》、《九色鹿本生图》等经典案例,解析其构图的严谨性、情节的连贯性,以及如何通过人物夸张的表情和动态来传达教义的慈悲与智慧。对《弥勒经变》、《法华经变》等大型经变画的整体布局和细节处理进行专题分析,展现“图说佛经”的叙事艺术。 2.2 佛教神祇的万象罗列:从佛、菩萨到罗汉、天王 对中心主尊佛像的造型特征、手印(Mudra)的象征意义进行分类解读。特别是对菩萨造像的服饰、璎珞、发髻的描绘,展示其从印度化到中国化的审美转变过程。我们将深入探究胁侍菩萨的仪态万方,以及镇守四方的四大天王形象,如何融合了中国传统的武士审美,体现出强烈的世俗化力量感。 2.3 供养者的印记:世俗生活的投影 壁画中经常出现的供养人画像,是研究敦煌社会结构、服饰等级和面相学的绝佳窗口。本书将侧重分析唐代供养人群体——从贵族王室到地方豪强、漕运官员乃至普通信众的形象特征、衣着风格及其在洞窟中的位置,揭示“信仰”如何成为连接宗教权力与世俗财富的桥梁。 第三部分:艺术的融合与创新——敦煌美学的独特贡献 敦煌壁画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宗教内容,更在于它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革新与影响。 3.1 飞天的灵动:空间与线条的舞蹈 “飞天”是敦煌壁画中最具代表性的形象之一。本书将专门开辟章节,分析飞天形象的演变,从早期相对僵硬的形象到盛唐时期飘逸灵动、帔帛翻飞的巅峰之作。通过对线条的“骨法用笔”的剖析,展现敦煌画师如何以遒劲的线条勾勒出气流的走向,创造出一种无视重力的动态美学。 3.2 世俗场景的诗意捕捉:仪仗、宴饮与建筑 在经变画的边角和部分壁画中,隐藏着大量关于盛唐时期宫廷仪仗、贵族宴饮、田园耕作的场景。这些场景以世俗的视角,记录了唐代上层社会的奢华与生活的细节。通过对这些“世俗插曲”的细致辨析,读者可以直观地了解当时社会风貌,例如乐伎的演奏姿态、乐器的形制(与古乐器研究相关,但侧重视觉呈现)以及建筑的斗拱结构。 3.3 跨文化交流的艺术结晶 敦煌地处中西交通要冲,壁画中不可避免地融入了犍陀罗艺术、波斯萨珊王朝的风格影响,如人物的立体感、面部的凹凸处理以及部分装饰纹样的异域风情。本书将对比分析这些外来元素如何被本土化,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独特气韵的敦煌艺术体系。 结语:守护与传承 敦煌壁画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伟大见证。本书的最终目的,不仅是提供知识的普及,更是激发读者对这份人类共同遗产的保护意识和欣赏能力。通过本书对视觉艺术的深入解读,我们希望读者能从色彩、线条、叙事和历史的交汇点上,重新认识敦煌——这座无与伦比的地下艺术宫殿。 --- (注:本书不涉及任何关于筝曲、乐谱、音乐理论或传统民族音乐演奏技艺的讨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下)》的封面设计,坦白说,初见之下,便有种扑面而来的庄重感与历史厚重感,深沉的朱红与烫金的纹饰相互映衬,仿佛能透过纸张的纹理,触摸到旧时文人墨客的指尖余韵。我本以为这只是又一套泛泛而谈的传统音乐合集,但在翻开目录的瞬间,我的期待值便被彻底颠覆了。它并未满足于罗列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而是深入挖掘了许多中晚期筝派的精微之处。特别是对于川派那繁复的滚指与摇指技巧的解析,简直是手把手地引人入胜,作者显然是下了苦功去考证不同流派在“颤音”处理上的细微差别。我尤其欣赏其中对《月儿高》不同版本的对比分析,从早期的吟唱式演奏法到后来偏重炫技的演绎,这种学术上的严谨性,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乐谱集,更像是一部活态的筝史文献。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情不自禁地停下来,想象演奏者如何在指甲与琴弦的摩擦中,构建出那种清幽或激昂的意境。对于任何一个严肃的古筝学习者或研究者而言,这套书的价值,远超其定价,它是一扇通往传统艺术精神内核的窗口。

评分

拿到这本乐谱集时,最先吸引我的是它排版的精细度。现在的许多出版物,为了追求速度和成本,往往在细节处理上敷衍了事,导致乐谱线谱拥挤、指法标记模糊不清。然而,这部《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下)》在视觉呈现上简直是一场盛宴。每一个音符都清晰可辨,连那些极其细小的揉弦、滑音符号,都处理得干净利落,即便是像我这样视力稍有下降的“老乐手”,也能轻松辨识。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在曲目介绍部分所使用的古典文学语言,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那种婉约、典雅的叙述风格,与曲目本身的气韵是高度统一的。比如描述《汉宫秋月》时,没有使用空洞的赞美,而是引用了数段古诗词的意境,将“宫怨”的沉郁、孤寂感通过文字的力量先一步植入读者的心底。这使得我在正式开始练习之前,就已经进入了一种情绪铺垫的状态,极大地帮助了对音乐内涵的捕捉。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是很多当代音乐书籍所欠缺的匠心。

评分

我一直苦恼于市面上许多古筝教材对“意境”的阐述过于抽象,往往只停留在“此曲悲壮”或“此曲抒情”这种表层描述上,缺乏操作层面的指导。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音乐理论与文化背景进行了非常巧妙的融合。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这里要用大撮”,而是会解释,为什么在这个特定历史时期、这个特定地域的筝曲中,作曲家会选择这种特定的节奏型来表达“边塞的苍凉”或“江南的烟雨”。我特别对比了其中收录的几首地方小调的改编版本,可以看到作者是如何小心翼翼地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进行符合现代演奏习惯的微调,这种“守正创新”的分寸感把握得极佳。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怎么弹”,更是“为什么这样弹”,这对于培养一个演奏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审美判断力至关重要。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曲集,不如说是一本关于中国音乐美学思维的入门指南。

评分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装帧和用纸的质量也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载体的尊重。长时间的练习中,书页的耐用性和平展性是至关重要的考量因素。这本曲集采用的是较为厚实且略带哑光的纸张,不仅可以有效减少练习时灯光下的反光,更关键的是,它能够平稳地摊开在琴弦和谱架之间,不需要费力去按压书角,这对于需要双手集中注意力的演奏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便利,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练习中的干扰。另外,纸张的韧性也很好,即使我多次翻阅查找特定的段落,书页也未出现任何撕裂或松动的迹象,这证明了其装订工艺是经得起反复研读和使用的。对于我这种将乐谱视为“战友”的音乐人而言,这种坚固耐用的物理属性,是衡量一套专业书籍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

评分

翻阅全书,我感受到的不是一套冷冰冰的曲谱汇编,而是一次与古代音乐家跨越时空的对话。书里收录的曲目选择上,兼顾了南北流派的代表作,展现了一种平衡的视野,既有气势恢宏的篇章,也有精致入微的小品,层次感非常丰富。比如,在讲解某些复杂技法时,它没有直接给出繁琐的文字说明,而是采用了图示化的分解步骤,辅以清晰的左右手分离练习建议。这种以“实践导向”为主的编排方式,非常符合我们通过动手实践来掌握技艺的学习路径。它似乎在默默地告诉我:理论是骨架,但唯有手指的汗水才能赋予其血肉。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古筝艺术的理解更立体了,不再局限于技术层面,而是将技术融入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体悟之中。这套书,确实是当代古筝学习者不可或缺的案头工具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