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智能配电网技术丛书 通信技术
定价:32.00元
售价:21.8元,便宜10.2元,折扣68
作者:余南华,际云瑞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3-01
ISBN:978751231148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介绍了智能配电网通信技术,《智能配电网技术丛书:通信技术》共分为7章,内容包括智能电网与通信的关系、通信技术基础知识、配电网中常用的通信技术、智能配电网通信协议、综合配电自动化通信组网、分布式电源并网通信和电动汽车基础设施通信。
本书可供从事智能配电网通信技术研究、设计等工作的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设计,透露出一种非常传统和学院派的风格,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对于期望快速获取关键信息的读者来说,效率着实不高。内容组织上,似乎缺乏一个清晰的、以应用场景为驱动的逻辑线索。它更像是一系列独立知识点的堆砌,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从不同的研讨会论文中截取出来的片段。例如,某一章详细介绍了某个特定通信接口的时序图,但紧接着下一章又跳到了电磁兼容性的基础理论,中间缺乏一个将这两者联系起来的、关于“实际系统集成中的挑战与对策”的过渡。我特意寻找关于“网络切片”或“软件定义网络(SDN)”在配电网侧的具体实现难点和优势分析,但这些前沿概念仅仅在摘要中一笔带过,没有展开实质性的技术讨论。如果本书的目标读者是希望了解如何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来“赋能”配电网的决策者或高级工程师,那么它在战略视野和新兴技术整合方面的探讨显得力度不足,更像是一本对现有技术的“深度再加工”,而非对未来趋势的“前瞻性引导”。
评分从读者的体验角度来看,这本书在术语的统一性和上下文的连贯性方面存在一些不一致的地方。我注意到,书中不同章节对于同一个关键概念,比如“毫秒级同步”,在不同的上下文中使用了略微不同的技术定义,这在要求高度精确性的通信领域是需要警惕的。更让我感到困惑的是,尽管书名明确指向“通信技术”,但书中关于网络协议栈的介绍,似乎停留在 OSI 七层模型的早期理解阶段,对于TCP/IP协议簇在工业控制网络(如IEC 61850 GOOSE报文的传输机制)中如何进行优化和定制化的讨论,显得非常基础和概括。我原本期望看到的是对时间敏感网络(TSN)在配电自动化中实现确定性通信的具体QoS保障机制的深入解析,比如如何配置时间同步协议PTP(IEEE 1588)以满足毫秒级的同步精度要求。然而,关于这些具体的技术细节,书中多是点到为止,没有提供深入的配置参数或实际的性能测试数据作为佐证,这使得理论的实践价值大打折扣。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里带着“智能配电网技术丛书”和“通信技术”的字样,让我这个搞电力系统集成的人充满了期待。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深入探讨如何将先进的通信协议(比如5G、TSN)应用到配电自动化和故障诊断中的宝典。翻开第一页,映入眼帘的却是大量关于传统电力电子器件工作原理的图解,以及一些关于高频开关电源设计的数学推导。这和我想象中那种充满数据流、网络拓扑和网络安全策略的“现代通信”视角大相径庭。我花了很大力气去寻找关于IEC 61850标准在现代配电层面的最新扩展应用,或者至少是关于IEEE 2030.5标准的实际部署案例。然而,书的重点似乎完全放在了如何提高逆变器的效率和稳定性上,这对于一个专注于系统集成和信息流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有些偏离了核心需求。我理解电力电子是智能电网的基础,但如果一本书名叫通信技术,却花了超过三分之二的篇幅讲解半导体物理和滤波电路,那么读者在获取期望信息时,会感到相当的迷茫和挫败。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更像是在阅读一本优秀的电力电子教材,而不是一本聚焦于信息时代配网升级的专业参考书。
评分作为一个在电力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我深知理论与实践的鸿沟。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可以说是将理论的深度挖掘到了极致,但给人的感觉却是“高耸入云,鲜有落脚点”。书中大量的公式和抽象模型,虽然在数学上严谨无比,但当你试图将其对应到实际的野外现场环境——比如复杂电磁干扰下的光纤冗余配置,或者边缘计算在配电自动化设备中的资源调度问题时,你会发现那些精妙的数学公式似乎失去了它们的直接应用价值。我期待的是看到一些具体的,经过同行验证的“最佳实践”案例,比如在某个城市电网改造项目中,他们是如何平衡低延迟通信和数据完整性的。书中虽然提到了“可靠性”,但多数时候是通过冗余设计和故障率的统计学模型来阐述,而非实际工程中应对突发性网络中断的策略性部署。这种过于侧重基础理论,而对高层级系统架构和操作层面的指导不足的写法,让这本书更适合作为学术研究的理论基石,而非工程现场的实战手册。对于需要快速解决现场通信瓶颈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解决方案路径显得过于漫长和间接了。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我一直在努力将书中的“电力”知识和“通信”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但收效甚微。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偏向于宏大叙事和基础原理的阐述,对于那些已经熟练掌握了基础知识,渴望在两者交叉领域找到突破口的工程师来说,它提供的“增量价值”有限。举个例子,书中详细分析了各种传感器的精度和漂移问题,这是电力测量的核心内容,但对于这些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如何高效、安全地通过无线mesh网络回传到控制中心,并进行实时的数据清洗和异常检测,书中的内容则显得非常单薄和笼统。我更需要的是关于物联网(IoT)安全框架在配电网边缘节点部署的详细指南,以及在带宽受限场景下如何进行有效的负载均衡和数据压缩策略。这本书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它成功地将电力电子和传统的电力系统分析讲透了,但在“智能”和“通信”这两把现代配电网的关键钥匙上,它的描述深度和广度都未能达到预期,更像是一本在“通信”层面上略显保守的电力系统技术参考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