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肄雅堂古籍修复技艺 汪学军 9787565617751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肄雅堂古籍修复技艺 汪学军 978756561775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口述人:汪学军 整理人:赵宁 著
图书标签:
  • 北京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古籍修复
  • 传统技艺
  • 文化传承
  • 口述史
  • 汪学军
  • 修复技艺
  • 文化遗产
  • 北京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卷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617751
商品编码:2977229225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肄雅堂古籍修复技艺 汪学军

定价:38.00元

作者:口述人:汪学军 整理人:赵宁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56561775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新题材、新类型,市场上,**本关于肄雅堂古籍修复技艺的口述史图书,**本如此精心打造、注重每个环节、与非遗相关的平民价图书。

内容提要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是首套关于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口述史丛书,它旨在抢救整理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的历史资料(口述资料),使鲜活亲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并使其在普及中得以保护和发展。本书为此丛书中的一本,由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肄雅堂古籍修复技艺传承人汪学军亲自口述,涉及古籍修复的精髓、过程、传承以及隐藏在这些背后的人生历程、沧桑变化。

目录


作者介绍


汪学军,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出生于1964年,祖籍浙江绍兴,高中学历,从1982年开始在中国书店从事古籍修复工作,至今已有34年。汪学军祖孙三代均从事古籍修复工作,在裁切工艺上素有“大刀汪”的美称。其祖辈是汪景熙,曾在原琉璃厂附近开过一家小小的裁书作坊。 其父为汪增仁,随父学习裁切,后进入中国书店,从事古籍修复工作。汪学军从小生活在琉璃厂附近,耳濡目染,深受祖父和父亲工作环境的影响,高中毕业后接替父亲岗位,进入中国书店,主要跟随父亲汪增仁,还有赵树枫、韩秀风等师父学习古籍修复技艺。

