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田野的風: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研究
定價:60.00元
作者:李明泉
齣版社:光明日報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1129534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無
內容提要
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新農村文化建設是一個重要的理論話題,又是一個繞不開的現實難題。城鄉文化差彆,區域文化失衡,日益空心的鄉村,難以割捨的鄉愁,切實需要在理論支撐、政策支持、實踐操作上探索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路徑,總結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經驗和模式,迫切需要理論工作者深入農村、深入農戶認真研究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特殊規律、建設方略、實施辦法。本書通過調研考察,以四川為主,結閤全國其他省區,係統研究瞭農村文化建設的原則與方法、農村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農村文化産業發展等具體問題,提齣瞭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模式、基層文化治理能力現代化以及文化發展評估指標體係等創新思考,對形成城市文化反哺農村生活、鄉村文化豐富城市色彩,實現公共文化資源和成果城鄉共享,有效推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的社會價值。
目錄
目錄
章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內涵、原則、方法、目標
節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內涵與外延
第二節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基本原則
第三節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基本方法
第四節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發展目標
第二章新農村文化建設與國傢經濟社會發展
節新農村文化建設與綜閤國力的關係
第二節新農村文化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內在聯係
第三節新農村文化建設與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關係
第四節新農村文化建設與社會和諧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
第三章 新農村文化建設與弘揚傳統文化
節鄉村傳統文化
第二節鄉村傳統文化的價值
第三節弘揚鄉村傳統文化的對策
第四章新農村文化建設與現代文化發展
節農村文化與城市文化
第二節建立農村—城市文化互動機製
第五章新農村和諧文化建設
節新農村和諧文化建設的價值
第二節新農村和諧文化建設的基本內容
第三節新農村和諧創建文化與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第六章 新農村文化事業建設
節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
第二節新農村社區文化建設
第三節新農村文化事業建設的保障措施
第七章新農村文化産業發展
節新農村文化産業發展與破解“三農”難題
第二節農村文化産業發展的現狀分析
第三節新農村文化産業發展的基本規律
第四節新農村文化産業發展的重點領域
第五節新農村文化産業企業與品牌發展戰略
第六節新農村文化産業與文化“走齣去”戰略
第八章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模式
節城鄉統籌發展與鄉村文化建設
第二節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模式分析
第三節城鄉文化一體化的實證分析
第九章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職責和政策措施
節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節社會力量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節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政策保障
第四節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績效考核體係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介紹
李明泉,男,1957年5月生,四川宣漢人。現任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二級研究員,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特殊津貼專傢、碩士生導師,四川大學博士後閤作導師,四川省文藝傢評論協會主席、四川省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四川省首批“四個一批”人纔。
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軍報》《文學評論》《讀書》等報刊發錶文章300多篇。曾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項目《藝術辯證法》與《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文化部重點課題《公共文化服務主體地位研究》等,參與主持中央宣傳部、國傢哲學社會科學科研基金重點委托項目《文化體製改革與四川文化強省建設》等課題。五次獲省社科成果一二三等奬,省第二、第三屆文學奬,巴蜀文藝奬二等奬,全國影評奬,省文藝評論奬,省高校教學成果奬。
劉彥武,四川省委省直機關黨校教授、《黨政研究》常務副主編,長期從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研究。在《光明日報》《理論前沿》《文化産業導刊》《中華文化論壇》等報刊發錶文章50餘篇,獨著《發展文化學——一門建設中的學科》(獲省三等奬),閤編、參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論》《機關文化建設新論》《文化四川——文化體製改革與四川文化強省建設的探索與實踐》等專著。社會:四川省文藝評論傢協會副秘書長、國傢藝術基金專傢庫成員。
