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科学院院属单位简史:第二卷 | 作者 | 王扬宗,曹效业 |
| 定价 | 248.00元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030259530 | 出版日期 | 2010-03-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系统、全面梳理了60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属单位的发展历程,以档案文献和当事人的亲历资料等为基础,记录了院属科研、公共支撑和公司企业等单位的概况、机构沿革、科研方向的发展演变、重要科研成果、人才教育和创新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及其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贡献。全书附有大量的统计数据,学术性与资料性兼具。 本书既可作为广大科研人员、科技管理工作者、科技史学者、历史学者等专业人员的案头工具,也可供对中国当代史、当代科技史感兴趣的读者参阅。 |
| 作者简介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目录 | |
| 第二卷(上册) 前言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筹) 中国科学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文献情报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 上海中科伍佰豪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第二卷(下册)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广州人造卫星观测站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科学时报社 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 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 东方科学仪器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 国科光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中科资源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科学仪器研制中心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技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这本厚厚的书摆在桌面上,光是看到书名就觉得分量十足。《{RT}中国科学院院属单位简史:第二卷》——光是这个名字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一开始翻开它,主要是出于对新中国科研体系发展的好奇心。毕竟,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的科研重镇,其下属单位的变迁和发展史,必然牵扯着国家科技政策的脉络。我尤其关注那些早期成立的研究所,它们是如何在筚路蓝缕中奠定学科基础的?书中对具体单位的创始背景、关键人物的贡献,以及机构名称和职能的调整,都有非常详尽的叙述。读起来,就像是跟着老一辈科学家一起走过了一段艰难而光荣的历程。那些关于选址、资金争取、人才引进的细节,无不体现出那个时代特有的激情与坚韧。对于历史爱好者,尤其是对科技史感兴趣的朋友来说,这绝不是一本能一口气读完的书,它需要沉下心来,细细品味那些被历史烟尘掩盖的真实细节。王扬宗和曹效业两位作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从浩如烟海的档案中梳理出了清晰的脉络,让这段历史得以完整呈现。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硬核”的,它更像是一部严谨的学术工具书,而不是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我是在做一个关于特定领域早期研究机构的专题研究时,偶然发现了这本书的价值。它的数据详实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几乎每一个重要转折点都有明确的时间节点和官方文件作为支撑。如果你只是想了解“中科院有哪些了不起的成就”,这本书可能不太适合你,因为它聚焦的更多是“单位是如何从无到有,如何组织起来”的机构建制层面。我发现自己在查阅特定年份某个研究所的编制变化时,这本书提供了无可替代的第一手资料。那些冗长的机构改革清单和人员变动记录,虽然在叙事上略显枯燥,但对于历史研究者而言,正是最宝贵的“活化石”。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耐心和细致,能够将如此庞大的信息系统梳理得井井有条,这背后是巨大的案头工作量。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否则可能会在密集的专业术语和机构名称中迷失方向。
评分当我带着对老一辈科学家的敬意去翻阅这本《简史》时,我最感兴趣的是那些“人”与“制度”的交织点。这本书虽然着重于单位本身,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特定历史时期下,科学家们是如何在国家规划的大框架内寻找自己的位置和发展空间的。比如,在特定历史时期,一些研究所为了适应国家战略需求而进行的“战略性撤销”或“重组”,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建筑和设备,更是无数科研人员的命运和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书中对这些结构性调整的客观描述,让我得以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科研体制的演变规律。这让我联想到当代科研机构的管理模式,很多“老问题”其实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埋下了伏笔。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坐标系,让我们能跳出现有的管理困境,去审视这些机构的基因和演变路径。对于关心中国科研体制改革的同仁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历史参照系是极其重要的。
评分从装帧和出版质量来看,科学出版社一如既往地保持了高水准,这本第二卷的纸张厚实,印刷清晰,对于这种需要反复查阅的工具性书籍来说,非常耐用。不过,我必须承认,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视角,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确实不低。它不是那种可以随意放置在床头,睡前翻上几页消遣的书籍。它需要你对特定的时间段(比如某一五年计划时期)有大致的概念,才能更好地代入情境。我尝试用比较轻松的心态去阅读某个研究所的创建故事,但很快就被大量的行政名称和文件号拉回到了严肃的史料研读状态。但我依然推荐给那些对“中科院”这个概念背后的具体机构构成感到好奇的人。理解了这些单位是如何一步步走过来的,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今天中国科研力量的布局逻辑。它像是一张精密的地图,标示了过去几十年中国科研疆域的变迁。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一个非常直观的感受是“体系的构建”的艰巨性。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个成熟运转的科研体系,但这本书详细展示了从零开始,如何通过不断试错、调整、合并、分立,才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见的格局。尤其是在不同的历史浪潮中,各个院所为了服务国家核心需求而进行的自我定位调整,是非常引人深思的。它不是那种简单的歌颂史,而是对机构生命周期的一种冷静记录。我特别注意到了不同地域单位的兴衰,一些曾经身处偏远、承担特殊使命的研究所,它们的贡献常常被主流叙事所忽略,但在这本“简史”中,它们得到了应有的记录和尊重。这种对“全貌”的追求,让这部书的史学价值远超一般机构的纪念文集。它提醒我们,每一个现存的科研机构,背后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使命和无数人的心血,这种厚度,是任何简单的介绍都无法替代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