文摘


序言



《京韵古香:非遗匠心独运——肄雅堂古籍修复技艺口述史》 一、引言:时间长河中的守护者 历史的洪流中,书籍是文明的载体,承载着古人的智慧、情感与生活。然而,岁月的侵蚀、自然的风化,使得许多珍贵的古籍濒临损毁。在古都北京,有一群默默奉献的匠人,他们以双手为笔,以耐心为墨,将古籍修复视为使命,用精湛的技艺对抗时间,守护着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本书《京韵古香:非遗匠心独运——肄雅堂古籍修复技艺口述史》,正是聚焦于这样一群人,特别是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肄雅堂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人汪学军先生,通过口述史的形式,深入探寻这项古老技艺的传承之路、发展演变以及其中蕴含的匠人精神。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技术手册,也不是枯燥的理论论述。它是一部关于时间、关于技艺、关于传承、关于情怀的生动篇章。我们试图通过汪学军先生个人的成长经历、从业感悟,以及肄雅堂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脉络,展现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它不仅仅是纸张的粘合、破损的修补,更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对先贤智慧的敬畏,以及对民族根脉的坚守。 二、技艺溯源:千年智慧的凝聚 古籍修复,是一门古老而精深的学问,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从最初简单的修补,到宋代的纸张改良,再到明清时期技艺的成熟,古籍修复始终与中国古代造纸、印刷、装订技术紧密相连,并不断吸收新的材料和方法。肄雅堂作为北京古籍修复的重要代表,其技艺的形成和发展,更是凝聚了历代修复师的智慧和经验。 本书将详细追溯肄雅堂古籍修复技艺的起源和发展。它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经过数代人的实践、摸索、总结和创新,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修复体系。我们将深入了解这一体系在选材(如宣纸、浆糊、糨糊的选择与制作)、工具(如压尺、刻刀、镊子等的设计与运用)、工艺(如揭页、配页、粘页、托裱、装订等步骤的精细操作)等方面的独特之处。这些细节的展现,将帮助读者理解古籍修复不仅仅是技术活,更是一种艺术创作,需要对材料的深刻理解和对古籍原貌的极致追求。 三、传承之路:匠心世代的接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在于传承。肄雅堂古籍修复技艺能够在历史长河中得以延续,离不开一代代传承人的不懈努力和默默付出。汪学军先生作为当代的杰出代表,他的成长经历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传承史。 本书将以汪学军先生的视角,讲述他如何与古籍修复结缘,如何从师父那里继承衣钵,如何克服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如何一步步成长为一名技艺精湛、声名远播的古籍修复大师。他的口述将包含: 童年记忆与启蒙: 早期接触古籍修复的契机,对这项神秘技艺最初的印象和向往。 师承与学习: 拜师学艺的艰辛与收获,恩师的教诲与影响,以及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技术攻坚与创新: 面对不同年代、不同材质、不同损毁程度的古籍,如何运用智慧和技艺进行修复,遇到过的难题以及如何克服。 对技艺的理解与感悟: 汪学军先生对于古籍修复的哲学思考,他如何看待修复与“创作”的关系,以及他对“修旧如旧”的深刻理解。 传承的责任与担当: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所肩负的责任,如何培养下一代,如何让这项技艺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 通过汪学军先生的口述,我们不仅能了解到具体的修复技术,更能感受到一个匠人对职业的虔诚,对历史的敬畏,以及对文化的深沉热爱。 四、修复的艺术:化腐朽为神奇的智慧 古籍修复,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较量,更是一次与损坏对话的艺术创作。每一本残破的古籍,都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它的故事,而修复师的工作,就是倾听这些故事,并用最恰当的方式,让它们得以延续。 本书将详细阐述肄雅堂古籍修复技艺在实际操作中的具体流程和精髓: 诊断与评估: 修复师首先需要对古籍的损毁情况进行全面的诊断,包括纸张的材质、年代、霉变、虫蛀、破损程度、墨色晕染等,并根据诊断结果制定详细的修复方案。 清理与去污: 针对不同程度的霉斑、污渍,采用温和有效的方法进行清理,尽可能保留纸张的原有质感和墨色。 揭页与托裱: 这是古籍修复中最具挑战性的环节之一。揭页需要极高的技巧,避免撕裂纸张;托裱则需要根据古籍纸张的特性,选择合适的纸张进行支撑和加固,使其恢复平整和强度。 配页与补损: 对于缺失的部分,需要根据古籍的风格、纸张的纹理、墨色的深浅,精心仿制或选择相似的古纸进行配补,力求与原件浑然一体。 装订与复原: 按照古籍原有的装订方式,重新进行装订,使其恢复完整的形态。 细节的处理: 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如粘合剂的选择、用力的大小、工具的使用,都直接影响到最终的修复效果。 本书将通过汪学军先生的口述,将这些看似枯燥的技术过程,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现出修复师在每一个环节中所展现出的智慧、耐心和创造力。修复的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对古籍的理解和尊重,是对历史文化的温柔呵护。 五、非遗的价值:守护民族根脉的使命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情感的寄托,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古籍修复作为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 文化传承的载体: 修复古籍,就是保护历史文献,使其能够继续流传,让后人有机会接触、学习和传承先人的思想和智慧。 历史研究的基石: 完好的古籍是历史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等进行研究的重要依据,修复工作直接关系到历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民族精神的象征: 匠人精神,体现在古籍修复中,是对精益求精、严谨细致、敬业奉献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扬。 审美价值的体现: 修复后的古籍,不仅恢复了其使用价值,更重现了其历史的沧桑感和艺术的美感。 教育与启迪: 通过口述史的形式,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古籍修复技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本书通过汪学军先生的口述,将深刻阐释肄雅堂古籍修复技艺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时代意义和深远价值。它不仅仅是几本古籍的“复活”,更是中华文明血脉的延续。 六、结语:古韵新生,匠心永恒 《京韵古香:非遗匠心独运——肄雅堂古籍修复技艺口述史》,是一次对历史的追溯,一次对技艺的致敬,一次对匠人精神的礼赞。它让我们看到,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依然有人愿意花费毕生的精力,去守护那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纸张。 通过汪学军先生的口述,我们不仅能了解到肄雅堂古籍修复技艺的博大精深,更能感受到一位非遗传承人对事业的执着与热爱,对文化的敬畏与担当。这本书,希望能够唤起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视,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古老的技艺焕发新的生机,让中华文明的瑰宝得以永恒传承。 本书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场关于时间、技艺与人文情怀的盛宴,让“古韵”在现代重焕新生,“匠心”在时代传承不息。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在书架上瞥见《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肄雅堂古籍修复技艺》这本书时,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油然而生。我始终认为,城市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摩天大楼和现代气息,更在于那些根植于其深厚历史文化土壤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古籍修复,这门古老的手艺,更是我一直以来非常感兴趣的领域。它不像那些光鲜亮丽的表演艺术,更多的是一种沉静、专注、与时间赛跑的工作。我想象着,在“肄雅堂”这个充满书香和历史韵味的地方,汪学军如何用他那双布满岁月痕迹的手,精心呵护那些脆弱的古籍。这本书以“口述史”的形式呈现,这让我更加期待。我想听他讲述,他是如何走上这条道路的?在漫长的学徒生涯中,他经历了怎样的磨练?面对一卷卷残破不堪的古籍,他又是如何克服困难,找到修复的灵感的?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介绍技艺的书,更是一次与一位坚守传统的文化匠人的心灵对话,一次对北京这座古都文化脉络的深度探索。

