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船用调制型惯性导航及其组合导航技术 |
| 作者 | 王秋滢 |
| 定价 | 72.00元 |
| 出版社 | 国防工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118112429 |
| 出版日期 | 2017-06-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大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王秋滢*的《船用调制型惯性导航及其组合导航技术》共分为11章,主要论述了船用调制型惯性导航系统技术及相关知识。**~3章为**部分,主要介绍了惯性导航基础知识、惯性导航系统基本工作原理及误差建模分析。第4~7章为第2部分,重点论述了调制型惯性导航系统,主要包括调制型惯性导航系统基本原理与误差分析、相对地理坐标系旋转的调制技术研究、相对地球自转轴旋转的调制技术研究以及基于罗经原理/Butterworth滤波器的姿态/速度误差抑制技术研究。第8~11章为第3部分,重点研究基于调制型惯性系统的组合导航技术,分别介绍了调制型惯性导航/星敏感器组合导航方案、船用星敏感器抗环境干扰误差抑制技术、调制型惯性导航/计程仪组合导航方案、基于调制型惯性导航/计程仪的计程仪误差抑制技术。 本书对从事惯性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惯性技术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部分 导航基础知识章 惯性导航概述 1.1 什么是惯性导航 1.2 惯性导航发展概况 1.2.1 捷联惯性导航发展现状 1.2.2 调制型惯性导航发展现状 1.2.3 无源组合导航发展现状第2章 坐标系基础知识 2.1 坐标系定义 2.2 坐标系间关系第3章 惯性导航系统基本工作原理及误差建模分析 3.1 惯性导航系统基本原理 3.2 惯性导航系统误差传播方程 3.3 惯性导航系统误差源分类第2部分 调制型惯性导航系统第4章 调制型惯性导航系统基本原理与误差分析 4.1 调制型惯性导航系统基本原理 4.1.1 旋转调制基本原理 4.1.2 旋转调制误差源分类 4.2 旋转机构转动精度对旋转调制影响分析 4.2.1 旋转机构角变速运动对旋转调制影响及抵消方法 4.2.2 单轴旋转转台倾角对旋转调制影响及测量方法 4.3 旋转机构测角精度对旋转调制影响分析 4.3.1 旋转机构测角延迟影响分析 4.3.2 旋转机构测角精度影响分析 4.4 载体角运动对旋转调制影响分析 4.4.1 载体角运动与调制轴垂直 4.4.2 载体角运动与调制轴同向 4.4.3 载体角运动对旋转调制影响仿真分析第5章 相对地理坐标系旋转的调制技术研究 5.1 惯性组件输出误差模型 5.2 相对地理坐标系旋转的旋转方案设计原则 5.2.1 陀螺仪常值漂移抵消原则 5.2.2 陀螺仪刻度因数误差抵消原则 5.2.3 陀螺仪安装误差抵消原则 5.2.4 惯性组件误差项抵消原则 5.3 单轴旋转调制型惯性导航系统技术研究 5.3.1 单轴旋转调制正反转停方案 5.3.2 单轴转停调制系统误差方程 5.4 双轴旋转调制型惯性导航系统技术研究 5.4.1 双轴旋转调制正反转停方案 5.4.2 双轴转停调制系统误差方程第6章 相对地球自转轴旋转的调制技术研究 6.1 相对地球自转轴调制技术的提出 6.1.1 相对地球自转轴旋转调制目的 6.1.2 地球转速抵消原则 6.1.3 IMU定轴转动性质 6.2 相对地球自转轴旋转方案设计原则 6.2.1 陀螺常值漂移抵消原则 6.2.2 陀螺刻度因数误差抵消原则 6.2.3 陀螺安装误差抵消原则 6.3 相对地球自转轴旋转调制型惯性导航系统 6.3.1 相对地球自转轴旋转调制方案设计 6.3.2 相对地球自转轴调制下惯性组件调制特性 6.3.3 相对地球自转轴旋转调制方案实现方法 6.3.4 相对地球自转轴旋转调制导航信息误差特性第7章 基于罗经原理/Butterworth滤波器的姿态/速度误差抑制技术研究 7.1 旋转调制阻尼技术需要解决问题 7.1.1 