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英国的土耳其形象研究(1800-1853)

正版 英国的土耳其形象研究(1800-185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贺敏 著
图书标签:
  • 英国
  • 土耳其
  • 历史
  • 文化
  • 图像研究
  • 19世纪
  • 欧洲
  • 奥斯曼帝国
  • 政治
  • 外交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易宝易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5978
商品编码:2974412002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8-05-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英国的土耳其形象研究(1800-1853)
作者 贺敏
定价 80.00元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030545978
出版日期 2018-05-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对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土耳其形象及其成因进行了论述。本书认为这一时期英国的土耳其形象话语的表述裹挟了政治、经济、宗教和外交等因素,以大卫·厄克特为典型代表的英国激进主义者建构了一个政治上和谐平等、经济上自由开放、宗教上世俗仁爱、外交上被动无奈的多元土耳其形象,由此构成了一种“反东方学”的形象话语。故而,新视角之下人格化的土耳其形象呈现出与历史上既定形象的差异,继而引发了旷日持久的土耳其形象欧洲性争论。实际上,多元化土耳其形象的复杂性与土耳其的权力有着紧密的关系,但是二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

   作者简介

   目录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东方回响:19世纪早期英国对土耳其形象的建构与流变》 一部深入探索19世纪前半叶英格兰如何审视、想象并塑造其眼中“东方”的巨著。 在19世纪初叶,当奥斯曼帝国依然是地中海东部和近东地区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当“东方”这个概念在欧洲人心中勾勒出既神秘又充满魅力的图景时,大英帝国,这个正迈向其全球霸权巅峰的岛国,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文化与认知转变。本书《东方回响:19世纪早期英国对土耳其形象的建构与流变》正是聚焦于这一关键时期,以1800年至1853年为时间轴,精微地剖析了英国社会内部关于土耳其的国家形象、文化认知以及权力关系的复杂建构过程。这并非一本关于土耳其历史的通史,也非对英土两国交往史的简单罗列,而是一次对“看”与“被看”的深刻洞察,一次对文化想象与政治现实相互作用的细腻描摹。 本书的研究起点,恰逢拿破仑战争的余波仍在荡漾,欧洲政治版图发生着微妙的重塑,而奥斯曼帝国,这个“西亚病夫”的标签尚未被广泛加诸,却已然显露出其内部的矛盾与外部的压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英国人对土耳其的认知,不再仅仅是基于零星的旅行者游记或外交官的报告,而是开始形成一种更为系统化、结构化的“土耳其形象”。这一形象,如同一个多棱镜,折射出英国自身的历史经验、社会价值观、政治野心以及文化心理。 作者通过对大量一手史料的爬梳与辨析,包括但不限于英国的旅行文学、外交档案、政治宣传品、新闻报道、艺术创作(绘画、版画等)、以及当时流行的通俗读物,勾勒出一幅丰富而细致的英国人眼中“土耳其”的肖像。这些材料揭示了“土耳其形象”并非铁板一块,而是随着时间、事件以及不同社会阶层的视角而不断演变的。 在视觉与文学的交汇点上:浪漫主义的东风与东方主义的凝视 19世纪初,浪漫主义思潮席卷欧洲,其对于异域风情、古代文明的迷恋,在英国对土耳其的想象中投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土耳其,尤其是其昔日辉煌的宫廷、神秘的哈雷姆、雄浑的苏丹形象,以及异域风情的市井生活,成为了英国艺术家和作家们灵感喷涌的源泉。书籍中对大量文学作品和绘画作品的深入解读,揭示了这种浪漫主义式的“东方主义”如何将土耳其描绘成一个充满异国情调、感官刺激、甚至带有一丝危险魅力的世界。 然而,这种浪漫化的想象并非全然没有政治意味。在这些描绘中,“东方”往往被塑造成一种静止的、停滞的、缺乏理性与进步的“他者”,与代表着进步、理性和文明的“西方”形成鲜明对比。作者通过分析这些视觉和文字的描绘,揭示了早期东方主义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为后来的殖民话语和文化霸权奠定基础的。那些对土耳其宫廷奢靡、后宫神秘的描绘,在满足欧洲人窥探欲的同时,也暗示着“东方”社会的“落后”与“腐朽”,为英国的“文明使命”提供了某种“正当性”。 政治风云变幻中的“土耳其形象”:外交博弈与国家叙事 1800年至1853年,是英土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从拿破仑战争期间的战略合作,到希腊独立战争中英国微妙的立场,再到俄土战争的阴影笼罩,每一个重大的国际事件都深刻影响着英国对土耳其的认知与态度。本书详细梳理了这些政治事件如何被英国媒体和政治精英解读,以及这种解读如何反过来塑造了公众的“土耳其形象”。 例如,当奥斯曼帝国在与俄国的冲突中面临威胁时,英国的“土耳其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会转变为一个需要保护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盟友,尽管这种保护并非全然出于善意,而是基于地缘政治的考量。