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江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丛书:赣鄱文化论集
定价:73.00元
作者:龚国光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210060079
字数:
页码:38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江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丛书:赣鄱文化论集》主要内容包括:鄱文化与赣文化辨析、孕育江西文明的赣江鄱阳湖文化、洪州窑的历史地位及影响、禅宗在江西的繁衍及民族文化特征、杨万里“诚斋体”与俗文学、雷发达与“样式雷”宫廷建筑文化、雷礼在明清宫廷建筑文化中的历史地位、江西春节传统民俗内涵与民族文化意识等。
目录
辑 赣鄱文化研讨
鄱文化与赣文化辨析
孕育江西文明的赣江鄱阳湖文化
洪州窑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禅宗在江西的繁衍及民族文化特征
杨万里“诚斋体”与俗文学
雷发达与“样式雷”宫廷建筑文化
雷礼在明清宫廷建筑文化中的历史地位
江西春节传统民俗内涵与民族文化意识
第二辑 江西人文管窥
两宋江西文学精英与中国戏曲俗文学
江西宗教与中国民间戏曲文学
《牡丹亭》的人文精神与现代诠释
蒋士铨戏剧与传奇文学的变革
第三辑 戏曲文化考释
中原孕育的戏曲文化艺术与弋阳腔的互动
江西弋阳腔与青阳腔探析
宋杂剧在江西
“临川四梦”与中国戏曲演剧结构
万寿宫与弋阳腔
青阳腔表演艺术探微
中国戏曲表演程式的本质与意味
当代戏曲演员的独创意识
湘赣戏剧文化的亲缘与互动
江西采茶戏的当代品格与演剧重构
宜黄县戏神清源师来历小考
第四辑 河洛与赣鄱文化探析
中原儒学的发展与江西理学的勃兴
河洛农耕文明与赣鄱农耕文明
光州固始在北民南移中的历史地位
河洛文化作为华夏民族根性文化的再认识
地域文化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河洛文化与赣鄱文化研究的几点体会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是时代的呼唤
后记
作者介绍
龚国光,江西南昌新建人,1945年4月生。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理论研究班。现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东亚人文学会会员、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等。出版专著《江西戏曲文化史》《赣地艺术、民俗与建筑》《河洛文化与赣鄱文化研究》等;合著《中国戏曲志·江西卷》《江西艺术史》《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江西卷》等;发表论文八十余篇。获国家及省级学术成果一、二、三等奖,东亚人文学会慕山学术财团颁发的学术成就奖。2007年1月受聘为江西省人民文史研究馆馆员。
文摘
《江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丛书:赣鄱文化论集》:
孕育江西文明的赣江鄱阳湖文化
江河湖泊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在它的怀抱里繁衍生息,创造历史。同时,也孕育了灿烂的文明和古老的文化。在整个生态环境中,大江大湖流域为重要,也有代表性,因为这是经济、集中区域。作为一种文化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凝固僵死的东西,而是一种“自然的人化”,是人对自然及人本身的认识和把握的一种难以穷尽的动态进程。正是这一生生不息的生成过程,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和绚丽多姿的内涵。脱离这一背景,就无法理解地域文化的任何特性。江西的文化形态,无论从地理环境或经济环境看,还是从历史起源、信仰与习惯看,都清晰反映出赣江一鄱阳湖所孕育的江西文明的动态进程。而赣鄱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正是体现了这个十分丰富生动的文化进程中的整合过程。
一、完整的赣江鄱阳湖水系
赣江鄱阳湖的动态经常是世人瞩目的焦点。这一完整的水系由鄱阳湖和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等五条河流及其众多支流组成。流域面积16.2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流域面积的94%。平均每年由鄱阳湖经湖口注入长江的水量为1458亿立方米,超过黄、淮、海河三大水系人海的总水量。
江西地理环境南窄北宽,其地势亦南高北低,由周边向中心缓缓倾斜,形成一个以鄱阳湖平原为底部的不对称的巨大盆地。东、南、西三面山峰起伏连绵,构成省际天然界线和分水岭;中南部为广袤的丘陵地带而位于边缘山地内侧的广大地区。
鄱阳湖,位于江西的北端,其造势发育是一个由北而南的相当复杂的动态过程。距今6000多年前,赣、鄂、皖的交界区域有一片横跨长江的“彭蠡泽”,由于地壳升降造成湖盆的变化,“彭蠡泽”的江北部分在三国时期演变为鄂、皖境内的龙感湖和大官湖,江南部分则逐渐向南漫延,其水面至隋代抵达鄱阳县境内的古鄱阳山,“鄱阳湖”之名即由此而来。鄱阳湖平原,则为赣江一鄱阳湖水系冲积和淤积而成的湖滨平原。其范围北起长江,南达清江、临川;东抵乐平、万年;西至安义、高安,地跨25个县市,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其地势低平,港汊纵横,草洲滩涂连片,池沼稻田相间,鄱阳湖则坐落中央。区内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宜于农耕、放牧和发展水产养殖业。鄱阳湖平原不仅有万余年的历史概貌和丰厚的文化堆积,而且经济亦得天独厚。
……
序言
