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 孝经 [三国] 刘劭 等;刘少影 注

人物志 孝经 [三国] 刘劭 等;刘少影 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人物志
  • 孝经
  • 三国
  • 刘劭
  • 刘少影
  • 经典
  • 历史
  • 文化
  • 道德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品读天下出版物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ISBN:9787500864721
商品编码:2974406175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人物志 孝经

定价:26.00元

售价:16.6元,便宜9.4元,折扣63

作者: 刘劭 等;刘少影 注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00864721

字数:

页码:18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人物志 孝经》收录两部国学经典著作。《人物志》全书共三卷十八篇,三国魏刘劭所作,南北朝时西凉刘炳曾为之作注。书中讲述的识鉴人才之术、量能用人之方及对人性的剖析。《人物志》是一部系统品鉴人物才性的玄学著作,也是—部研究魏晋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书。《孝经》是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指出孝是诸德之本。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人物志 孝经》:
  【译文】 因此耿直刚正不阿的人,争强好胜而不能平和。
  他如果不注意戒除刚强则会有冒犯唐突他人的缺点,他会把柔顺当作软弱屈服,从而使其争强好胜之心更加强烈。所以这种人可以让他执法用来建立法律的,很难用他从事细致入微的工作。柔韧而顺从、宽以待人的人,他心性平缓,处事宽松。他不是力求戒除缺乏稳固持久的缺点,而是把手段强硬看作昏暗愚昧的处事方法,认为会伤及无辜。所以这种人可以让他按照规章制度处理一般性的事情,很难让他权衡决断疑难的问题。雄健有力、强悍杰出的人,气势亢奋而勇猛果敢。他不是力求戒除奋勇会带来挫折和失败的缺点,而是把顺应时势看成胆小怕事,从而把可能会带来挫折失败的逞强奋勇的气势发挥到。所以这种人可以让他经历危难,很难让他服从约束、遵守约定。胆小谨慎的人,恐惧忧虑而瞻前顾后有很多忌讳,他不是力求戒除害怕行义的缺点,而是把勇敢看作对人的亲近和拉拢,从而进一步增加疑虑恐惧心理以致变得畏首畏尾。所以这种人可以全身自保,很难要求他树立正气。严峻刚直的人,坚持自己立场而刚劲特行。他如果不改正自己固执己见的缺点,反而是把变化视为浮夸虚伪,从而会一意孤行。所以他可以守持正道,却很难让众人感到心服口服。能言善辩、知识广博的人,论事说理能够丰富周延。他如果不注意言辞空泛而无遮拦的缺点,反而会把规矩视为束缚,则促使其言论不加节制。所以这种人可以让他泛泛地议论,很难让他对自己有所约束。交际广博能与各种人相处的人,普遍地对人施予仁爱之意。他不是力求戒除结交混杂的缺点,而是把耿直有节的行为视为拘谨保守,从而扩大自己清浊不辨的毛病,而这会让他不慎,所以这种人可以让他安抚众人,很难让他整饬社会风俗。清正耿直、廉洁自持的人,针砭抨击世事的清浊。他不是力求戒除个人处世方法狭隘的缺点,而是把结交广泛视为同流合污,从而更加心胸狭窄。所以这种人可以让他坚守节操,很难与他谋划变通之事。行为善美光明磊落的人,钦慕高超远大的志向。他不是力求戒除自我贪大求多的缺点,而是把安稳沉静视为保守滞后,从而坚定更加锐意进取并急于求成。所以这种人可以让他开拓前行,很难让他处理善后。深沉平静的人,循规蹈矩而反反复复考虑其中的道理。他不是力求戒除由于平静带来的迟缓滞后的缺点,而是认为积极的活动必然导致疏漏不密,他以怯懦为美德。所以这种人可以让他深思熟虑,很难让他做到快速判断。质朴率直全部显露的人,把心中的疑惑表现出来。他不是力求戒除由于实在带来的坦直无拘束的缺点,而是把计谋视为怪诞不经之论,更加袒露自己的内心。所以这种人可以和他讲信义,但很难让他随情况的变化与时俱进。足智多谋隐匿真情的人,推测揣度别人的实际情况而确立形象。他不是力求戒除权术可能会脱离正道的毛病,而是把胸中无计谋当成愚昧不化、笨拙无用,会更加虚浮。这种人可以让他赞美颂扬善美,很难让他纠正违规杜绝邪恶。
  ……

