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莎士比亚戏剧汉译的定量对比研究-(——以朱生豪、梁实秋译本为例)
定价:68.00元
售价:49.6元,便宜18.4元,折扣72
作者:张威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2030739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以对比语言学、语料库翻译学及译者风格研究理论等为基础,采用语料库的实证方法尝试对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四部戏剧的梁实秋和朱生豪汉译本的语言特征进行定量描述,同时分析、梳理这些语言特征所承载和表现的译者/作风格。笔者在双语平行语料库研究模式的基础上,在译本之间、译本与原文本及译本与汉语原创文学文本三种比较范围内,从词汇密度、句长、特色词、高频词等词汇特征以及“被”字句、“是……的”结构等句式、文化意象等多个层面将两种译本进行定量为主、定性为辅分的析研究,并结合译者的书信、自传/传记、文学评论、序言跋语等译文外围的资料对译者/作风格形成的因素作探寻,旨在充实以语料库为基础的文本特征和译者/作风格描写范式、证明梁实秋、朱生豪两位译者的现有风格定论及发现两译者的未被“注意”或“察觉”的风格特征,从而深化、细化和完善他们的译者风格体系。
研究领域涉及翻译理论与实践、语料库翻译学、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等。曾在《外语与外语教学》《中国电化教育》《教学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管理》等国内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1篇。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就像在浩瀚的莎士比亚汉译作品中找到了一盏指路的明灯。我一直好奇,同样是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为什么朱生豪的译本读起来那么有“劲儿”,而梁实秋的版本则显得更为从容淡雅?书中标题中“定量对比”几个字,立刻吸引了我。我猜想,作者一定运用了一些非常有趣的语言学方法,去量化这种“感觉”上的差异。也许是统计词语的使用频率,也许是分析句子的长度和复杂程度,又或者是对比动词的时态和语态在译文中的体现?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有具体的例子,来展示这种“定量”分析是如何进行的。比如说,当莎士比亚写到一个充满情感的独白时,两位译者在遣词造句上的差异,是否能够通过一些具体的数字来体现?这种方法,感觉能够让抽象的文学评论变得更加客观和科学。如果这本书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朱生豪和梁实秋两位翻译大师的功力,更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欣赏和评价其他任何形式的文学翻译。
评分作为一个对文学翻译,尤其是对莎士比亚作品情有独钟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一份非常宝贵的参考。我一直对朱生豪先生那流畅生动、富有戏剧张力的译文印象深刻,而梁实秋先生的译本则以其典雅、稳重的风格著称。然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翻译风格,到底在哪些具体的语言层面存在差异?这本书似乎就是要深入探究这一点。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可量化的证据,来支持作者的论点。比如,在处理同一句莎士比亚台词时,两位译者在词汇选择上的频率差异?他们对英语原文中动词、形容词、副词的运用,在中文译文中是如何转化的?又或者,他们对于莎士比亚戏剧中常见的双关语、隐喻等修辞手法的处理,是否有着显著的定量差异?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这些细致的比较,那么对于我们理解不同译者在面对同一原文时所采取的不同策略,以及这些策略背后所蕴含的语言学考量,将会非常有帮助。这不仅仅是一场对译本的比较,更是一次对翻译艺术精髓的深度挖掘。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确实抓人眼球,充满了学术的味道,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要深入探讨“莎士比亚戏剧”和“汉译”这两个大主题,而且还锁定在了几位非常知名的翻译家身上,尤其是朱生豪和梁实秋,这两位都是我们心目中翻译莎翁的代表人物。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我特别好奇的是,到底会用什么样的“定量”方法去分析这些汉译本?是统计词汇的使用频率?还是句式的长短对比?亦或是某种更复杂的语言学指标?单是想象这个过程,就觉得充满了挑战和趣味。我一直觉得,好的译本不仅要传达原文的意思,更要尽可能地保留原作的韵味和风格,尤其是莎士比亚那种独特的语言魅力,包括那些极富表现力的比喻、押韵的诗句,甚至是当时的俚语。不同的译者,面对同样的挑战,会做出怎样的取舍?他们的翻译策略会有哪些微妙的差异?这本书似乎就是要剥开一层层语言的表象,去揭示翻译背后那份精密的思考和艺术的抉择。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去重新审视我所喜爱的莎士比亚作品,以及那些为我们带来这些宝贵财富的翻译大师们。
评分读完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的疑问。朱生豪先生的译本以其生动传神、贴近口语的风格深受喜爱,而梁实秋先生的译本则以其严谨规范、文白相间的特点备受推崇。这两位大家,在翻译同一部莎士比亚作品时,究竟在语言的“量”上,例如词语的选择、句式的构建、语气的表达等方面,存在着怎样的细微差异?这本书的“定量对比研究”恰好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运用一套严谨的分析工具,来剥开译文的表层,揭示其内在的结构性特点。比如,它是否会对比两位译者在翻译特定词语时的频率,例如“爱”、“恨”、“死亡”等主题词?又或者,它会分析句子长度的分布,以及连接词的使用情况?我非常好奇,究竟是怎样的“定量”指标,能够精准地捕捉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翻译风格,并将它们进行清晰的区分和比较。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这样的数据分析,那么它无疑会成为研究莎士比亚汉译文学的一个里程碑。
评分初次翻阅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便是它那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清晰的逻辑框架。标题中“定量对比研究”这几个字,立刻勾勒出了作者试图用一种科学、客观的方式来解读翻译现象的雄心。我一直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但同时也是一门科学,它需要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融入译者自身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理解。而“定量”这个词,则似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度量衡,去衡量这种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在阅读过程中,我尤其关注作者是如何设计这些“定量”指标的,它们是否能够有效地捕捉到文本的深层差异?例如,在处理莎士比亚那些复杂精巧的诗歌体段落时,不同的译者会如何选择词语的密度、句子的结构,甚至音韵的安排?书中对朱生豪和梁实秋两位大师译本的细致拆解,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细节的实验室,观察着他们如何用中文的笔触描绘出莎翁戏剧的万千气象。我坚信,通过这种“定量”的分析,我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两位译者的翻译风格,更能从中窥见语言转换的奥秘,以及文学翻译的挑战与魅力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