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葡萄常”料器·常弘 9787565617775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葡萄常”料器·常弘 978756561777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口述人:常弘 整理人:沈绚楠 刘莎莎 著
图书标签:
  • 北京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口述史
  • 传统工艺
  • 葡萄常
  • 常弘
  • 北京文化
  • 民俗
  • 手工艺
  • 传承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617775
商品编码:2977268804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10-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葡萄常”料器·常弘 作者 口述人:常弘 整理人:沈绚楠 刘莎莎
定价 28.00元 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65617775 出版日期 2015-10-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是首套关于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口述史丛书,它旨在抢救整理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的历史资料(口述资料),使鲜活亲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并使其在普及中得以保护和发展。本书为此丛书中的一本,由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葡萄常”料器传承人常弘亲自口述,涉及古涉及弘“葡萄常”料器的制作过程、传承脉络、传奇之处以及隐藏在这些背后的人生历程、沧桑变化。

   作者简介
常弘,女,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62年出生于北京,为“葡萄常”第五代传人。原工作于北京市绢花厂,现已退休。从小与“葡萄常五处女”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家族技艺。母亲刘悦民,为“花儿刘”后人。于2003年正式恢复“葡萄常”传统制作技艺,在继承祖辈技术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制作出不同种类的“葡萄”。她的作品艺术感极强,极为精致,多表现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场景。手艺以清新、自然为特点。2004年9月,她携作品参加北京市文联、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建国55周年还看今朝”大型民间艺术展。同年,向局申报“葡萄常”。2006年6月10日,她参加在北京地坛举办的宣传活动,现场展示“葡萄常”的工艺。同年12月14日,常弘及其妹妹携“葡萄常”作品参加首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2007年,她的“葡萄常”工艺作品获得北京工艺美术行业金奖。2008年,她入选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名单。同年,她带着作品来到奥运村,现场为各国运动员展示“葡萄常”技艺。

   目录
“葡萄常”料器项目导读“葡萄常”料器传承人导读从小泥丸到以假乱真的料器葡萄终身不嫁只为艺不能让手艺断在我这代“巧夺天工”之法传承人眼中的“葡萄常”“葡萄常”年表

