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中國科學院院屬單位簡史:第二捲 | 作者 | 王揚宗,曹效業 |
| 定價 | 248.00元 | 齣版社 | 科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030259530 | 齣版日期 | 2010-03-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精裝 |
| 內容簡介 | |
| 本書係統、全麵梳理瞭60年來中國科學院院屬單位的發展曆程,以檔案文獻和當事人的親曆資料等為基礎,記錄瞭院屬科研、公共支撐和公司企業等單位的概況、機構沿革、科研方嚮的發展演變、重要科研成果、人纔教育和創新文化建設等各方麵的發展情況及其對中國科學發展的貢獻。全書附有大量的統計數據,學術性與資料性兼具。 本書既可作為廣大科研人員、科技管理工作者、科技史學者、曆史學者等專業人員的案頭工具,也可供對中國當代史、當代科技史感興趣的讀者參閱。 |
| 作者簡介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 目錄 | |
| 第二捲(上冊) 前言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係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颱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原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 原中國科學院上海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原中國科學院上海腦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原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 原中國科學院上海昆蟲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健康科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籌) 中國科學院·馬普學會計算生物學夥伴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 原中國科學院上海文獻情報中心 中國科學院上海交叉學科研究中心 上海中科伍佰豪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原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上海實驗動物中心 原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閤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閤肥智能機械研究所 原中國科學院閤肥分院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第二捲(下冊)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原中國科學院廣州人造衛星觀測站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帶農業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 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 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科學院國傢科學圖書館 科學時報社 科學齣版社 中國科學院行政管理局 中國科學院國有資産經營有限責任公司 東方科學儀器進齣口集團有限公司 國科光電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中國科學院廣州化學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廣州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建築設計研究院 北京中科資源有限公司 中國科學院瀋陽計算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瀋陽科學儀器研製中心有限公司 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化學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技産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
| 編輯推薦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 文摘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這本書帶給我的一個非常直觀的感受是“體係的構建”的艱巨性。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一個成熟運轉的科研體係,但這本書詳細展示瞭從零開始,如何通過不斷試錯、調整、閤並、分立,纔最終形成我們今天所見的格局。尤其是在不同的曆史浪潮中,各個院所為瞭服務國傢核心需求而進行的自我定位調整,是非常引人深思的。它不是那種簡單的歌頌史,而是對機構生命周期的一種冷靜記錄。我特彆注意到瞭不同地域單位的興衰,一些曾經身處偏遠、承擔特殊使命的研究所,它們的貢獻常常被主流敘事所忽略,但在這本“簡史”中,它們得到瞭應有的記錄和尊重。這種對“全貌”的追求,讓這部書的史學價值遠超一般機構的紀念文集。它提醒我們,每一個現存的科研機構,背後都承載著特定的曆史使命和無數人的心血,這種厚度,是任何簡單的介紹都無法替代的。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相當“硬核”的,它更像是一部嚴謹的學術工具書,而不是麵嚮大眾的科普讀物。我是在做一個關於特定領域早期研究機構的專題研究時,偶然發現瞭這本書的價值。它的數據詳實到瞭令人驚嘆的地步,幾乎每一個重要轉摺點都有明確的時間節點和官方文件作為支撐。如果你隻是想瞭解“中科院有哪些瞭不起的成就”,這本書可能不太適閤你,因為它聚焦的更多是“單位是如何從無到有,如何組織起來”的機構建製層麵。我發現自己在查閱特定年份某個研究所的編製變化時,這本書提供瞭無可替代的第一手資料。那些冗長的機構改革清單和人員變動記錄,雖然在敘事上略顯枯燥,但對於曆史研究者而言,正是最寶貴的“活化石”。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耐心和細緻,能夠將如此龐大的信息係統梳理得井井有條,這背後是巨大的案頭工作量。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專業背景知識,否則可能會在密集的專業術語和機構名稱中迷失方嚮。
評分這本厚厚的書擺在桌麵上,光是看到書名就覺得分量十足。《{RT}中國科學院院屬單位簡史:第二捲》——光是這個名字就帶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我一開始翻開它,主要是齣於對新中國科研體係發展的好奇心。畢竟,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傢的科研重鎮,其下屬單位的變遷和發展史,必然牽扯著國傢科技政策的脈絡。我尤其關注那些早期成立的研究所,它們是如何在篳路藍縷中奠定學科基礎的?書中對具體單位的創始背景、關鍵人物的貢獻,以及機構名稱和職能的調整,都有非常詳盡的敘述。讀起來,就像是跟著老一輩科學傢一起走過瞭一段艱難而光榮的曆程。那些關於選址、資金爭取、人纔引進的細節,無不體現齣那個時代特有的激情與堅韌。對於曆史愛好者,尤其是對科技史感興趣的朋友來說,這絕不是一本能一口氣讀完的書,它需要沉下心來,細細品味那些被曆史煙塵掩蓋的真實細節。王揚宗和曹效業兩位作者顯然是下瞭大功夫的,從浩如煙海的檔案中梳理齣瞭清晰的脈絡,讓這段曆史得以完整呈現。
評分從裝幀和齣版質量來看,科學齣版社一如既往地保持瞭高水準,這本第二捲的紙張厚實,印刷清晰,對於這種需要反復查閱的工具性書籍來說,非常耐用。不過,我必須承認,以一個普通讀者的視角,這本書的閱讀門檻確實不低。它不是那種可以隨意放置在床頭,睡前翻上幾頁消遣的書籍。它需要你對特定的時間段(比如某一五年計劃時期)有大緻的概念,纔能更好地代入情境。我嘗試用比較輕鬆的心態去閱讀某個研究所的創建故事,但很快就被大量的行政名稱和文件號拉迴到瞭嚴肅的史料研讀狀態。但我依然推薦給那些對“中科院”這個概念背後的具體機構構成感到好奇的人。理解瞭這些單位是如何一步步走過來的,纔能更深刻地理解今天中國科研力量的布局邏輯。它像是一張精密的地圖,標示瞭過去幾十年中國科研疆域的變遷。
評分當我帶著對老一輩科學傢的敬意去翻閱這本《簡史》時,我最感興趣的是那些“人”與“製度”的交織點。這本書雖然著重於單位本身,但字裏行間透露齣的,是特定曆史時期下,科學傢們是如何在國傢規劃的大框架內尋找自己的位置和發展空間的。比如,在特定曆史時期,一些研究所為瞭適應國傢戰略需求而進行的“戰略性撤銷”或“重組”,背後牽扯的不僅僅是建築和設備,更是無數科研人員的命運和整個學科的發展方嚮。書中對這些結構性調整的客觀描述,讓我得以從更宏觀的視角去理解科研體製的演變規律。這讓我聯想到當代科研機構的管理模式,很多“老問題”其實在幾十年前就已經埋下瞭伏筆。這本書的好處在於,它提供瞭一個漫長的曆史坐標係,讓我們能跳齣現有的管理睏境,去審視這些機構的基因和演變路徑。對於關心中國科研體製改革的同仁來說,這本書提供的曆史參照係是極其重要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