序言



《人物志》与《孝经》,一部是魏晋时期士人风貌的缩影,一部是儒家思想的基石,两部经典虽题材各异,却共同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映照着古人对个体品德、社会秩序以及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人物志》,作者刘劭,字孔才,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这部著作并非泛泛而谈的史书,也非单纯的理论论述,它以一种精炼而极具洞察力的方式,描绘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品格、才能与风范。刘劭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儒家修养,将人物的“名”与“实”相结合,通过对人物言行的细致剖析,揭示其内在的德行与才干。他所关注的,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辨识出真正有才干、有德行的人,并对这些人进行品评与归类。 《人物》一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辨识”的视角。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人才的价值被空前凸显,但同时,如何识别真伪、区分贤愚也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刘劭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他提出的“五观”,即“观其行、观其言、观其意、观其识、观其度”,为后世提供了一套系统而实用的识人方法。这并非简单的外在观察,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从其行为举止、言谈吐纳,乃至最细微的思想动念、辨识能力和心胸气度,全方位地进行评估。 例如,在“观其行”的部分,刘劭不仅仅是看一个人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考察其行为背后所蕴含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是出于私利还是公义?是出于一时冲动还是深思熟虑?在“观其言”中,他强调的不仅是语言的流畅与否,更是言语中所透露出的智慧、真诚与远见。那些空洞的辞藻、浮夸的夸耀,在刘劭看来,都难以掩盖其内在的浅薄。而“观其意”,更是直指人心,通过揣摩其言行背后的真实意图,来判断其品格的纯粹与否。 “观其识”和“观其度”则将目光投向了人物的智识水平和心胸格局。有识之士,能够明辨是非,洞察事理,拥有长远的眼光;而心胸开阔、气度宏大之人,则更能容人、容事,不易被外界的浮华所迷惑。刘劭对这些“识”与“度”的强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士人超越个人得失、具有担当精神的期待。 《人物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对人才的辨识方法,更在于其所展现出的魏晋士人的精神风貌。在那个文风鼎盛的时代,士人们追求个性解放,但也免不了在政治漩涡中挣扎。刘劭的笔触,既有对才情的赞美,也有对德行的期许,力图在“才”与“德”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倡导一种既有才华又不失品德的理想人格。他对人物的分类,如“清谈误国”的士人,以及那些真正有能力、有担当的“国之栋梁”,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与此同时,《孝经》,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其地位更是无可撼动。它以极为朴实而深刻的语言,阐述了“孝”这一中华民族最 fundamental 的道德观念。与《论语》等经典侧重于君臣关系、社会伦理的广泛探讨不同,《孝经》将目光聚焦于家庭内部,以“孝”为核心,构建了一个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社会道德体系。 《孝经》开宗明义,便阐述了“孝”的根本意义。它认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孝,不仅仅是对父母的顺从,更是品德的根源,是教育的起点。离开了孝,其他一切道德规范都将无从谈起。这种观点,将个人的修养与家庭的责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调了家庭教育在塑造一个人品格方面的重要性。 书中对“孝”的阐述,并非仅停留在口头上的顺从,而是深入到行动的方方面面。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爱惜自身,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的建功立业,无不体现了对“孝”的层层递进的理解。它教导人们要尊重父母,赡养父母,更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成就一番事业,为家族争光,以此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孝经》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将“孝”的观念,从家庭延伸到社会,构建了一个“以孝治天下”的政治伦理框架。书中提出的“五刑”、“三德”等概念,都与“孝”紧密相关。它认为,一个懂得孝顺父母的人,自然也会尊重君主,服从法律,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这种从家庭伦理到政治伦理的推广,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愿景。 《孝经》的语言简洁明了,即便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易于理解。它通过对话、问答等形式,将深刻的道理娓娓道来,使其能够广泛地传播,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重要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它对后世中国人的价值观、家庭观念、以及社会等级制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将《人物志》与《孝经》并置,我们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个体与社会、修身与齐家的内在联系。刘劭在《人物志》中强调的“德”,与《孝经》所倡导的“孝”,都指向了同一种理想人格——一个有品德、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无论是辨识人才,还是教化民众,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建立一个和谐有序、充满道德力量的社会。 《人物志》以其精微的辨识之道,为我们提供了一面审视人性的镜子;《孝经》则以其宏大的伦理构架,为我们指明了道德实践的方向。这两部经典,如同两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文化的星空中熠熠生辉,共同构筑了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基石,至今仍能给予我们深刻的启迪。它们所承载的智慧,穿越时空,依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值得我们深入研读,细细品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脊设计简洁而富有质感,当我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就被它传递出的那种厚重感所吸引。虽然我对于《人物志》和《孝经》的具体内容并非十分了解,但“人物志”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对历史人物的探索和挖掘的意味,而“孝经”则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道德典范。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时代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阅读那个时代的经典著作。而将这两部著作放在一起,让我联想到,或许作者刘劭在《人物志》中,不仅是讨论如何辨识一个人的才能,更是将道德品格,尤其是“孝”作为评价一个人的重要维度。这与我们现在强调的“德才兼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古代的“德”可能更加侧重于伦理道德的遵从。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一些生动的三国时期人物的分析,了解他们如何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里,展现出他们的性格、才能,以及他们对“孝”这一传统的实践。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代历史尤其是三国时期颇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对这套《人物志 孝经》的出版感到非常欣喜。我知道《人物志》是刘劭的代表作,在古代被誉为“识人圣典”,其关于人才选拔和品评的理论,至今仍有借鉴意义。而《孝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倡导的孝道,更是贯穿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将这两部内容看似不同,实则内在联系紧密的著作一同呈现,无疑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理解古代社会的人文精神和价值体系。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研读,但从其书名和作者信息(刘劭、[三国]、刘少影 注)来看,这应该是一部经过严谨考证和精心注释的学术性读物,而非浅显的泛泛之谈。我个人非常看重书籍的注释质量,好的注释能够帮助读者扫清阅读障碍,更深入地理解原文的含义和背景。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寻觅到三国时期那些风云人物的影子,了解他们在乱世中如何立身处世,又如何被评价和运用。同时,也希望能通过《孝经》的学习,对中华传统伦理道德有更深刻的体悟。