反之,当土耳其内部出现动荡,或者其政策触及英国利益时,“土耳其形象”中消极的元素,如其专制、不公、甚至野蛮的一面,便会被放大和强调。 本书特别关注了英国外交官、政治家在构建和传播“土耳其形象”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的报告、演讲、以及在国会上的辩论,都成为了塑造公众舆论和影响国家政策的重要力量。作者通过对这些精英叙事的分析,揭示了“土耳其形象”如何成为一种外交工具,服务于英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战略目标。 社会变迁与“土耳其形象”的内部张力 除了宏观的政治与文化因素,本书还深入探讨了19世纪英国社会内部的结构性变化如何影响着“土耳其形象”。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和中产阶级的兴起,英国社会对“他者”的认知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一方面,新兴的科学与理性精神,使得一部分英国人开始以更为实证、甚至带有优越感的方式审视土耳其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习俗,批判其“封建”、“落后”。另一方面,对“东方”的浪漫想象也并未完全消失,而是与理性批判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文化心理。 本书还对不同社会阶层的视角进行了区分。贵族、商人、知识分子、以及普通民众,他们所接触到的“土耳其”信息来源和理解方式存在差异,从而形成了多元而有时相互矛盾的“土耳其形象”。例如,旅行文学中的异国风情,可能对部分中产阶级读者具有吸引力,而政治评论则可能更能影响到精英阶层。 “土耳其形象”的流变与未竟的议题 本书的研究止于1853年,即克里米亚战争爆发的前夕。这个时间节点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标志着19世纪上半叶英土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预示着未来更为复杂和紧张的国际格局。然而,作者并非仅仅止步于历史的陈述,而是通过对1800-1853年这一时段的深入分析,为理解后续更为人熟知的“东方主义”和殖民叙事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纵深。 《东方回响》并非将“土耳其形象”视为一个静态的、被动的概念,而是强调其建构性、流动性与主体性。它不仅仅是被动接受外部信息的“客体”,更是在互动、博弈与想象中,不断重塑自身与被塑造的“主体”。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揭示了“他者”形象的建构是一个主动的、充满意识形态运作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往往与建构者自身的历史、文化、社会和政治利益紧密相连。 这部著作,是对19世纪早期英国社会文化史的一次重要贡献,它提醒我们,在审视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形象”时,都必须警惕其中的权力运作与意识形态的渗透。通过本书,我们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19世纪英帝国与奥斯曼帝国之间的关系,更能获得一种反思当下国际关系与跨文化交流的宝贵视角。它是一次关于“看见”的邀请,也是一次关于“被看见”的审视,将引领读者踏上一场深入探究文化想象与历史现实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正版 英国的土耳其形象研究(1800-1853)”,就如同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户,让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1800到1853年,这个时期在英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各自的历史进程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前者正处于辉煌的上升期,其全球影响力日益扩大;后者则在内外压力下艰难转型,被视为“欧洲病夫”。作者将研究焦点放在“英国的土耳其形象”,这无疑是一个极具价值且充满挑战的课题。我猜测,书中会深入探讨,在那个信息相对有限但又充满奇思妙想的时代,英国人是如何构建和理解“土耳其”这个概念的。这其中可能包含了对东方神秘主义的迷恋,对伊斯兰文明的误解或片面认知,以及在地缘政治博弈中对奥斯曼帝国角色的定位。我期待作者能够通过对当时文学、艺术、旅行记录、甚至是一些政治宣言的细致分析,来呈现这些“形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英国的公众舆论和对外政策。这不仅仅是对历史文本的研究,更是对一个时代文化心理和社会思潮的深刻洞察。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画面。1800年到1853年,那个年代的英国,正是工业革命如火如荼,蒸汽机轰鸣,殖民地遍布全球的鼎盛时期。而另一端的奥斯曼帝国,却是在“病人”的边缘挣扎,内部改革的呼声与外部列强的觊觎交织。作者将目光聚焦于“英国的土耳其形象”,这本身就极具挑战性。因为“形象”从来都不是客观事实的简单复刻,它承载着建构者的情感、动机和期望。我迫切想知道,在那个信息传播相对有限但又充满想象力的年代,英国的知识分子、艺术家、商人、甚至是普通民众,是如何“看见”土耳其的?是浪漫化的东方情调,是充满异域风情的“土耳其浴”和“后宫”,还是政治舞台上那个需要被操纵的“大国棋子”?书中是否会呈现一些具体的文本或艺术实例,来佐证这些形象的形成和传播?我猜想,作者会从历史学、文化研究、文学批评等多个角度切入,试图解构这些“土耳其”的英国化面貌,揭示其背后隐藏的权力关系和文化逻辑。这种研究,与其说是在研究土耳其,不如说是在研究19世纪的英国自身。

