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新中国往事 科教实录
定价:32.00元
售价:22.4元,便宜9.6元,折扣70
作者: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503425110
字数:174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00kg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研和教育领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大事。现在,《科教实录》一书的诸多作者将以亲历者的身份,为我们讲述他们亲身经历的科教事件: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创建纪实;西夏王陵初始调查发掘记;合肥包公墓发掘纪实;佛子岭水库修建纪事;三下太平洋纪实;塔里木油田发现记……
为了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长征三号火箭撞开世界大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创建纪实;震惊世界的马王堆汉墓发掘纪实;陈省身的几何人生;塔里木油田发现记;修筑青藏公路纪实;合肥包公墓发掘纪实……《科教实录》一书将以亲历者的视角,为我们讲述21件发生在科教领域的重大事件。
《科教实录》由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编。
这是一本厚重的历史画卷,装帧典雅,初见便觉其分量非凡。我是在一家老旧书店的角落里发现它的,当时的目光立刻就被封面上那朴素却有力的字体所吸引。迫不及待地翻开扉页,映入眼帘的不是华丽的辞藻,而是扎实的年代记录,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岁月的尘埃。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妙,从宏大的时代背景切入,逐渐聚焦到那些鲜活的个体命运上,使得冰冷的历史数据瞬间变得有血有肉起来。它不像某些严肃的历史著作那样令人望而生畏,反而有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像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坐在壁炉边,向你讲述那些刻骨铭心的往昔。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或复杂事件时的克制与审慎,既不回避矛盾,也不肆意渲染情绪,而是用详实的文献和对比性的史料,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认知框架。读完第一部分,我仿佛完成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对那个特定时期的社会结构、民众心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种基于事实的还原,远比那些戏剧化的文学作品更能触动人心,因为它根植于真实的生活土壤。
评分拿起这本书,我首先被它那种近乎于田野调查般的细致所震撼。作者似乎将自己化身为历史的“考古学家”,对那些被时间掩埋的细节进行了地毯式的搜寻和整理。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特定技术发展脉络的梳理,那种将科学发现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紧密结合的分析角度,极具洞察力。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谁在什么时候发明了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技术进步是如何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中生根、发芽,又是如何反过来影响了社会形态的演变。书中的图表和数据分析部分处理得非常成熟,逻辑清晰,即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从中领略到历史规律的严谨性。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关于早期工业化进程中工人生活状态的描述,那种在艰苦中寻求突破的集体意志力,让人由衷地敬佩。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叙事与微观的个体经验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强烈的现场感,让你感觉自己就身处于那个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呼吸着同样的空气,感受着同样的激情与挣扎。
评分坦白说,我对这类偏重“记录”而非“评论”的著作通常持保留态度,总担心会流于平铺直叙,缺乏必要的思想张力。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实录”是建立在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之上的,作者的笔触虽然客观,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对历史进程的深切关怀和反思,却极富感染力。我惊喜地发现,许多我原以为已经定论的事件,在作者的梳理下,呈现出了全新的复杂性和多重解读的可能性。它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整套严谨的工具和视野,引导读者自己去建构对那段历史的理解。书中对一些关键人物的侧写尤其精彩,不是简单地进行英雄化或脸谱化处理,而是展现了他们在特定历史约束下的选择与局限,使得人物形象饱满而真实。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历史不仅仅是过去发生的事,更成为了一面映照我们当下选择的镜子。
评分这本书的体量令人望而生畏,但阅读过程却出奇地顺畅。这要归功于作者高超的章节划分和过渡技巧。它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部长篇电影的剪辑,场景切换自然流畅,信息密度极高却不至于让人感到窒息。我最欣赏的是它在处理不同领域间的交叉影响时的那种平衡感。比如,当谈及教育体系的改革时,作者会立刻关联到科研资源的重新分配,并自然而然地引申到文化思想领域的解放,这种系统性的思考避免了单一视角的局限性。在阅读关于社会变迁的那几个章节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种隐秘的张力,那是旧有秩序崩塌与新生力量崛起的碰撞。作者没有用煽情的语言去描述这种张力,而是通过精确的数据对比、政策文件的引用,让历史的“噪音”自行显影。对于想要系统性了解特定历史阶段社会肌理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其扎实且耐人寻味的参照系。
评分我是一个对细节有近乎偏执追求的读者,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种近乎苛刻的需求。它所引用的原始材料之丰富,令人叹服。在许多关键转折点,作者直接嵌入了当时的内部报告或私人信件片段,这种“去滤镜”的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部分,那些关于早期工程教育模式的讨论,即使放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通过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明白了“为什么会以那样的方式发生”。作者的叙事结构是螺旋上升的,主题不断回归与深化,每一次重提旧的事件,都会因为积累了更多的背景信息而展现出新的侧面。这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著作,急于求成只会错过它隐藏在朴素文字下的深刻洞见。合上书卷时,留下的不是短暂的震撼,而是一种持久的、关于如何看待历史的思考惯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