评分

初见这套《人物志 孝经》,便被它所蕴含的深邃与厚重所打动。名字本身就勾起了我对历史与文化的双重兴趣:《人物志》所指向的对个体品格与才能的洞察,以及《孝经》所代表的中国传统伦理的基石。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一个时代,就必须深入其思想文化的核心,《人物志》无疑是研究魏晋时期士人思想的一把钥匙,而《孝经》更是贯穿了中国数千年的道德观念。将这两部著作并列,让我不禁思考,在古代的社会评价体系中,“识人”是否与“践孝”紧密相连?刘劭在《人物志》中,是否将“孝”的品德视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可器”的重要标准?我对于书中可能描绘的三国时期的人物群像充满了好奇,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英雄豪杰,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才能与德行,是如何被当时的思想家所解读和评价的?这套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对历史知识的渴求,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的价值与意义的深度探寻。

评分

这套《人物志 孝经》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古朴典雅中透着一股沉静的文人气韵。翻开书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触感温润,印刷清晰,字迹排列疏朗,读起来不觉费眼。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其中的具体内容,但仅从这外在的呈现,便能感受到编纂者和出版社的用心。现代社会节奏快,快餐文化盛行,能够静下心来,沉浸在一本厚重的传统经典中,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体验。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士人阶层和他们的精神世界抱有浓厚的兴趣,而《人物志》作为魏晋时期重要的识人、用人著作,其思想价值和历史意义不言而喻。《孝经》更是儒家文化的核心经典,关乎伦理道德的基石。将这两部著作放在一起,想来是有其深远的考量,或许是想探讨古代社会中个人品德与社会治理的内在联系,又或者是借由对古代人物的洞察,来反思当下社会中“识人”与“用人”的困境。我期待着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穿越时空,与那些历史人物进行一场思想的对话,感受他们的人生智慧和时代烙印。

评分

最近在书架上偶然看到了这套《人物志 孝经》,当时就被它的名字吸引住了。我对《人物志》一直有所耳闻,知道它在古代是讨论如何识别人才、评价人物的经典著作,尤其是在强调“用人”的当今社会,能够从中汲取一些智慧。而《孝经》更是耳熟能详,作为儒家思想的基石,其蕴含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对塑造一个人的品德有着重要意义。我特别喜欢这种将不同领域的经典进行融合的书籍,因为它往往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比如,将《人物志》中的“识人”之法与《孝经》中的“孝道”伦理相结合,或许能看到古代社会如何将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社会地位、政治才能挂钩。这让我很好奇,在刘劭所处的那个时代,他眼中的“贤才”究竟具备怎样的品德,又如何在实践中体现出“孝”的精神。虽然我还未阅读,但仅仅是构思这本书可能带来的思想火花,就已经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