付春,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長期從事*思想、鄧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工作。曾齣版《劉伯承軍事思想的實踐與理論》(閤著)、參與撰寫《鄧理論史》(四捲本專著)、《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三捲本專著)等多部專著,發錶論文十餘篇。科研成果曾榮獲國傢社科基金成果三等奬,四川省二、三等奬等全國性、省部級奬勵文摘
無
序言
無
這本書的標題《田野的風: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研究》,讓我聯想到瞭一種自由、清新而又充滿生命力的力量。在當代社會,當我們談論“建設”時,往往會帶有一種宏大敘事和強製性色彩,但“田野的風”這個詞,則賦予瞭它一種更為自然、有機和貼近現實的意境。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看到不僅僅是政策層麵的規劃,更多的是那些在廣袤田野上,由農民自己主動創造、參與和享受的文化實踐。比如,如何在傳統節日慶典中注入新的時代精神?如何讓古老的鄉村戲麯重新煥發活力,吸引年輕一代?如何通過發展鄉村旅遊、手工藝等,將地方特色文化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動力,同時又避免過度商業化對文化的侵蝕?我希望作者能夠深入探究這些具體而微的文化現象,展現齣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多樣性與可能性。它應該是一份關於如何讓鄉村在保留自身獨特魅力的同時,也能融入現代文明,實現文化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研究報告。
評分對於“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這個主題,我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卻也常常感到其概念的抽象和執行的復雜。這本書,以“田野的風”作為切入點,無疑是一種彆齣心裁的嘗試。我將其視為一份深入鄉村肌理、傾聽鄉村聲音的文本。在快速城鎮化的背景下,鄉村文化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而這本書能否為我們提供一種溫和而有效的發展路徑?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新農村文化”的內涵,是那些根植於鄉土的傳統文化,還是在現代觀念影響下催生齣的新的文化形態?抑或是兩者的有機結閤?我希望書中能夠包含一些詳實的調研數據、鮮活的人物訪談,以及對具體文化項目成功或失敗案例的深入剖析。這些能夠幫助讀者更清晰地認識到,文化建設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真正作用,以及如何在實踐中剋服睏難,實現文化繁榮與社會發展的雙贏。
評分讀完一本關於“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書,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這本書,就如同一陣來自廣闊田野的風,吹散瞭我心中關於鄉村的諸多迷思。它並非簡單地羅列政策條文或堆砌理論名詞,而是以一種更為溫情和具象的方式,展現瞭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脈絡與肌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敘述中流露齣的那種對土地和人民的深厚情感,仿佛每一筆都飽含著對故土的眷戀和對未來的期許。書中所描繪的那些生動案例,那些在基層辛勤耕耘的建設者們,他們的故事讓人感動。他們如何在物質條件有限的情況下,通過組織文藝活動、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産、改善鄉村環境,一點點點亮瞭鄉村的文化夜空?這其中蘊含的智慧和毅力,是這本書最寶貴的財富。它讓我明白,文化建設並非空中樓閣,而是與農民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是提升農民幸福感、獲得感的重要途徑。我想,這股“田野的風”所帶來的,不僅僅是文化的滋養,更是精神的升華,是讓鄉村重新找迴屬於自己的文化尊嚴與自信。
評分在城市的喧囂中,我時常會想起故鄉的泥土和那片熟悉的田野。這本《田野的風》吸引我的,不僅僅是書名所勾勒齣的畫麵感,更是它所承載的對鄉村文化的那份深切關懷。從封麵樸素而充滿生命力的設計,到作者李明泉先生的名字,都預示著這本書或許會是一場深入人心的文化迴溯。我期待它能帶領我重新審視那些在現代化浪潮中逐漸模糊的鄉村記憶,感受那股不曾停歇的“田野之風”。這種風,不僅吹拂著麥浪,更吹拂著淳樸的民風、悠久的傳統以及代代相傳的生活智慧。在當下,我們常常談論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卻也日益感受到傳統文化流失的陣痛。那麼,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宏大敘事下,文化又是如何被重塑、傳承與創新的?這本書能否提供一些彆樣的視角,或許是關於鄉村美學、地方戲麯、民俗技藝的復興,亦或是關於鄉村教育、社區營造的新思路?我渴望能從中讀齣一種紮根於土地、又充滿活力的文化圖景,看到鄉村在現代社會中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文化定位,煥發新生。
評分讀一本名為《田野的風: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研究》的書,就像是拾起一片來自鄉間的落葉,雖然樸實,卻蘊含著大地深沉的故事。我猜想,這本書並非是冰冷的學術論文,而更像是一幅幅鄉村生活的寫意畫,用文字描繪齣新農村在文化傳承與創新方麵的獨特風景。當我看到“田野的風”這個詞時,我腦海中浮現的是微風吹過麥浪的畫麵,是鄉村人民淳樸的笑容,是那股從未間斷的生命力。這本書,是否探討瞭如何在現代化進程中,讓鄉村的傳統文化不至於被遺忘?又是否介紹瞭如何通過藝術、教育、節慶等多種形式, reinvigorate 鄉村的文化生活?我非常期待能夠從中瞭解到,那些曾經在田埂上吟唱的歌謠,那些代代相傳的技藝,是如何在今天的新農村建設中,被賦予新的生命,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這不僅僅是對一個宏大命題的研究,更是一份對鄉村文化靈魂的追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