最近偶然翻到一本《赣鄱文化论集》,虽然我并非江西本地人,但对历史文化总有着一份莫名的情愫。这本书的装帧倒是颇为古朴典雅,封面上“赣鄱文化”几个字,就带着一股浓厚的地域气息。迫不及待地翻开,映入眼帘的便是洋洋洒洒的序言,字里行间透着研究者的严谨与对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每一个字,但光是目录就能窥见其内容之丰富。从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到民俗风情、文学艺术,再到近现代的历史变迁,似乎将赣鄱大地数千年的文化脉络都一一梳理。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江西古代名人的一些章节感到好奇,不知道是否能了解到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或是他们对赣鄱文化发展所做出的独特贡献。同时,对于其中可能涉及到的地域方言、传统技艺的介绍,也充满了期待。这些都是构成一个地方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往往是历史书籍中最生动、最接地气的部分。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厚重、多元,而且充满探索的价值,我相信它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江西丰富文化的窗户。
评分这本《赣鄱文化论集》的出现,着实让我在书架上又添了一抹亮色。初读时,最吸引我的便是其中对江西古代文学的探讨。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对那些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诗词歌赋、散文笔记总是充满了好奇。书中的一些章节,似乎深入挖掘了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在江西的足迹与创作,以及历代才子佳人在赣江水畔留下的篇章。这些文字,不仅仅是冰冷的历史陈述,更承载着时代的情感与人文的温度。我期待能够从中了解到,江西的山水如何滋养了文人的情怀,又如何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文学风格。此外,书中关于江西戏曲、民间艺术的部分,也让我跃跃欲试。那些流传在民间的歌谣、戏剧,往往是普通人生存状态最真实的写照,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我想,通过阅读这些章节,我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江西人民的生活气息与艺术创造力,这远比单纯的学术研究来得更加鲜活和引人入胜。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宗教文化颇感兴趣,而《赣鄱文化论集》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江西地域哲学思想的探索欲。书中的一些篇章,似乎聚焦于江西在宋明理学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如何受到佛教、道教等宗教思想的影响。我想深入了解,江西的士大夫们是如何吸收、融合和发展这些思想流派的,又如何在自己的著作和实践中体现出独特的“赣式”哲学观念。这不仅仅是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补充,更是对一个地域文化独特性的解读。更让我感到兴奋的是,书中似乎还涉及到了江西的民间信仰和宗教习俗,这些往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直观的文化体现。我想通过这些文字,了解当地人民的信仰寄托,以及这些信仰如何渗透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节日庆典之中,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视角,能够让我从微观的个体信仰,窥探到宏观的文化变迁。
评分最近在书店里偶然翻到这本《赣鄱文化论集》,我立刻被它厚重的学术气息所吸引。作为一个对地方史志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特别关注书中对江西近代历史变迁的梳理。书中似乎详细阐述了江西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角色,以及如何受到外来思想和政治运动的影响。我尤其好奇其中对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江西地区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涌现出的重要人物的分析。这不仅能够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的复杂性,也能让我了解到江西在这段波澜壮阔的时期所扮演的具体角色。另外,书中对于江西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历程的探讨,也让我眼前一亮。一个地区的发展史,往往是其文化积淀和人民智慧的集中体现。我期待从中能够了解到,江西是如何在资源禀赋、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其独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的,这对于理解当代江西的各个方面都至关重要。
评分我最近购入了一本《赣鄱文化论集》,纯粹是被它“赣鄱”这个名字所吸引,带着一种对中国南方地域文化的好奇心。翻开书页,我立刻被其内容之丰富所震撼。这本书似乎触及了江西的方方面面,从其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到各个历史时期在国家整体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我尤其想了解书中关于江西的经济地理学的一些论述,比如当地独特的农耕文化,以及矿产资源如何塑造了江西的历史进程。这对于我理解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脉络有着重要的启示。同时,书中对江西的民俗文化,如婚丧嫁娶、岁时节令的介绍,也让我充满期待。这些细节往往能展现出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生活气息。我想,通过阅读这些章节,我能更深入地理解江西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这些是如何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沉淀下来的,形成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认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