评分

这本书名《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肄雅堂古籍修复技艺 汪学军 9787565617751》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充满敬意,尤其是那些承载着历史厚重感和精湛技艺的传统手艺。古籍修复,这简直是与时间对话的艺术,是将泛黄的纸页、脆弱的书脊重新赋予生命力的过程。想象一下,一位传承人,他/她的人生经历,对这门技艺的感悟,遇到的挑战,克服的困难,以及对未来的期许,这些点点滴滴汇聚在一起,该是多么生动而感人。汪学军这个名字,我此前可能不熟悉,但在这本书的指引下,我仿佛已经看到了他/她如何在“肄雅堂”这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地方,一丝不苟地用巧手和智慧,拯救那些即将消逝的古老文本。这本书的出现,不仅是对一项珍贵技艺的记录,更是对一位传承人生命轨迹的描摹,是对中华文明延续的无声致敬。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跟随汪学军的讲述,走进那古老而神秘的修复世界,感受那份对文化遗产的坚守与热爱。

评分

在琳琅满目的书架上,这本书《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肄雅堂古籍修复技艺》仿佛散发着一种古老而静谧的光芒,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我一直对那些与时间为伴、与智慧结晶打交道的技艺充满好奇,而古籍修复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不仅需要高超的手艺,更需要对历史、对材料、对文化的深刻理解。更吸引我的是“口述史”这个定位,这意味着我不再是隔着冰冷的文字了解一项技艺,而是能通过传承人汪学军先生的亲身讲述,去感受他的人生轨迹,去理解他对这门技艺的热爱与坚守。我迫切地想知道,是什么让他选择了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在“肄雅堂”这个充满历史沉淀的地方,他又是如何一步步成长为一名技艺精湛的传承人?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更是一份对匠人精神的致敬,一次关于文化传承与生命故事的深刻解读。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在喧嚣时代中,依然默默坚守着古老技艺的匠人们怀有深深的敬意。这本书的标题《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肄雅堂古籍修复技艺》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古籍修复,这是一门多么需要耐心、细致和深厚学识的技艺啊!想象一下,将泛黄、破损的古籍,通过精妙的手法,恢复其原有的风貌,这本身就是一种与时间抗争的伟大事业。而“口述史”的形式,更是让我对其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不仅仅看到枯燥的修复步骤,更能听到汪学军先生作为一位传承人,他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他会讲述自己的学艺经历吗?他对这门技艺有着怎样的理解和感悟?在修复过程中,他遇到过哪些让他印象深刻的古籍?又是如何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化解难题的?这本书,在我看来,将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一项宝贵非遗技艺的传承之路,以及一位匠人对文化遗产的执着与热爱。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口述史”这三个字,立刻吸引了我。我一直认为,最鲜活、最真实的历史,往往藏在那些亲历者的叙述中。相比于官方的史料记录,口述史更能传递出人性的温度、情感的跌宕以及时代的印记。而“肄雅堂古籍修复技艺”则将这种口述的视角,聚焦于一项极其特殊且重要的非遗项目。古籍修复,这门技艺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感和挑战性,它需要极高的耐心、精湛的手法,更需要对纸张、墨迹、装帧等古老工艺的深刻理解。我想,作为一位传承人,汪学军一定有过无数次的实践、摸索,甚至失败。他的口述,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他对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对祖辈智慧的传承、对文化命脉延续的深切思考。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它通过一个人的声音,讲述了一门濒危技艺的生存状态,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力量。我期待通过这本书,了解这项技艺的每一个细微之处,更想走进汪学军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作为一位文化传承者,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