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华夏文明之源历史文化丛书--藏经洞打开了百年悲欢
定价:38.00元
作者:王睿颖
出版社: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4233425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介绍了藏经洞的发现过程、各国探险者对藏经洞内经卷和文献的恣意盗取,以及我国学者在历经千辛万苦之后为敦煌学收集大量珍贵资料,并以出版的形式使之回归故里。本书作者长期从事敦煌学研究,加之深厚的文字功底,使书中语言通俗易懂,叙述简单明了。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藏经洞打开了百年悲欢》,慢慢体会这段历史中的喜怒哀乐吧!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部分 “亲历者的悲欢”,主要讲述敦煌藏经洞文书盗掘的历史。与其他书籍不同的是,除了讲述,本书还致力于探讨历史人物的偶然性活动与历史发生的关系,其实就是人物的偶然“悲欢”与历史的必然结果。第二部分“亲近者的悲喜”,主要讲述我国敦煌学者在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心酸苦辣。其中包括“研究成果之喜”,经历了研究缺乏资料的阶段之后,新世纪以来,由于各地藏敦煌文书的陆续发布,研究成果日新月异,呈现出一派辉煌之色。第三部分“历史中的悲喜”,是一些敦煌世俗文献选,是为不了解敦煌文献的读者朋友们介绍百年来炙手可热的敦煌文献当中,到底书写了什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故事和心情。
目录
目 录
Contents
01前言
001 亲历者的悲欢
003 王圆箓与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
013 斯坦因循着玄奘的足迹而来
026 精挑细选的伯希和
034 藏经洞劫余文物入藏北京
040 探险者又来了
067 亲近者的悲喜
069 敦煌文书海外追踪
082 敦煌学研究
096 敦煌人的守护
107 敦煌学的未来
121 历史中的悲喜
123 之忧
127 土地之争
131 家庭悲剧
133 新婚之喜
138 文学之乐
141 传说之言
143 童趣之喜
145 生意之经
147 后记 藏经洞打开百年追寻
作者介绍
王睿颖,女,1982年出生,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现工作于甘肃天水师范学院,主要从事敦煌学研究,在《文史知识》《南京师范大学学报》《丝绸之路》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敦煌俗讲变文讲唱的社会教育意义”等课题。
文摘
序言
这套《华夏文明之源历史文化丛书》一直是我书架上的珍藏,每次翻阅都能带来新的感悟。第一本我最先读到的是关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它没有像很多同类书籍那样枯燥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勾勒出那条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古老商道。我仿佛看到了驼队在漫天黄沙中艰难跋涉,听到了不同语言在集市上的交汇碰撞,感受到了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画面感,让人身临其境,对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开放与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特别是书中关于艺术品、宗教和技术传播的描写,让我看到了丝绸之路不仅仅是贸易通道,更是思想和文化的熔炉,它极大地丰富了华夏文明的内涵,也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让我对“开放包容”这四个字有了具象化的认知,不再只是一个抽象的词汇,而是有血有肉的历史进程。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鲜为人知的小人物命运的刻画,他们的渺小却又在历史的大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样的视角让历史更加鲜活,也更加触动人心。
评分我近期阅读了《华夏文明之源历史文化丛书》中关于中国古代艺术史的那一本,感触颇深。这本书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历代名作的欣赏,而是将艺术的发展置于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进行解读。我看到了书法是如何从记录工具演变为一种精神表达,水墨画又是如何在追求写意的同时,承载着文人的情怀与哲学思考。书中对古代建筑的描述,让我惊叹于中国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对空间美学的独特理解,无论是宏伟的宫殿,还是精致的园林,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作者的文字如同画笔,将那些静态的艺术作品赋予了生命,让我仿佛能听到古琴的余音,闻到墨香,感受到雕塑的肌理。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戏曲发展的章节,它不仅仅是讲述了唱腔和表演,更展现了戏曲如何成为反映民情、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这本书让我对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这套《华夏文明之源历史文化丛书》中的另一本书,讲述的是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史,读来让人热血沸腾。它并没有像一般的科技史那样,仅仅停留在对发明创造的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项重大科技突破背后的社会需求、文化土壤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从令人惊叹的四大发明,到精妙绝伦的古代天文仪器,再到改变农业生产的面貌的农具革新,书中都进行了详尽而生动的描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古代冶金术的部分,它不仅仅介绍了金属的冶炼技术,更描绘了这一技术如何影响了战争、农业乃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了科技进步对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作者的文笔流畅,将复杂的科学原理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又不失严谨性。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他们如何凭借着勤劳和智慧,在条件相对简陋的情况下,创造出了辉煌的科技成就,这对于我们今天弘扬民族自信心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分最近读了《华夏文明之源历史文化丛书》中关于古代哲学思想的一卷,看完之后,我真的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这本书并没有拘泥于枯燥的理论阐述,而是巧妙地将诸子百家的思想融入到了他们各自所处的社会背景和人生经历之中。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理解了孔子的“仁”与“礼”是如何在战乱纷飞的春秋时期应运而生的,也体会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哲学智慧在当时社会动荡中的独特价值。书中对墨家兼爱非攻的论述,更是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和平与平等的朴素追求。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不仅仅是介绍思想,更是在解读思想背后的时代脉搏和人文关怀。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一些重要哲学概念的辨析,比如“名实相符”、“道法自然”等,都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故事得以阐释,让原本晦涩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与先贤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的智慧穿越千年,依然闪耀着光芒,指引着我们思考当下,也启迪着我们对未来的展望。
评分这套《华夏文明之源历史文化丛书》中有一卷,聚焦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读起来就像穿越回了过去。它没有像很多社会史著作那样,着重于宏大的政治制度或社会结构,而是通过对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习俗等细枝末节的描写,为我展现了一个鲜活而真实的古代中国。我看到了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感受到了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人们各自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书中对于市井百态的描绘尤其精彩,仿佛能听到小贩的叫卖声,闻到街边小吃的香味。我被书中对家庭伦理、邻里关系的描写所打动,这些细微之处反映了中华民族深厚的人情味和人际交往的智慧。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亲切,他仿佛是站在读者身边,娓娓道来,让我对古代社会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亲近感。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学习历史,更是在感悟一种生活,一种传承了千年的文化脉络,让我对“家”和“国”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