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
定价:45.20元
售价:30.7元,便宜14.5元,折扣67
作者:陈贵灿,张瑞智,程军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7-01
ISBN:978704016602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根据SOC设计的基础知识和电路技术的新发展,系统地介绍模拟集成电路与数字集成电路中各种功能模块的原理、分析与设计。内容包括:MOS晶体管模型;CMOS工艺与版图;各种模拟功能块和运算放大器;开关电容电路与开关电容滤波器;模/数与数/模转换器;集成锁相环;静态与动态CMOS数字电路的基本单元;加法器、乘法器和存储器等数字电路;可编程器件FPGA/CPLD与SOPC。
本书取材新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侧重原理分析工程设计,是现代模拟与数字集成电路设计的教材或参考书。可供与集成电路领域有关的各电类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也可供从事这一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自学和参考。
章 集成电路设计概论
1.1 集成电路的发展
1.2 IC的分类
1.3 IC设计的要求
1.4 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1.5 IC的设计方法学
1.6 深亚微米和纳米工艺对EDA技术的挑战
1.7 SOC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第2章 CMOS工艺及版图
2.1 基本工艺
2.2 CMOS工艺流程
2.3 互连
2.4 工艺改进
2.5 无源器件
2.6 版图设计规则
2.7 闩锁效应
参考文献
习题
第3章 MOS晶体管模型与CMOS模拟电路基础
3.1 MOS晶体管模型
3.2 S模拟电路的基本模块
3.3 单级CMOS放大器
3.4 运算放大器
3.5 比较器
参考文献
习题
第4章 CMOS数字电路基础
4.1 互补静态CMOS反相器
4.2 CMOS传输门
4.3 静态CMOS逻辑结构
4.4 钟控CMOS
4.5 动态CMOS逻辑结构
4.6 如何选择逻辑类型
4.7 CMOS寄存器
参考文献
习题
第5章 模拟电路设计
5.1 数/模(D/A)转换器
5.2 模/数(A/D)转换器
5.3 开关电容电路
5.4 锁相环
参考文献
习题
第6章 数字子系统设计
6.1 加法器
6.2 移位寄存器
6.3 计数器
6.4 乘法器
6.5 MOS存储器
6.6 I/O电路
参考文献
习题
附录
第7章 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与CPLD)
7.1 概述
7.2 可编程器件的编程技术
7.3 可编程器件分类
7.4 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
7.5 基于SRAM编程的FPGA
7.6 基于反熔丝技术的FPGA
7.7 用于SOPC的可编程逻辑器件
参考文献
习题
我得说,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表达。打开书本,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油然而生一种尊重感。内页的排版,采用了大量的留白处理,有效地减轻了阅读时的压迫感,使得长篇的技术论述也变得可以从容应对。但最让我称道的是,它对图表的处理简直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所有涉及到性能对比和结构分解的示意图,都采用了高精度的矢量图形,线条锐利,标识清晰,即便是最微小的电阻电容参数,也能一目了然。这种对视觉清晰度的极致追求,在技术文档中是极其罕见的。很多时候,一张图胜过千言万语,这本书深谙此道。它不是简单地把资料堆砌起来,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版式布局,让知识的流动性大大增强,让人有一种在阅读一本精装艺术画册的错觉,却又实实在在地传递了硬核的技术知识。
评分这本书的开篇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色彩的运用大胆而富有层次感,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一个充满未来感的数字世界。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图形化描述的精妙把握,那些复杂的电路图被拆解得无比清晰,即便是像我这样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小白”,也能大致领会其脉络。书中对基础概念的引入也颇为巧妙,不是那种枯燥的公式堆砌,而是融入了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和历史背景,让人在了解技术原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半导体技术发展的波澜壮阔。比如,它对晶体管工作原理的阐述,就用了类比的方式,让我立刻明白了“开关”和“放大”的本质区别。而且,作者似乎非常注重读者的学习体验,章节的编排逻辑性极强,每走一步都有前文的铺垫,就像是精心设计的一条登山路线,每到一个观景点,都有详细的解说,让人心悦诚服地继续向上攀登。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穿插了许多业界大牛的访谈片段,那些真知灼见,为原本冰冷的技术书籍增添了人文的光辉。我敢说,如果不是作者的用心良苦,我可能早就被那些复杂的术语劝退了。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着实让我这个老读者都感到震撼。我原以为市面上关于这个主题的书籍已经够多了,但这本书展现出的那种对细节的偏执,是很多同类著作望尘莫及的。它不满足于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深入到工艺流程的每一个关键节点进行剖析,那种对物理极限的不断挑战和对设计哲学的不懈追求,让人读起来热血沸腾。特别是它对功耗优化和时序收敛的讨论部分,简直就是一本实战手册,里面那些经过无数次验证的经验之谈,比我过去几年自己摸索出来的东西还要精炼和实用。作者在阐述高阶设计方法论时,采用了非常严谨的数学推导,但令人称奇的是,即便是复杂的傅里叶分析和随机过程模型,也被作者用非常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没有丝毫的晦涩感。这需要极高的学术功底和非凡的表达能力才能做到,读完这部分,感觉自己的思维都被重新梳理和升级了一遍,看待设计问题的方式也变得更加立体和全面了。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这一点非常有趣,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介绍基础理论时,它用词精准,逻辑链条严密得像是一篇严谨的学术论文,不容许丝毫的歧义。然而,当它开始讨论设计中的“陷阱”和“捷径”时,笔锋一转,变得幽默风趣起来,时不时冒出几句带着行业“黑话”的自嘲,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正在与你围坐在咖啡桌旁,分享他踩过的坑。这种亦庄亦谐的叙事节奏,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趣味性,也避免了技术书籍常见的沉闷。我特别喜欢其中几处对特定设计错误的“案例分析”,作者描述那些失误场景时,语气中带着一丝惋惜和一丝洞察,让人在笑声中反思自己的潜在错误。这种能够瞬间拉近作者与读者距离的叙事技巧,是很多理工科作者难以企及的高度。
评分这本书的配套资源和扩展性也是我强烈推荐它的关键因素。虽然单论书本内容已经足够厚重,但作者并未止步于此。随书附赠的在线代码库,维护得极其勤奋,里面的仿真模型和验证脚本都使用了最新的工具链,并且保持了极高的可移植性。我尝试着跑了几个核心的验证流程,发现搭建环境比我想象的要顺畅得多,这极大地缩短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时间。此外,作者在书的末尾还提供了一份非常详尽的延伸阅读清单,这份清单不仅包括了经典的标准文献,还收录了近几年顶会中与书本内容相关的最新突破性论文摘要。这表明作者的视野极度开阔,他不仅在教授“已知”的知识,更是在引导读者去探索“未知”的前沿领域。对于那些渴望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个活的知识平台,而不是一个静态的知识终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