基于串联校正的阻尼技术基本原理 7.1.2 串联校正阻尼技术频域分析 7.2 基于罗经原理的旋转调制姿态误差抑制算法研究 7.2.1 罗经回路对准基本原理 7.2.2 基于罗经原理的罗经法姿态解算 7.2.3 基于罗经原理的姿态误差抑制算法设计 7.2.4 罗经参数与阻尼系数等效关系 7.3 基于Butterworth滤波器的速度误差抑制算法研究 7.3.1 速度振荡误差抑制方法 7.3.2 Butterworth滤波器设计 7.4 基于双程序解算的调制型惯性导航系统 7.5 双导航解算程序陀螺误差估算方法 7.5.1 陀螺仪误差项估算基本原理 7.5.2 陀螺仪误差六位置估算方法第3部分 组合导航第8章 调制型惯性导航/星敏感器组合导航方案 8.1 星敏感器基本原理 8.2 星敏感器误差特性分析 8.3 调制型惯性导航/星敏感器组合导航方案建立 8.3.1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信息融合方案 8.3.2 基于信息耦合的信息融合方案 8.4 位置未知条件下的惯性/星敏感器粗对准方法 8.4.1 传统惯性导航粗校准基本原理 8.4.2 加速度计输出模型建立及投影转换 8.4.3 基于星敏感器/加速度计的粗对准技术第9章 船用星敏感器抗环境干扰误差抑制技术 9.1 基于ADE—BPNN的信息延迟补偿方法 9.1.1 自适应差分进化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9.1.2 基于ADE—BPNN的姿态预测技术 9.2 基于PSO—BPNN的系统观测量预测技术 9.2.1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BP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9.2.2 基于PSOBPNN的系统观测量预测技术0章 调制型惯性导航/计程仪组合导航方案 10.1 计程仪基本原理与误差特性分析 10.1.1 计程仪基本原理 10.1.2 计程仪误差特性分析 10.2 调制型惯性导彬计程仪组合导航方案 10.2.1 组合导航基本原理与可观测性分析 10.2.2 能观测性分解与运动路径设计 10.2.3 基于自适应量测噪声抑制的组合导航方法1章 基于调制型惯性导j妙计程仪的计程仪误差抑制技术 11.1 基于双导航解算程序的DvL常值误差估算方法 11.1.1 DvL常值测速误差在罗经算法中的影响 11.1.2 DvL常值误差估算方法研究 11.1.3 DVL误差估算精度分析 11.2 基于自适应联邦滤波的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 11.2.1 基于自适应信息分配因子的联邦滤波算法 11.2.2 多传感器抗干扰信息融合技术附录A附录B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拿到这本书后,我首先翻阅了其目录结构,发现内容组织得层次分明,显然是经过精心策划的。对于我们这些偏向系统集成和算法实现的工程师来说,最期待的部分是关于“组合导航算法”的详尽介绍。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卡尔曼滤波(KF)的经典形式,而是能够深入到扩展卡尔曼滤波(EKF)、无迹卡尔曼滤波(UKF),甚至是在复杂非线性环境下如何应用粒子滤波或容错滤波器的讨论。特别是,船用导航环境的特殊性——高动态、剧烈的姿态变化、电磁环境的复杂性——要求组合算法必须具备极强的适应性。书中对不同传感器误差模型的辨识和动态调整机制是否有深入研究?比如,如何实时估计陀螺仪的偏置漂移、比力传感器的标度因子误差等。如果能结合实际的船模仿真数据进行算法验证,并对比不同组合策略下的导航精度提升百分比,那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将大大增加。我对其中关于如何处理GNSS信号丢失或严重受限情况下的“纯惯导”模式切换策略尤其感兴趣,这直接关系到船舶在复杂水道或对抗环境下的安全航行。
