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纳米与分子电子学手册 | 作者 | (美)雷舍夫斯基,帅志刚,李启楷,朱道本 |
| 定价 | 168.00元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030314550 | 出版日期 | 2011-06-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内容简介 | |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分子和纳电子技术的方方面面——涵盖基础理论,报道*进展,设计全新的解决方案,报道可能的技术,预测具有深远意义的发展,构想新的范式等。 |
| 作者简介 | |
| 谢尔盖·雷舍夫斯基(S. E.Lyshevski),生于乌克兰基辅。1980年和1 987年在基辅理工学院分别获得电气工程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1980~1993年,在基辅理工学院的电气工程系和乌克兰科学院任职。1989~1993年,担任乌克兰科学院微电子与机电系统部门主管。1993~2002年,在美国普渡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任副教授。2002年,作为电气工程教授加入到罗彻斯特理工学院。还在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和海军作战中心任正教授职位。撰写了多部纳米与微米方面的著作,发表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以及手册章节合计逾300篇。目前的研究重点包括分子电子学、分子处理平台、纳米工程、认知系统、新型组织/体系架构、新型纳电子器件、可重构超高性能计算以及系统信息学等。在先进航天、电子、机电和海军系统的合成、设计、应用、验证和实现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作过30余次和国际邀请报告,并担任《纳米与微米科学、工程、技术与医学》(Nano-andMicroscienc,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Medicine)丛书的编委。 |
| 目录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编辑推荐 | |
| 本书是纳电子学学科在理论和技术方面的*完整和*的指南。它涵盖了基本概念、**进展、全新的解决方案以及具有深远意义的进步,呈现了可靠的基本理论、应用实验结果和技术,探讨了器件级和系统级实现的突破性解决方案,并共享本领域的知名专家获得的科研成果和发展的技术。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刚翻开这本新入手的《量子信息处理导论》,就立刻被它深邃的理论体系给吸引住了。作者在阐述量子比特的构建和操作原理时,那种抽丝剥茧的严谨性简直令人叹为观止。特别是关于纠缠态的测量和操控,书中不仅给出了详尽的数学推导,还结合了最新的实验进展进行佐证,让人清晰地看到理论如何一步步转化为现实技术。我记得有几页详细讨论了超导量子计算的退相干问题,分析得入木三分,对于理解当前技术瓶颈非常有帮助。虽然其中涉及大量的线性代数和算符理论,但作者的讲解方式非常注重物理直觉的培养,不会让人觉得枯燥晦涩。对于任何想在量子计算领域深耕的研究生或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打开大门的金钥匙,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世界级专家在你身旁进行一对一的深度辅导,每一次阅读都能带来新的启发和理解上的飞跃。
评分这本《复杂系统中的非线性动力学》简直是一剂精神的“强心剂”,尤其对于那些在处理宏观现象中的突变和涌现行为感到困惑的学者而言。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奔放和富有洞察力,它跳出了传统物理学对线性、平衡态的执着,大胆地拥抱了混沌、分岔和耗散结构这些“不守规矩”的现象。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洛伦兹吸引子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艺术感——如何用最简洁的数学模型描绘出无限复杂的动态轨迹。书中对生物网络、气候模型中周期性与随机性交织的讨论,更是让我意识到,我们周围的世界远比牛顿力学所描述的要丰富多彩得多。它不是一本照本宣科的书籍,更像是一场思想的探险,迫使读者重新审视“确定性”的边界,并接受系统中内在的不可预测性,这种思维上的冲击,价值千金。
评分我最近在研究新材料的表征技术,特地找来了这本厚重的《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原理与应用》。坦白说,最初我还有些担心内容会过于偏重仪器设计而忽略了实际操作的细节,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本书对像球差校正这样的尖端技术,解释得极其到位,从惠更斯菲如何影响图像形成,到如何通过软件算法补偿像差,每一步都配有清晰的截面图和实验数据对比。更令人称赞的是,它没有止步于理论,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讲解了如何从采集到的数据中“读出”原子尺度的信息——例如辨别晶格缺陷的类型、分析界面处的化学键合情况。对于我们这些依赖电镜进行材料结构分析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操作手册和理论宝典的完美结合,让那些原本晦涩的衍射图谱和高斯混合模型变得触手可及。
评分要说哪本书最能体现跨学科研究的魅力,非这本《生物光子学与活体成像前沿》莫属。我发现,它巧妙地架起了光学工程和分子生物学之间那道看似难以逾越的鸿沟。作者们没有像传统教材那样将光与生物的相互作用割裂开来,而是将它们置于一个统一的框架下探讨。我尤其对其中关于超分辨显微技术(STED、PALM/STORM)在神经元活动追踪中的应用章节印象深刻。书中不仅详细描述了荧光染料的激发-淬灭机制,还展示了如何通过定制化的光学系统设计,实现对亚细胞器动态过程的实时、非侵入式监测。阅读过程中,我能真切感受到技术进步如何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揭示生命活动的奥秘,那种震撼感是单纯阅读生物学或物理学任何一方的文献都无法比拟的。这本书的视野广阔,令人心潮澎湃。
评分最近在整理我的计算化学文库时,重温了这本《密度泛函理论:从基础到应用》。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它的“脚踏实地”。它没有一上来就抛出复杂的泛函的符号和公式,而是从薛定谔方程的局限性讲起,循序渐进地引入了 Hohenberg-Kohn 定理的物理意义,这使得理解 Kohn-Sham 系统的必要性变得非常自然。我认为,本书最成功之处在于对不同泛函家族的深入剖析——从 LDA 到 GGA,再到混合泛函和元GGA,作者不仅描述了它们的数学结构,更关键的是,他用大量的基准数据对比了它们在预测键长、反应能垒等方面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对于初学者来说,它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对于有经验的用户来说,它更像是一本精良的“选型指南”,帮助我们根据特定的化学体系选择最合适的计算方法,避免了盲目试错的陷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