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IPTV技术与管理
定价:42.00元
售价:28.6元,便宜13.4元,折扣68
作者:谢新洲,严富昌著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0-01
ISBN:978750805981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IPTV是利用宽带网的基础设施,以家用电视机(或计算机)作为主要终端设备,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通过互联网络协议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数字媒体服务的一种崭新技术。这种新的媒体形式的出现,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预示着一场以IPTV为发端的产业革命的到来,也宣告了以互动视音频内容为基本形态的娱乐市场已经启动。本书将结合国内IPTV的运营个案,从运营模式、产业链、监管政策等几个方面对网络电视进行研究,从用户认知度、标准、机制等角度揭示了阻碍我国IPTV发展的主要因素,从而探寻中国特色IPTV的健康发展之路。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质量,说实话,让我这个视觉系读者有些失望。很多图表看起来像是用非常古老的制图软件制作的,线条模糊,色块生硬,完全没有体现出现代技术文档应有的清晰度和专业感。我尤其是在对比了市面上其他几本关于流媒体传输的书籍后,这种差异就更加明显了。比如,当讲到多播路由协议的拓扑结构时,原图上的节点和连接关系需要仔细辨认,这无疑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和时间成本。此外,书中引用的很多案例数据似乎也有些陈旧,一些关键性能指标(KPIs)的统计明显是几年前的数据,在如今这个迭代速度极快的行业背景下,参考价值大打折扣。我本想找寻一些关于云原生部署和容器化流媒体服务的探讨,但书中似乎完全没有触及这些热点,内容止步于传统的硬件加速和中心化服务器架构的描述。如果能用更现代的视觉语言来阐述复杂的网络流程,相信这本书的易读性和吸收效率会大大提高。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知识断层”感。它似乎非常强调从零开始构建系统的每一个理论基石,这对初学者或许是好事,但对于有一定行业经验的工程师来说,显得不够“干货”。比如,在介绍完最基本的MPEG-TS封装格式的细节后,内容便迅速转向了数字版权管理的法律框架,这之间的跳跃性太大,缺乏一个平滑的过渡和更深入的技术实现剖析。我更想知道的是,当遇到上游内容源的码流不规范时,如何在转发层面进行实时的协议修复和重封装,这才是实战中经常遇到的“脏活累活”。这本书对这些“灰色地带”的处理显得过于理想化,仿佛所有的输入都是完美无瑕的。书中对最新的编码效率提升,如H.266/VVC的应用前景,也只是泛泛而谈,没有提供任何实际的性能对比数据或集成建议。给我的感觉是,作者是一位理论大师,但对当前一线工程师的痛点缺乏切身的体会。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沉甸甸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朴实,一看就知道是那种专注于内容的硬核读物。我本来对手头的另一个项目有点困惑,尤其是涉及到一些老旧系统的兼容性问题,总感觉卡在了瓶颈。翻开目录,本以为能找到一些关于网络协议优化和内容分发网络的深度解析,毕竟名字听起来就很技术向。然而,让我略感意外的是,前几章似乎花了大篇幅在讲解基础的电子工程原理和早期的视频编码标准,虽然这些内容在某些方面有其价值,但对于我这种急需解决实际部署难题的人来说,显得有些曲高和寡了。我更期待看到一些关于最新的内容保护技术(DRM)的实战案例,或者是在5G环境下如何保证QoS的创新架构图解。这本书的内容组织结构,更像是教科书式的循序渐进,而非行业前沿的快速指南。期待后续章节能聚焦到如何通过软件定义网络(SDN)来提高带宽利用率的实战经验分享,而不是停留在对历史技术的梳理上。总体而言,它更像是一部详尽的理论参考,而不是一本能立刻拿来解决当下技术痛点的操作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晦涩”。它大量使用了各种缩写和行话,但往往在第一次出现时,没有给出清晰的上下文解释或者脚注的指引。我不得不频繁地在屏幕和书页之间来回切换,去搜索引擎上验证那些自以为是“通用术语”的缩写到底代表什么具体的标准或技术模块。这极大地打断了阅读的流畅性。尤其是在涉及网络安全章节时,它直接引用了一些RFC文档的段落,却没有用更口语化或工程化的语言进行提炼和总结,导致读者需要自行去消化那些冗长且复杂的官方描述。如果这本书的目标读者群体涵盖了从技术管理人员到一线运维工程师的广泛范围,那么这种“一刀切”的专业术语使用策略,无疑会劝退很大一部分非核心研究背景的读者。我期望看到的是一种更具引导性的、层层递进的解读方式,而不是直接抛出原始技术文档的碎片。
评分从宏观趋势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内容似乎错失了当前技术发展的主要风口。它着重介绍了传统的有线电视网络向IP化迁移的历史路径,这对了解背景很有帮助,但对于展望未来,却显得力不从心。当下,用户对超低延迟互动内容(如云游戏直播、远程实时协作)的需求日益增加,这些对网络架构和内容推送机制提出了颠覆性的要求,需要更精细化的边缘计算和AI驱动的流量预测。然而,这本书的关注点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点播和直播服务质量的保证上,对于如何构建面向未来的、高度灵活和弹性的内容交付网络,几乎没有提及。我原本期待能读到关于 WebRTC 在大规模分发中的潜力分析,或者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版权溯源尝试,但这些前沿的探索在书中都是一片空白。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已完成的技术演进史”,而不是一部指引“未来技术方向”的指南针。对于渴望站在行业最前沿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价值更多是历史回顾而非未来蓝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