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救护车到来前,你能做什么?(生活急救书!)
定价:39.80元
售价:25.5元,便宜14.3元,折扣64
作者:贾大成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3998962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看完这本书,哪怕只学会一个急救知识点,关键时刻也能救你一命。急救,不能只有急救医生知道,中国家庭不可缺少的健康自救手册。★性:“中国急救普及教育的*人”,百万微博粉丝大V @急救医生贾大成,惊爆近50年的现场真实的急救故事,让所有人都明白学会急救比学会开车更重要。★全面性、实用性:本书包罗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中老年各个年龄层*常见的意外急救知识和方法,附赠《老人突发意外应对指南》,是全家人生命安全和健康的贴心手册。★可靠性:原国家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足球评论员黄健翔、张路,以及《人民日报》《今日头条》、网易、搜狐、新浪等众多知名人士、媒体联合推荐。★精彩内容提前知:①急性心梗用和阿司匹林能救人,用速效救心丸延误抢救。②长期熬夜、压力大易致过劳死,用心肺复苏术为生命护航。③严重出血分分钟要人命,用力压止血点快速止血,保命。④孩子气道异物快速致死给家庭造成悲剧,海姆立克法一招解决。⑤3个动作识别“宁猝死不中风”的脑血管病发作,为溶栓争取时间,远离脑血栓、脑梗死、瘫痪等非死即残病症的威胁。……
内容提要
《救护车到来前,你能做什么?》是百万微博粉丝大V、“中国急救普及教育人”贾大成的全新大作!贾医生结合自己近50年的现场和临床急救经验,跟读者分享了自己的急救历程和体会,以直率、生活化的语言,把实用、易学的急救方法教给大家,包括基本急救知识、急救方法、急重症急救方法、儿童意外伤害的处理方法等,旨在帮助大众掌握急救这个人人都该学会的基本技能——遇到紧急状况,每个人都能及时出手自救和互救,而不是束手无策或只能等救护车。
目录
引子
饮水思源,不忘初心
3 本书让我走上了医学之路 / 001
治病救人让我积累了更多急救经验 / 003
回到家乡,急救的初衷依旧未变 / 004
走进北京急救中心 / 006
章 猝死:事发突然,鬼门关上拉人
30 岁就挂了,叹人生之须臾 / 002
“病魔之首”:好大的来头! / 006
有些猝死发生前会有征兆 / 009
高危者不自废,吉凶就是一步之遥 / 015
谨防运动性猝死让好事变坏事 / 020
透过院前急救成功率,看社会的文明程度 / 023
生死时速:是那“黄金4 分钟” / 028
人人懂得心肺复苏术,急救武装到牙齿 / 034
救命神器:AED / 049
远离“四大雷区”,永不躺枪 / 054
第二章 急性心梗:和时间赛跑的急症
世界上,平均每秒钟就有1 人死于急性心梗 / 060
心梗虽可怕,抢救得当预后良好 / 063
胸痛:急性心梗典型的警示信号! / 066
找出不典型症状,离心梗又远了一步 / 071
到来前,做好这四步,为生命争取时间 / 080
院前急救很重要,及时送医更不可少 / 084
年轻人得心梗更危险 / 088
心梗急救,关键时刻还得听医生的 / 093
第三章 急性脑血管病:急救前要分清病症
江湖传言“宁心梗不中风”的急性脑血管病 / 098
“一笑二抬三说”,发现苗头,立马打120 / 101
120到来之前,重要的是防止窒息 / 106
急救应该怎么救?老人倒地到底扶不扶? / 111
脑血管病就是生活方式病 / 115
第四章 考验家长急救知识的时刻来了!
70%的儿童意外伤害发生在家里! / 122
让孩子从小树立急救观念和安全意识 / 126
“冲动是魔鬼”,教育孩子要用对方法 / 129
气道异物:海姆立克急救法一招搞定 / 132
果冻“锁喉”:用口腔负压吸引法 / 141
溺水急救: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 / 144
警惕溺水孩子“隐藏”的颅脑、颈椎损伤 / 148
急性中毒的急救:防止呕吐所致窒息重要/ 152
误食生活用品:是否催吐要分情况 / 154
警惕家里的“小物”变“大患” / 158
外出旅行,孩子不能远离家长视线 / 162
咬伤急救:结扎伤肢,尽快去医院 / 165
第五章 遭遇外伤,急救方法信手拈来
急救意识能救人,别怕“小题大做” / 170
受伤别乱动,没有外伤不代表没有伤 / 173
动脉大出血:用力压! / 176
止血带关键时刻能救命,用错会害人 / 184
小血管出血:紧紧压住出血部位 / 189
这些情况要用填塞止血法 / 192
包扎伤口要学会“就地取材” / 195
烧伤的处理:一冲、二盖、三走 / 203
严重外伤不能随便用水冲和用药 / 207
崴脚和断肢:哪儿来的回哪儿去 / 209
骨折固定:关键是要“制动” / 213
搬运伤者:小心点儿,再小心点儿 / 222
遇到重大灾难故如何自救和互救? / 229
后记
作者介绍
贾大成
北京急救中心知名急救专家
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特聘教授
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客座专家
北京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教育工作指导中心、专家委员会专家
“心唤醒”公益基金联合发起人
远盟华人全球救援联盟(ICAA)首席医疗官
“壹基金”救援联盟急救顾问
