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与运行 第三分册 典型设计
:10.00元
售价:6.8元,便宜3.2元,折扣68
作者:山西省电力公司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7-01
ISBN:9787512326613
字数:56000
页码:7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100kg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基于智能电能表和网络通信技术,实现对电力用户用电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实时监控。开展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是建设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证系统建设的科学、有序推进,山西省电力公司组织编写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与运行》丛书,分工程建设、运行维护、典型设计三分册。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与运行(第3分册):典型设计》是《第三分册典型设计》,共3章,从低压配电工程典型设计、安装工艺标准、现场作业安全管理和危险因素控制等方面对用IU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及运维各环节作了详细地说明和阐释。
本书可供电力企业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工程管理、运行维护人员参考使用。
坦白讲,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冲着“三分册”这个标识去的,我原以为这代表着一个完整体系的收官之作,会涵盖所有关键环节的集成与优化。我期待在这一册中能看到大量关于高级应用场景的定制化设计,比如针对高精度需量预测的采集点位优化、或者结合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异常用电模式识别的系统架构设计。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前沿技术——比如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用电数据确权与可信交易流程——是如何融入到整个采集系统框架中的。但阅读下来,整体感觉仍然停留在基础架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层面。这就像是读了一本非常优秀的教科书的绪论和基础章节,它为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对于那些已经掌握了基础知识,渴望进入“高级定制化”领域的工程师而言,这本书所提供的“典型设计”可能显得有些过于基础,缺乏那种能让人醍醐灌顶的创新思路。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在电力现场摸爬滚打的技术人员,我对于任何涉及到“设计”二字的专业书籍都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我希望看到的“典型设计”是那种能够清晰界定技术边界、明确划分责任主体、并对潜在风险点进行预警的指导文件。我本想深入研究一下,书中对于不同通信协议(比如NB-IoT、LoRaWAN、4G/5G)在不同负荷密度区域下的优缺点对比分析,以及配套的能耗预算和维护成本估算模型。但遗憾的是,这本书的描述相对宏观和抽象。它似乎更侧重于勾勒一个理想化的系统蓝图,而不是描摹现实世界中充满各种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场限制条件的复杂环境。例如,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如何巧妙地利用现有电力线资源进行数据回传,同时确保不影响电能计量精度,这种“游走在灰色地带”的工程智慧,并未在书中得到充分展现。它提供的是“应该怎么做”,而不是“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别人是如何做成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给人的感觉是十分严谨和专业的,这无疑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但从内容深度来看,我感觉它更像是对现有标准和规范的一种梳理和汇编,而非一次原创性的设计方法论的突破。我特别关注了“系统安全”这部分,在当前网络安全日益重要的背景下,我期待看到针对采集终端的物理防篡改机制、数据加密传输标准以及云端数据中心的入侵检测策略的详细设计方案。我设想书中会有一章专门讲解如何构建一个零信任架构的用电信息采集网络,并提供详细的安全自检清单。然而,书中的安全章节显得有些保守和笼统,更多是提及了国家层面的安全要求,而缺乏针对采集系统特点的、可操作的、分层级的安全加固措施。对于追求极致安全性的读者来说,这种广而不深的论述,可能无法满足他们对细节的探究欲望。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是《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与运行 第三分册 典型设计》,这让我对其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特别是关于“典型设计”这三个字。在我的想象中,这应该是一本涵盖了从理论基础到实际应用的宝贵资料集。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发现它更多地侧重于系统性的理论探讨和宏观的架构描述,而不是我所期待的、可以直接拿来套用的、具体的工程实例和设计图纸。我原本希望看到各种不同场景下(比如工业园区、居民小区、商业综合体)的采集系统拓扑图、设备选型标准以及关键节点的参数设定。想象中,这本书能提供一系列“拿来即用”的模板,帮助工程人员快速启动项目。但实际内容更像是对整个信息采集体系的一次高屋建瓴的概述,缺乏那种能让人眼前一亮、解决燃眉之急的“干货”。如果它能多加入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省级电网改造项目中,他们是如何解决数据实时性和安全性问题的,那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无疑会大大提升。目前的风格,更偏向于学术研究而非工程实操手册。
评分从排版和语言风格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为专业工程师群体服务的,术语专业且逻辑清晰。然而,我注意到书中对于不同应用场景的复杂性处理能力略显不足。例如,在描述远程、偏远地区的采集点设计时,书中似乎默认了稳定的外部通信环境和充足的供电条件。我更希望看到针对“极端条件”下的设计哲学——如何平衡数据上传频率与终端电池寿命、如何在缺乏光照条件下设计可靠的太阳能供电备份方案、以及如何处理周期性网络中断后数据的缓存与补传机制。这些工程实践中的“顽疾”,往往才是决定一个项目成败的关键所在。如果“典型设计”能更贴近这些充满挑战的实际工况,并提供经过反复验证的应对策略,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不再仅仅是理论上的指导,而是成为一份宝贵的实战经验集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