评分

“正版 英国的土耳其形象研究(1800-1853)”——仅仅是这个书名,就足以让我心生向往。1800至1853年,这段时间跨越了拿破仑战争的余波,见证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也目睹了奥斯曼帝国的持续动荡与欧洲列强围绕“东方问题”的角力。在此背景下,英国对土耳其的“形象”究竟是怎样的?我好奇这本书能否提供一种不同于简单政治和经济分析的视角,去探究这种“形象”是如何被建构、传播,又如何影响了当时的英国社会和外交政策。我设想,作者可能深入分析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包括那些描绘异域风情的浪漫主义文学,刻板印象式的报刊报道,甚至是艺术家笔下充满东方主义色彩的画作。这些“形象”是否反映了英国对自身文明优越感的投射,还是对一个衰落但仍具有战略意义的帝国的复杂情感?我期待本书能够揭示,在那个信息传播相对缓慢但想象力却异常活跃的时代,英国人是如何通过“看见”土耳其,来定义自身,并在这个日益变化的世界中定位自己的。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足以吸引我——“正版 英国的土耳其形象研究(1800-1853)”。光是这个标题,就勾勒出了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和跨文化交织的画面。1800到1853年,这可是个充满变革的时代,奥斯曼帝国正经历着衰落与转型,而大英帝国则处于维多利亚时代的上升期,全球影响力不断扩大。在这段关键时期,英国是如何看待和塑造“土耳其”这个概念的?书中提出的“形象研究”更是让我充满好奇。我设想,作者一定深入挖掘了当时的文学作品、旅行笔记、新闻报道,甚至可能还有艺术品和外交文件,去捕捉那些潜藏在字里行间、图像中的微妙感知和刻板印象。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对他者的“形象”构建,往往是其自身意识形态、政治目的和文化偏见交织的产物。那么,在维多利亚时代,面对一个在欧洲和亚洲都占据重要地位但又日益式微的奥斯曼帝国,英国人究竟看到了什么?是东方神秘的“他者”,是需要被“文明化”的落后之地,还是地缘政治上的重要棋子?我期待书中能揭示这些复杂的视角,以及这些形象在英国国内舆论、政治决策乃至文化生产中扮演的角色。这种研究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19世纪英土关系的原貌,更能提供一个观察“他者想象”如何形成和演变的绝佳案例。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正版 英国的土耳其形象研究(1800-1853)”立刻勾起了我对历史文本研究的兴趣。1800-1853年,这是一个微妙的时期,奥斯曼帝国在欧洲的政治版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也逐渐显露出衰落的迹象。而英国,正是在这个时期崛起为全球性的海洋帝国,其海外扩张和外交政策深受其对其他文化的认知和想象的影响。我一直对“他者”的想象如何形成和演变感到着迷,而“英国对土耳其的形象”无疑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研究案例。这本书的主题让我想到,当时的英国媒体、文学作品、甚至是外交官的报告,可能都充斥着对土耳其的各种描绘。这些描绘是基于事实的观察,还是经过了文化过滤和意识形态的加工?书中会探讨哪些具体的媒介和文本,来呈现这些“形象”?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挖掘那些可能被忽视的史料,例如当时旅行者留下的日记、小说家笔下的异域风情、或者政治家关于“东方问题”的论述。我相信,通过对这些“形象”的细致分析,我们不仅能了解19世纪英国的视角,更能洞察当时国际政治格局下的权力运作和文化交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