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移动增值应用开发技术导论
定价:29.00元
售价:19.7元,便宜9.3元,折扣67
作者:聂明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8-01
ISBN:978712109289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本书以移动通信和Inter为背景,从理论层面整理和分析了移动增值业务和移动增值应用的概念、分类、业务体系和产业链结构;接着从宏观角度介绍了国外内移动增值业务和移动增值应用的发展现状;进而通过介绍现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理论引入了典型移动增值应用如SMS、MMS、WAP、移动定位、手机游戏、移动流媒体等的体系结构、功能模块、业务流程和相关技术;后通过企业的开发实践介绍了移动增值应用的开发、策划和营销过程,并对移动增值应用和未来移动通信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本书体系完整、结构清晰、文字流畅,不仅可以帮助读者从整体上把握移动增值应用的发展现状,提供知识储备,同时,也为我国移动运营商开发和发展移动增值应用提供借鉴。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教材,也可供有关技术培训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章 移动增值应用的含义与现状
1.1 移动增值应用概述
1.1.1 移动增值业务的发展背景
1.1.2 移动增值应用的含义
1.1.3 移动增值应用产业链
1.2 移动增值业务的分类
1.3 国外移动增值业务的现状
1.3.1 日本移动增值业务发展现状
1.3.2 韩国移动增值业务发展现状
1.3.3 欧美移动增值业务发展现状
1.4 我国移动增值业务的现状
1.4.1 我国移动增值业务发展总体现状
1.4.2 中国移动移动增值业务发展现状
1.4.3 中国联通移动增值业务发展现状
1.4.4 中国电信网通增值业务发展现状
1.4.5 我国移动增值业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课后习题
第2章 移动通信系统
2.1 移动通信概述
2.2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
2.3 典型的移动通信系统
2.4 移动通信技术基础
2.4.1 信源编码
2.4.2 信道编码
2.4.3 调制解调
2.4.4 分集接收技术
2.5 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2.6 GPRS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2.7 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2.8 移动终端原理与应用
2.8.1 移动终端的定义
2.8.2 移动终端的组成
2.8.3 基于移动终端的应用体系
课后习题
第3章 典型移动应用开发技术——短信篇
3.1 短信相关术语
3.2 短信业务概述
3.3 短信业务体系结构
3.4 短信业务流程
3.5 基于短信平台的业务开发分析
3.6 基于短信平台的业务开发实例
实例1 天气预报点播业务
实例2 “情定终身”点播业务
3.7 短信业务与3G
课后习题
第4章 典型移动应用开发技术——彩信篇
4.1 多媒体信息业务概述
4.2 多媒体信息业务系统结构
4.3 多媒体信息业务的消息流程
4.4 多媒体信息制作
4.5 基于彩信平台的开发实例
4.6 多媒体信息业务与3G
课后习题
第5章 典型移动应用开发技术——WAP篇
5.1 WAP概述
5.2 无线应用协议体系结构
5.3 无线应用协议的通信协议栈
5.4 基于无线应用协议的业务开发分析
5.5 基于无线应用协议的开发实例
5.6 WAP与3G
课后习题
第6章 典型移动应用开发技术——移动定位篇
6.1 移动定位服务概述
6.2 移动定位的主要技术
6.3 手机移动定位实例
6.4 移动定位的市场前景
6.5 移动定位与3G
课后习题
第7章 典型移动应用开发技术——手机游戏篇
7.1 手机游戏概述
7.2 手机游戏的分类
……
第8章 其他典型移动应用开发技术
第9章 常用运营商协议分析与程序实现
0章 移动增值应用的策划、开发与营销
1章 移动通信的展望
参考文献
常用中英文缩写表
