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电路实验教程
定价:26.00元
售价:18.2元,便宜7.8元,折扣70
作者:曾浩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9-01
ISBN:978711518152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低频电子电路实验”和“通信电子电路实验”,以电子信息学科相关专业为主,涵盖相近的光电工程类、计算机科学类、自动化类等专业的电子电路教学内容。在介绍基础知识和基础实验的同时,加入了EDA仿真技术的分析、设计方法。在实验中注重融入现代电子电路系统观念,强调电子电路的工程性,适当考虑理论教学、基础实验、仿真实验、设计研究型实验的比例,学生将系统理念与电路、信号的基础知识相结合,提高读者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书是高等学校电工电子相关学科专业实验教材,也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像一本为“已经知道答案的人”准备的备忘录,而不是为“正在学习提问的人”准备的指南。它的语言风格极其书面化,充满了被动语态和复杂的修饰语,使得原本简单的物理现象被描绘得神乎其神,难以捉摸。举个例子,它试图解释晶体管的跨导(gm)时,用了大段文字来阐述其微分特性,却完全没有提供任何直观的类比或实际测量方法。我试图通过它来设计一个简单的音频放大电路,结果发现书中提供的增益计算公式虽然正确,但对于如何根据具体的晶体管参数来选取合适的偏置点、如何保证动态范围,这本书几乎没有给出任何“经验之谈”或者“工程实践的窍门”。它只负责告诉你“应该是什么样子”,却从未真正地引导你去“如何把它做出来并让它稳定工作”。对于渴望通过动手实践来加深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帮助是极其有限且乏味的。
评分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读物,那便是“晦涩的堆砌”。它不像一本面向学习者的引导手册,反而更像是一份高密度的技术文档摘要,里面充满了作者自认为“专业”的术语和冗长拗口的句子结构,读起来极其费力。我尝试用它来预习模拟电路设计课程,结果发现,书中的理论推导往往戛然而止,关键步骤直接省略,留下大片的空白让读者自行“脑补”逻辑链条。例如,在分析RLC串联谐振电路的品质因数时,它直接给出了最终的公式,中间如何从微分方程过渡到对电感和电容容抗的平衡理解,完全是一笔带过,让人感觉像是在被强行灌输结论,而非理解过程。更让我抓狂的是,书里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指导几乎是空白,实验报告的填写要求也含糊不清,导致我提交的报告总是被导师打回,说我的“结果讨论缺乏深度”。这本书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假设你已经具备了极高的数理基础和电路直觉,否则,它只会成为阻碍你理解的绊脚石。
评分这本号称“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教材,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锅炖了太久的汤里捞出几片干瘪的菜叶子——虽然能尝出点味道,但核心的营养和风味都失了。我满怀期待地翻开它,希望能找到清晰易懂的原理阐述和循序渐进的实验指导,结果看到的却是对基础概念的蜻蜓点水式带过,仿佛作者默认我们已经是半个行家。拿讲解运算放大器(Op-Amp)的那一章来说吧,对虚地、虚短这些核心概念的铺垫极其单薄,直接就跳到了复杂的反馈网络分析,看得我一头雾水。更别提那些图示了,线条生硬得像用尺子一笔一划画出来的,关键的元器件符号和连接点常常模糊不清,调试的时候根本无从下手。想从书里找到哪怕一个详尽的故障排除流程都是奢望,遇到问题时,我只能抱着万用表在面包板前对着电路图,对着空气干瞪眼,最后还是得靠搜索引擎和B站上的野生大神来解惑。这本书的价值,大概只停留在它作为“开卷考试参考资料”的层面,实在称不上是一本合格的“教程”。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部“过时的参考手册”的电子版重排。它涵盖的知识点非常广,从最基础的晶体管偏置到复杂的逻辑门电路都有涉及,但这种广度是以牺牲深度为代价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像是在一个巨大的知识地图上插了一颗小小的旗帜,告诉你“这里有个东西”,但绝不会带你深入探索这片区域的地貌和物产。比如,它讲到CMOS反相器时,对阈值电压的计算一带而过,对于PMOS和NMOS的迁移率差异如何影响其开关特性几乎没有提及。实验部分更是让人感到敷衍,提供的元器件列表和实际实验箱里的东西经常对不上号,而且许多实验电路图的布局,完全不考虑实际的物理实现,画得天马行空中接线复杂到让人望而生畏。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指引”更像是一种误导,它让你以为自己学到了很多,实际上知识点都是漂浮的、缺乏根基的。
评分拿起这本书,我第一时间注意到的便是它那陈旧的排版风格和略显粗糙的插图质量。如果说内容是骨架,那么这本书的“皮肉”就显得非常松垮无力。在讲解数字逻辑部分,特别是时序电路时,我期望看到清晰的状态图和波形图,这本书提供的图示却常常是灰蒙蒙的,线条重叠不清,甚至有时连时钟信号和数据输入之间的逻辑关系都难以辨认。这直接影响了对异步电路设计中竞争与冒险现象的理解。此外,书中对现代EDA工具的使用几乎没有涉及,所有操作都停留在理论推导和理想化模型的层面。在当前这个需要大量仿真验证的时代,这本书显得格格不入,它提供的“实验”更多的是搭建在理论模型上的纸上谈兵,而不是基于真实器件特性的探究。它更像是一本五十年前出版的书籍,只是被重新印刷并冠以了“新版”的名义,缺乏对当前电子技术发展前沿的任何反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