   编辑推荐
新题材、新类型,市场上,**本关于“葡萄常”料器的口述史图书,**本如此精心打造、注重每个环节、非遗相关的平民价图书。

   文摘





   序言

一部京城非遗的时光掠影:以“葡萄常”料器为切面,勾勒传承脉络与时代变迁 在这座古老而现代的都城北京,无数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它们是这座城市记忆的载体,是京腔京韵的生动诠释,更是无数匠人薪火相传的智慧结晶。当传统技艺与时代浪潮碰撞,当个体生命与城市发展交织,便会涌现出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本书,便旨在透过“葡萄常”料器这一独具特色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传承人常弘先生的口述史为经纬,为您展开一幅细腻而厚重的京城非遗传承画卷。 “葡萄常”料器,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醇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活的地域色彩。“葡萄”二字,既是对物件形态的形象描摹,也暗含着古时人们对吉祥、丰盈的美好寓意;“常”字,则直接点出了这一技艺的传承人姓氏,也暗示着这项技艺历经岁月洗礼,依然坚守与延续的精神。料器,顾名思义,是以玻璃作为主要材质进行创作的工艺品。在中国,玻璃的运用历史悠久,但将玻璃制作发展成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的“葡萄常”料器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本书并非仅仅是对“葡萄常”料器制作技艺的简单介绍,更是一次深入的“时间旅行”。它以常弘先生为核心,通过他的个人经历,串联起“葡萄常”料器从萌芽、发展、繁荣、转型直至当代传承的完整轨迹。我们将跟随常弘先生的叙述,一步步走进那个过去的世界: 追溯技艺之源,探寻古都的工匠传承: 常弘先生的口述,将带领我们回到“葡萄常”料器的源头。他将讲述这一技艺是如何在北京这座文化熔炉中孕育而生,有哪些前辈匠人奠定了其坚实的基础?早期的料器作品又是怎样的风格?它们承载了怎样的社会功能和审美情趣?从吹制、塑形、着色到最后的抛光打磨,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匠人们的精湛技艺和世代相传的秘诀。我们会了解到,在那个没有先进机械设备的时代,全凭一双巧手、一腔热情和对材料的深刻理解,便能创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品。这些早期的故事,是理解“葡萄常”料器今日成就的基石,也是感受北京城市历史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氏家族的使命与担当,见证技艺的生命力: “葡萄常”的“常”字,不仅是一个姓氏,更是一种家族的责任与担当。常弘先生的口述,将深入挖掘常氏家族在传承这项技艺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他是如何从父辈手中接过这沉甸甸的技艺火炬的?在接力过程中,他经历了怎样的挑战与磨砺?家族内部的传承方式又是怎样的?是口传心授,还是实践演练?他对家族技艺的理解和传承理念是什么?或许,他会分享那些父辈祖辈在夜深人静时,为了一件作品反复推敲的场景;或许,他会讲述家族成员之间为了技艺的传承而产生的矛盾与融合。这些鲜活的细节,将勾勒出一个家族为了守护一份文化基因而付出的不懈努力,也展现了非遗传承中“家族”这一重要载体的价值。 时代变迁下的挑战与坚守,体味匠人的时代之痛与希望: 任何一项传统技艺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所处的时代背景。常弘先生的口述,将深刻反映“葡萄常”料器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手工技艺在现代化生产和流水线作业的冲击下,一度面临着生存危机。常弘先生和他的同行们,是如何在这种大潮中寻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他们是否曾有过放弃的念头?为了让这项技艺不至于失传,他们又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是尝试创新,还是回归传统?他们如何平衡艺术价值与市场需求?书中将通过常弘先生的亲身经历,展现老一辈匠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坚持与智慧,以及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技艺未来的期盼。 创新与发展,赋予传统技艺新的生命: 传统技艺并非一成不变的博物馆展品,而是在传承中不断发展,才能焕发新的生机。“葡萄常”料器在常弘先生手中,是否有了新的突破?他是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新的设计理念、新的表现手法?他对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的理解,是如何体现在作品中的?他是否与其他领域的艺术家合作,拓展了料器的应用范围?通过常弘先生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真正的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对精髓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转化。这种创新,是让“葡萄常”料器在当代社会继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活力的重要途径。 技艺之外的人文关怀,折射北京的生活图景: “葡萄常”料器不仅仅是冰冷的玻璃制品,它们承载着北京人的生活记忆和情感寄托。常弘先生的口述,也将让我们得以窥见北京这座城市的市井生活、民俗风情和人情冷暖。他制作的料器,可能曾出现在寻常百姓家的案头,点缀着婚嫁喜庆的场景,或是成为亲友间的馈赠。通过他对这些场景的回忆,我们可以感受到北京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追求,以及人与人之间淳朴的情感联系。料器,在这里,不再仅仅是工艺品,更是连接人与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情感纽带。 传承的思考与未来的展望,为非遗发展注入新思路: 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传承人,常弘先生对非遗传承的未来一定有着深刻的思考。他将如何看待当下中国非遗保护的现状?他认为未来的传承模式应该是什么样的?他会对年轻一代的传承者提出怎样的建议?他是否对“葡萄常”料器在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着清晰的规划?本书将通过他的这些思考,引发读者对非遗传承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并为相关领域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本书以“口述史”的独特视角,将“葡萄常”料器这一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故事,融入一个鲜活个体的人生历程之中。常弘先生的真诚讲述,如同涓涓细流,缓缓道来,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朴实的情感和厚重的人生阅历。他的人生故事,就是“葡萄常”料器命运的缩影;他对手艺的执着,就是北京非遗精神的体现。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不仅能够了解“葡萄常”料器这一独特的工艺美术品,更能够深入理解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肌理,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代变迁中的顽强生命力,体会一代代传承人为了守护民族文化而付出的心血与智慧。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技艺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人、关于情、关于文化根脉的感人史诗。它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得以停下脚步,去聆听那些来自古老技艺的低语,去感受那些在时光中沉淀下来的珍贵情感,去思考我们与传统文化的连接,以及我们在未来应如何更好地守护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用一种近乎“絮叨”的方式,将“葡萄常”料器的历史和常弘先生的人生轨迹娓娓道来。这种叙述方式,没有宏大的理论框架,没有复杂的学术分析,而是充满了生活化的细节和个人化的情感。读的时候,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温暖的茶馆,听着一位老北京人,一边喝着茶,一边讲着他的故事。他讲到他学艺的艰辛,讲到他制作料器的趣事,讲到他见证的北京城的变迁。每一个故事,都围绕着“葡萄常”料器展开,又不仅仅是关于料器本身。它让我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就深深地根植于普通人的生活之中,是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将这份文化传承下去。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传承的背后,是无数个像常弘先生一样,默默付出、坚守岗位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才是非遗最动人的注脚。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不仅仅是对“葡萄常”料器的了解,更是对这种“人”的传承力量的深刻体悟。