这本所谓的“技术导论”读起来更像是一份过时的市场调研报告,而非深入的技术手册。我原本满怀期待,希望能了解当前移动应用开发领域的核心技术栈、最佳实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然而,书中充斥着大量对几年前流行框架的冗长描述,对于诸如Kotlin Compose、SwiftUI这类现代UI构建范式的介绍则轻描淡写,甚至完全缺失。章节结构混乱,理论讲解缺乏深度,很多关键概念仅仅是一笔带过,没有提供哪怕是简单的代码示例来辅助理解。比如,在谈到网络通信优化时,书中依然停留在HTTP/1.1时代,对HTTP/2和HTTP/3的性能优势及其在移动端的具体应用场景几乎没有涉及。更令人沮丧的是,作者似乎对安全性和性能调优缺乏敏感度,对于数据加密、内存管理优化等移动开发中的关键议题,只是给出了教科书式的、缺乏实践指导的陈述。对于一个希望快速跟上行业步伐的初学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知识很容易在投入实践时就遭遇“版本错误”。它更像是一份历史文献,而非指导未来开发的指南针。
评分我花了好大力气才把这本书读完,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的叙述逻辑似乎是在堆砌知识点,而非构建一个连贯的学习路径。全书的重点仿佛被分散在了无数个相互关联性不强的模块中,导致读者很难形成一个整体的技术视图。例如,在讲解跨平台技术时,书中对不同框架的原理、各自的优缺点进行了罗列,但却没有提供一个清晰的决策模型,告诉开发者在什么业务场景下应该选择哪种方案。这种“面面俱到但无一精深”的写法,对于需要系统性知识体系的读者来说是极其不友好的。此外,书中引用的第三方库和工具链的更新速度远远落后于实际的开发生态。很多代码片段在当前的IDE环境中编译时会遇到大量的兼容性错误,调试这些错误本身就占用了我大量的时间,这无疑大大削弱了学习的效率和乐趣。真正的技术导论应当是站在前沿,指导读者如何避开已知的“坑”,而不是让读者在旧有的框架碎片中迷失方向。
评分从排版和行文风格来看,这本书的受众定位似乎存在偏差。它的语言风格过于学术化,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定义,但其内容深度却远未达到专业学术著作的水平。这使得它既不适合希望快速入门的动手型开发者,也不适合寻求深入理论研究的研究人员。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用户体验(UX)设计部分的描述感到不满。作者将其简化为几个孤立的界面元素设计原则,完全忽视了现代移动应用开发中至关重要的用户生命周期管理、推送通知的策略优化,以及如何利用平台原生能力(如传感器、生物识别技术)来丰富交互体验。这种脱离实际应用场景的理论堆砌,使得书本中的“应用开发”概念显得空洞而抽象。它像是一本关于“如何造轮子”的古老手册,却对现代汽车的设计理念和工程实践一无所知,缺乏与真实用户需求的紧密结合。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对“移动”二字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它似乎主要关注的是应用程序的编写过程,而对移动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即设备异构性、网络不稳定性和资源受限性——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探讨。例如,在涉及到后台任务处理时,书中对Android的Doze模式或iOS的后台刷新机制的描述过于简化,未能揭示出这些系统级限制对应用续航和性能带来的实际挑战,以及开发者应当如何进行资源友好的编程实践。我希望看到的是如何优雅地处理网络断线重连、如何设计低功耗的定位服务,以及如何针对不同屏幕尺寸和分辨率进行有效的布局适配。这些是移动开发区别于传统桌面或Web开发的核心壁垒。然而,这本书更多地是在讲解通用的编程范式,而没有提供针对移动环境特有的、富有洞察力的解决方案或案例分析,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于编写“健壮的移动应用”依旧感到迷茫。
评分我对内容中所体现的对新技术的接纳度感到十分担忧。在提到最新的操作系统特性或API升级时,作者往往采用一种“提及即完成”的态度,没有投入足够的篇幅去分析这些新特性背后的设计哲学以及它们为开发者带来的实际便利或挑战。例如,关于声明式UI范式的讨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这恰恰是当前移动开发领域最具颠覆性的变革之一。全书的视角似乎被锁定在一个比较固定的时间点上,错失了对未来发展方向的预判和引导。技术迭代的步伐是如此之快,一本导论如果不能帮助读者建立起批判性思维和快速学习新事物的能力,那么它的价值就会迅速贬值。这本书更像是一份“截止日期”明确的历史记录,而不是一本能陪伴开发者长期成长的参考资料。它缺少那种能够激发读者探索欲、引导其面向未来思考的“火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