从事医疗急救工作近50年,多年来为国内各行业的数千家机构做过急救知识讲座,是拥有150多万粉丝的新浪微博大V,先后出版过10多部著作,经常应邀到各地电视台做急救普及教育节目,不遗余力的向全社会推广急救理念和知识,誓将有生之年献给中国的急救普及教育事业。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色彩明快,那种略带复古的字体选择,让它在众多工具书中显得格外有亲和力。我尤其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大量使用清晰的图示和流程图,这一点对于急救知识的传达至关重要。很多急救手册往往因为文字过于密集或图示过于简化而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平衡。它不仅仅是罗列步骤,更注重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比如在心肺复苏(CPR)的章节里,它详细剖析了压迫深度和频率对血液循环的影响,而不是简单地说“用力压,快点按”。对于我这种动手能力尚可但理论基础薄弱的人来说,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我的信心。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背诵操作指南,而是在理解一个生命支持的科学过程。而且,书中的小贴士部分非常实用,比如如何利用身边常见的物品(比如皮带或围巾)作为临时止血带的替代品,这些都是在标准教材中不常被强调的“野外”或“突发”情境下的变通方法,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实战经验。这本书无疑是为非专业人士量身打造的,那种“拿起来就能用”的感觉,是衡量一本实用性书籍的最高标准。
评分我是在一次家庭聚会上,偶然听朋友提到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特别,带着一种强烈的“在场感”,这激起了我的好奇心。读完之后我必须承认,它确实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医学教科书。作者的语言带着一种沉稳而又不失热情的叙事腔调,仿佛他正站在你身边,用最直白的语言为你讲解每一个关键时刻的决策点。特别是关于如何评估现场安全性的那部分,作者用了好几个小故事来阐述“施救者安全优先”的原则,这些故事来自真实的急救案例,虽然有些惊心动魄,但它们带来的震撼教育效果远胜于枯燥的警告。书中对情绪管理的描述也很有见地,急救现场往往伴随着极度的恐慌,这本书没有避开这一点,反而提供了一些应对自身和伤者恐慌的心理技巧。例如,如何通过清晰、缓慢的指令来稳定意识清醒的伤者,这种关注“人”的心理状态而非仅仅关注“伤口”的技术细节,让整本书的厚度提升了一个档次。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急救员在手把手地教导你,而不是一本冰冷的参考书。
评分从工具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目录编排简直是艺术品。我发现自己很少需要去翻阅厚厚的索引才能找到所需内容,因为它的逻辑结构是完全围绕“时间线”和“紧急程度”来构建的。比如,将所有涉及呼吸道阻塞的急救措施放在一个核心模块下,并用醒目的颜色块进行标记,这在实际操作中至关重要,因为在紧急情况下,你的阅读速度和判断力都会下降。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不同年龄段伤者时的细致区分。对于婴儿和儿童的常见急症处理,它有专门的章节,并且明确指出了与成人处理方式的关键区别,这一点在很多泛泛而谈的急救书中常常被忽略。此外,作者对常见药物(如哮喘喷雾剂、胰岛素反应处理)的介绍也十分到位,不仅教你如何使用,还强调了在什么情况下不应使用或需要格外谨慎。这种对细节的把握,体现了作者在实际救护工作中对“灰色地带”的深刻理解,而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这本书的实用性,恰恰体现在这些被其他书籍轻描淡写的关键点上。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触动是它对于“预防性急救”的强调。很多急救书都聚焦于事发后的处理,但这本书的开篇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识别和规避风险。比如,关于家中用药安全的指南,它列举了哪些药物组合可能产生危险,以及如何安全存放高危药物,这实际上是在阻止“急救事件”的发生。这种前置性的思维非常现代。而且,它在讨论常见家庭意外时,比如烧烫伤或触电,不仅仅给出急救步骤,还深入分析了事故发生的原因,以便家庭成员能够进行针对性的环境改造。这使得这本书的使用价值超越了急救箱里的手册,更像是一份家庭安全管理手册。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对照书中的检查清单,去重新审视家里的厨房布局和卫生间设施。它将急救知识融入了生活的点滴之中,让人意识到,最好的急救就是不让意外发生。这种“防患于未然”的理念,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深度。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非常友好,尤其适合那些阅读时间碎片化的人群。它巧妙地运用了“情景模拟卡片”的形式,将复杂的急救场景拆解成几个独立的、易于消化的单元。我发现自己在通勤的碎片时间里,只需要抽出几分钟,就能专注地阅读一个特定情景,比如“陌生人噎住”或“轻微割伤的处理”,而不会因为信息量过大而感到压力。而且,书中对不同材料制作的包扎工具的适用性进行了对比分析,这种详尽的对比信息,对于那些经常参与户外活动的人来说非常宝贵,因为户外环境下,你手头可用的材料往往是随机的。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文化背景下急救观念差异的提及,虽然篇幅不长,但展现了作者的国际视野,提醒读者在特定情境下可能需要调整思维模式。总的来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流畅而高效的,它成功地将严肃的生命科学知识,转化成了一套人人可操作、易于记忆的行动指南,真正做到了知识普及的广度与实操性的深度并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