评分

初翻开这本书,便被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所吸引。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学术著作,而是像一位老友娓娓道来,细数着那些流传在京城街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引人注目,古朴的字体,沉静的色彩,仿佛诉说着一段悠久的历史。我尤其喜欢其中对“葡萄常”料器这一非遗项目的介绍,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展示工艺,更是挖掘了这一手艺背后的家族故事、时代变迁,以及匠人心中的那份坚守与热爱。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常弘老先生在昏黄的灯光下,一丝不苟地打磨着手中的料器,那些精巧的纹饰,那些剔透的光泽,都是他无数心血的凝聚。书中对传承人的访谈,更是生动地还原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传承困境与欣慰。这让我意识到,非遗保护不仅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的生命脉络得以维系。书中的文字朴实而富有情感,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直击人心,让我深刻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温度与厚度。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身边那些看似平凡却充满故事的传统技艺,也让我对“传承”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北京的老胡同里漫步,不经意间,就闯入了一段关于匠人精神的传奇。常弘先生的口述,字里行间流淌着对“葡萄常”料器深深的感情,以及他作为一名传承人所肩负的使命感。这本书并没有刻意去拔高这份非遗,而是以一种非常平实、贴近生活的方式,展现了料器制作的艰辛与不易,也展现了常先生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热爱。我能感受到他对于传统技艺的敬畏,对于材料的熟悉,对于每一个细节的追求。书中的叙述,有时候会跳跃到他对童年生活的怀念,有时候又会回到对现代社会发展下传统手艺的思考。这种跳跃和回溯,使得整本书的叙述更加丰富立体,也更具感染力。它让我看到了非遗在时代变迁中的挣扎与机遇,也让我体会到,真正的传承,是能够将传统与当下紧密结合,让古老的手艺焕发新的生机。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理论知识,而在于它用最真诚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关于“守艺”和“生活”的故事。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是被“葡萄常”料器这个名字所吸引,感觉既有烟火气,又有几分神秘感。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这份神秘的好奇,并以一种出人意料的真挚和朴素,将这份神秘揭示开来。这本书并非一味地强调技艺的精湛,更侧重于记录的是“人”的故事。常弘先生作为“葡萄常”料器传承的代表,他的口述史,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北京非遗发展史。书中穿插着他对过往的回忆,对工艺的理解,对徒弟们的期望,甚至是对生活的感悟。这些片段,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便是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料器制作过程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比如温度的控制,火候的把握,这些看似枯燥的技术,在常先生的讲述下,变得充满生命力,仿佛我能亲眼看到,亲手触摸到那份匠心。这本书让我明白,非遗的传承,绝不仅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情感的浸润,是文化的血脉。它不是为了“继承”而继承,而是因为热爱,因为责任,因为对这份手艺深深的眷恋。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动容之处,在于它以一种极其个人化、近距离的视角,带领读者走进非遗传承人的内心世界。它不是冷冰冰地陈述“是什么”,而是深入探究“为什么”和“怎么样”。“葡萄常”料器,在常弘老先生的口中,不再是冰冷的物件,而是承载着家族记忆、童年乐趣、甚至是时代印记的活态载体。那些关于童年玩伴、关于年节习俗、关于北京老城的变化,都随着料器的制作过程而徐徐展开。书中对常弘先生的访谈,充满了生活化的细节,他谈论着天气对料器制作的影响,谈论着学徒们的成长,谈论着对未来的担忧与期盼。这种叙述方式,让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鲜活的生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温度。读完之后,我脑海中构筑的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生动的画面,是充满人情味的故事。它让我对“非遗”的理解,从“古老而遥远”变成了“就在身边,触手可及”。这种亲切感,让我更加愿意去了解,去支持,去珍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