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田野的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
定价:60.00元
作者:李明泉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1129534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话题,又是一个绕不开的现实难题。城乡文化差别,区域文化失衡,日益空心的乡村,难以割舍的乡愁,切实需要在理论支撑、政策支持、实践操作上探索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总结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和模式,迫切需要理论工作者深入农村、深入农户认真研究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特殊规律、建设方略、实施办法。本书通过调研考察,以四川为主,结合全国其他省区,系统研究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原则与方法、农村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等具体问题,提出了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模式、基层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文化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等创新思考,对形成城市文化反哺农村生活、乡村文化丰富城市色彩,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和成果城乡共享,有效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社会价值。
目录
目录
章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原则、方法、目标
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方法
第四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
第二章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节新农村文化建设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第二节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
第三节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关系
第四节新农村文化建设与社会和谐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三章 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弘扬传统文化
节乡村传统文化
第二节乡村传统文化的价值
第三节弘扬乡村传统文化的对策
第四章新农村文化建设与现代文化发展
节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
第二节建立农村—城市文化互动机制
第五章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节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价值
第二节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新农村和谐创建文化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第六章 新农村文化事业建设
节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第二节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
第三节新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第七章新农村文化产业发展
节新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与破解“三农”难题
第二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第三节新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四节新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第五节新农村文化产业企业与品牌发展战略
第六节新农村文化产业与文化“走出去”战略
第八章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模式
节城乡统筹发展与乡村文化建设
第二节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模式分析
第三节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实证分析
第九章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职责和政策措施
节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社会力量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保障
第四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绩效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李明泉,男,1957年5月生,四川宣汉人。现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二级研究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特殊津贴专家、硕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博士后合作导师,四川省文艺家评论协会主席、四川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四川省首批“四个一批”人才。
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文学评论》《读书》等报刊发表文章300多篇。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艺术辩证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文化部重点课题《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地位研究》等,参与主持中央宣传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基金重点委托项目《文化体制改革与四川文化强省建设》等课题。五次获省社科成果一二三等奖,省第二、第三届文学奖,巴蜀文艺奖二等奖,全国影评奖,省文艺评论奖,省高校教学成果奖。
刘彦武,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教授、《党政研究》常务副主编,长期从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在《光明日报》《理论前沿》《文化产业导刊》《中华文化论坛》等报刊发表文章50余篇,独著《发展文化学——一门建设中的学科》(获省三等奖),合编、参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论》《机关文化建设新论》《文化四川——文化体制改革与四川文化强省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等专著。社会: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库成员。
付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长期从事*思想、邓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工作。曾出版《刘伯承军事思想的实践与理论》(合著)、参与撰写《邓理论史》(四卷本专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三卷本专著)等多部专著,发表论文十余篇。科研成果曾荣获国家社科基金成果三等奖,四川省二、三等奖等全国性、省部级奖励文摘
无
序言
无
在城市的喧嚣中,我时常会想起故乡的泥土和那片熟悉的田野。这本《田野的风》吸引我的,不仅仅是书名所勾勒出的画面感,更是它所承载的对乡村文化的那份深切关怀。从封面朴素而充满生命力的设计,到作者李明泉先生的名字,都预示着这本书或许会是一场深入人心的文化回溯。我期待它能带领我重新审视那些在现代化浪潮中逐渐模糊的乡村记忆,感受那股不曾停歇的“田野之风”。这种风,不仅吹拂着麦浪,更吹拂着淳朴的民风、悠久的传统以及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在当下,我们常常谈论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却也日益感受到传统文化流失的阵痛。那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大叙事下,文化又是如何被重塑、传承与创新的?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别样的视角,或许是关于乡村美学、地方戏曲、民俗技艺的复兴,亦或是关于乡村教育、社区营造的新思路?我渴望能从中读出一种扎根于土地、又充满活力的文化图景,看到乡村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定位,焕发新生。
评分读完一本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就如同一阵来自广阔田野的风,吹散了我心中关于乡村的诸多迷思。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政策条文或堆砌理论名词,而是以一种更为温情和具象的方式,展现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脉络与肌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述中流露出的那种对土地和人民的深厚情感,仿佛每一笔都饱含着对故土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期许。书中所描绘的那些生动案例,那些在基层辛勤耕耘的建设者们,他们的故事让人感动。他们如何在物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通过组织文艺活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改善乡村环境,一点点点亮了乡村的文化夜空?这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毅力,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它让我明白,文化建设并非空中楼阁,而是与农民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是提升农民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途径。我想,这股“田野的风”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文化的滋养,更是精神的升华,是让乡村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文化尊严与自信。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田野的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让我联想到了一种自由、清新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力量。在当代社会,当我们谈论“建设”时,往往会带有一种宏大叙事和强制性色彩,但“田野的风”这个词,则赋予了它一种更为自然、有机和贴近现实的意境。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不仅仅是政策层面的规划,更多的是那些在广袤田野上,由农民自己主动创造、参与和享受的文化实践。比如,如何在传统节日庆典中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如何让古老的乡村戏曲重新焕发活力,吸引年轻一代?如何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手工艺等,将地方特色文化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同时又避免过度商业化对文化的侵蚀?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探究这些具体而微的文化现象,展现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多样性与可能性。它应该是一份关于如何让乡村在保留自身独特魅力的同时,也能融入现代文明,实现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研究报告。
评分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这个主题,我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却也常常感到其概念的抽象和执行的复杂。这本书,以“田野的风”作为切入点,无疑是一种别出心裁的尝试。我将其视为一份深入乡村肌理、倾听乡村声音的文本。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乡村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种温和而有效的发展路径?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新农村文化”的内涵,是那些根植于乡土的传统文化,还是在现代观念影响下催生出的新的文化形态?抑或是两者的有机结合?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详实的调研数据、鲜活的人物访谈,以及对具体文化项目成功或失败案例的深入剖析。这些能够帮助读者更清晰地认识到,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真正作用,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克服困难,实现文化繁荣与社会发展的双赢。
评分读一本名为《田野的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的书,就像是拾起一片来自乡间的落叶,虽然朴实,却蕴含着大地深沉的故事。我猜想,这本书并非是冰冷的学术论文,而更像是一幅幅乡村生活的写意画,用文字描绘出新农村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独特风景。当我看到“田野的风”这个词时,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微风吹过麦浪的画面,是乡村人民淳朴的笑容,是那股从未间断的生命力。这本书,是否探讨了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让乡村的传统文化不至于被遗忘?又是否介绍了如何通过艺术、教育、节庆等多种形式, reinvigorate 乡村的文化生活?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中了解到,那些曾经在田埂上吟唱的歌谣,那些代代相传的技艺,是如何在今天的新农村建设中,被赋予新的生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这不仅仅是对一个宏大命题的研究,更是一份对乡村文化灵魂的追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