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葡萄常”料器·常弘 | 作者 | 口述人:常弘 整理人:沈绚楠 刘莎莎 |
| 定价 | 28.00元 | 出版社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5617775 | 出版日期 | 2015-10-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是首套关于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口述史丛书,它旨在抢救整理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的历史资料(口述资料),使鲜活亲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并使其在普及中得以保护和发展。本书为此丛书中的一本,由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葡萄常”料器传承人常弘亲自口述,涉及古涉及弘“葡萄常”料器的制作过程、传承脉络、传奇之处以及隐藏在这些背后的人生历程、沧桑变化。 |
| 作者简介 | |
| 常弘,女,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62年出生于北京,为“葡萄常”第五代传人。原工作于北京市绢花厂,现已退休。从小与“葡萄常五处女”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家族技艺。母亲刘悦民,为“花儿刘”后人。于2003年正式恢复“葡萄常”传统制作技艺,在继承祖辈技术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制作出不同种类的“葡萄”。她的作品艺术感极强,极为精致,多表现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场景。手艺以清新、自然为特点。2004年9月,她携作品参加北京市文联、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建国55周年还看今朝”大型民间艺术展。同年,向局申报“葡萄常”。2006年6月10日,她参加在北京地坛举办的宣传活动,现场展示“葡萄常”的工艺。同年12月14日,常弘及其妹妹携“葡萄常”作品参加首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2007年,她的“葡萄常”工艺作品获得北京工艺美术行业金奖。2008年,她入选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名单。同年,她带着作品来到奥运村,现场为各国运动员展示“葡萄常”技艺。 |
| 目录 | |
| “葡萄常”料器项目导读“葡萄常”料器传承人导读从小泥丸到以假乱真的料器葡萄终身不嫁只为艺不能让手艺断在我这代“巧夺天工”之法传承人眼中的“葡萄常”“葡萄常”年表 |
| 编辑推荐 | |
| 新题材、新类型,市场上,**本关于“葡萄常”料器的口述史图书,**本如此精心打造、注重每个环节、非遗相关的平民价图书。 |
| 文摘 | |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用一种近乎“絮叨”的方式,将“葡萄常”料器的历史和常弘先生的人生轨迹娓娓道来。这种叙述方式,没有宏大的理论框架,没有复杂的学术分析,而是充满了生活化的细节和个人化的情感。读的时候,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温暖的茶馆,听着一位老北京人,一边喝着茶,一边讲着他的故事。他讲到他学艺的艰辛,讲到他制作料器的趣事,讲到他见证的北京城的变迁。每一个故事,都围绕着“葡萄常”料器展开,又不仅仅是关于料器本身。它让我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就深深地根植于普通人的生活之中,是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将这份文化传承下去。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传承的背后,是无数个像常弘先生一样,默默付出、坚守岗位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才是非遗最动人的注脚。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不仅仅是对“葡萄常”料器的了解,更是对这种“人”的传承力量的深刻体悟。
评分初翻开这本书,便被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所吸引。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学术著作,而是像一位老友娓娓道来,细数着那些流传在京城街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引人注目,古朴的字体,沉静的色彩,仿佛诉说着一段悠久的历史。我尤其喜欢其中对“葡萄常”料器这一非遗项目的介绍,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展示工艺,更是挖掘了这一手艺背后的家族故事、时代变迁,以及匠人心中的那份坚守与热爱。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常弘老先生在昏黄的灯光下,一丝不苟地打磨着手中的料器,那些精巧的纹饰,那些剔透的光泽,都是他无数心血的凝聚。书中对传承人的访谈,更是生动地还原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传承困境与欣慰。这让我意识到,非遗保护不仅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的生命脉络得以维系。书中的文字朴实而富有情感,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直击人心,让我深刻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温度与厚度。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身边那些看似平凡却充满故事的传统技艺,也让我对“传承”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北京的老胡同里漫步,不经意间,就闯入了一段关于匠人精神的传奇。常弘先生的口述,字里行间流淌着对“葡萄常”料器深深的感情,以及他作为一名传承人所肩负的使命感。这本书并没有刻意去拔高这份非遗,而是以一种非常平实、贴近生活的方式,展现了料器制作的艰辛与不易,也展现了常先生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热爱。我能感受到他对于传统技艺的敬畏,对于材料的熟悉,对于每一个细节的追求。书中的叙述,有时候会跳跃到他对童年生活的怀念,有时候又会回到对现代社会发展下传统手艺的思考。这种跳跃和回溯,使得整本书的叙述更加丰富立体,也更具感染力。它让我看到了非遗在时代变迁中的挣扎与机遇,也让我体会到,真正的传承,是能够将传统与当下紧密结合,让古老的手艺焕发新的生机。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理论知识,而在于它用最真诚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关于“守艺”和“生活”的故事。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是被“葡萄常”料器这个名字所吸引,感觉既有烟火气,又有几分神秘感。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这份神秘的好奇,并以一种出人意料的真挚和朴素,将这份神秘揭示开来。这本书并非一味地强调技艺的精湛,更侧重于记录的是“人”的故事。常弘先生作为“葡萄常”料器传承的代表,他的口述史,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北京非遗发展史。书中穿插着他对过往的回忆,对工艺的理解,对徒弟们的期望,甚至是对生活的感悟。这些片段,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便是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料器制作过程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比如温度的控制,火候的把握,这些看似枯燥的技术,在常先生的讲述下,变得充满生命力,仿佛我能亲眼看到,亲手触摸到那份匠心。这本书让我明白,非遗的传承,绝不仅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情感的浸润,是文化的血脉。它不是为了“继承”而继承,而是因为热爱,因为责任,因为对这份手艺深深的眷恋。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动容之处,在于它以一种极其个人化、近距离的视角,带领读者走进非遗传承人的内心世界。它不是冷冰冰地陈述“是什么”,而是深入探究“为什么”和“怎么样”。“葡萄常”料器,在常弘老先生的口中,不再是冰冷的物件,而是承载着家族记忆、童年乐趣、甚至是时代印记的活态载体。那些关于童年玩伴、关于年节习俗、关于北京老城的变化,都随着料器的制作过程而徐徐展开。书中对常弘先生的访谈,充满了生活化的细节,他谈论着天气对料器制作的影响,谈论着学徒们的成长,谈论着对未来的担忧与期盼。这种叙述方式,让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鲜活的生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温度。读完之后,我脑海中构筑的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生动的画面,是充满人情味的故事。它让我对“非遗”的理解,从“古老而遥远”变成了“就在身边,触手可及”。这种亲切感,让我更加愿意去了解,去支持,去珍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