评分坦率地说,我购买此书的动机是希望找到针对“船用”环境的特定优化方案。船舶航行不像飞机那样在三维空间中均匀运动,它涉及到复杂的横摇、纵摇、艏摇等低频、大角度运动。这些运动会引入巨大的运动误差和平台误差到比力测量中。书中关于“船体运动对惯性器件误差的影响建模与补偿”的部分是我重点翻阅的对象。期望它能超越通用的INS误差模型,提出更贴合船舶运动特性的误差抑制策略,比如如何利用船体的动力学信息来辅助校正陀螺仪的水平漂移。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惯导系统在恶劣海况(如大风浪)下,如何通过自适应滤波和多传感器冗余设计来维持导航精度的具体实例,那就太棒了。目前市面上关于惯导的书籍很多,但能专门细致讲解海洋工程应用中特定挑战的书籍则相对稀少,希望这本能够填补这一空白。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给人的感觉相当专业,看得出出版社在处理专业技术书籍方面的严谨态度。从一个侧重于硬件选型和系统架构的角度来看,我更关注书中对“调制型惯导”硬件接口和数据预处理流程的描述。现代惯导的性能往往受限于前端模拟信号的采集和数字化过程。书中是否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优化调制解调电路来最大程度地抑制环境噪声和温漂对原始测量信号的影响?例如,对于光纤陀螺仪,其输出的相移信号非常微弱,如何设计低噪声的前置放大器和高分辨率的模数转换器(ADC)才能充分发挥其调制带来的精度优势?此外,在系统集成层面,我希望看到关于INS/GNSS组合导航系统的时间同步、空间基准对准以及数据传输延迟补偿的实际处理方法。这些“幕后”的工程细节往往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也是教科书容易忽略但工程实践中又至关重要的一环。这本书如果能将理论与实际工程实现中的难点和经验教训结合起来,那简直是导航工程师的“圣经”。
评分这本《正版现货 船用调制型惯性导航及其组合导航技术》的出版,对于深耕海洋工程和导航技术领域的同仁们来说,无疑是一份及时的馈赠。我首先被其标题中“调制型惯性导航”这个核心概念所吸引。在当前对导航精度要求越来越苛刻的背景下,传统的惯性导航系统(INS)在误差累积和抗干扰能力方面常常面临瓶颈。这本书的聚焦似乎直指这一痛点,探讨如何通过引入先进的调制技术来优化传感器的性能、提高数据融合的鲁棒性。我个人特别关注书中对具体调制策略的剖析,比如载波相位调制、频率调制在光纤陀螺仪(FOG)或激光陀螺仪(RLG)中的应用。期待它能深入浅出地阐述这些调制技术背后的物理原理和数学模型,而非仅仅停留在应用层面。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实际的工程案例,对比不同调制方案在实际航行环境下的误差收敛速度和长期稳定性,那将是对读者极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关于“组合导航”的论述,它如何巧妙地将惯导的短期高频稳定性与外部参考(如GNSS、星敏感器等)的长期精度进行最优融合,这才是决定现代导航系统成败的关键。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与导航系统精度指标打交道的科研人员,我极其重视书中对性能评估和误差分析的深度。这本书既然强调了“调制”这一技术手段,那么最终的衡量标准必然是导航精度的提升幅度以及系统可靠性。我期待看到书中有一部分内容是专门用来对比“传统INS”与“调制型INS”在标准测试序列下的性能差异曲线。这不仅仅是RMS(均方根误差)的数字比较,更希望看到在诸如“对准时间”、“初始化收敛速度”、“抗外部扰动后的恢复时间”等关键指标上的量化数据。此外,对于组合导航的性能评估,书中是否探讨了如何量化“导航冗余度”和“容错能力”?例如,当一个外部参考源完全失效时,系统能维持在可接受精度内飞行(或航行)多久?这种面向任务的安全性和鲁棒性分析,对于最终的用户决策至关重要。这本书如果能在理论深度、工程实践和性能评估三个维度上都做到扎实详尽,无疑将成为该领域的标杆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