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技术与实现
定价:29.00元
售价:19.7元,便宜9.3元,折扣67
作者:谢显中
出版社:水利电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6-01
ISBN:978712000008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本书共分11章,章主要包括第三代移动通信概述、TD-SCDMA的发展历程、TD-SCDMA系统的基本参数和技术特点等。第2章为TD-SCDMA系统的网络结构、接口与TD-SCDMA系统的演进。第3章讨论TD-SCDMA系统信道,主要集中在物理信道、传输信道、HSDPA信道及其映射等方面。第4章是关于TD-SCDMA系统的信道编码、交织方案、复用技术和速率匹配方法等。第5章讨论TD-SCDMA系统的扩频、加扰、脉冲成型和调制技术,包括所用的各种码的生成。第6章探讨TD-SCDMA系统智能天线技术,主要包括智能天线的基本原理、智能天线自适应波束成型算法、智能天线来波方向估计、智能天线的校准、TD-SCDMA系统的智能天线实现和智能天线对移动通信系统的影响等。第7章研究TD-SCDMA系统的多用户检测技术,重点放在TD-SCDMA系统传播模型和信道估计、线性联合检测算法、TD-SCDMA系统联合检测与智能天线的结合,以及多用户检测对TD-SCDMA系统性能的改进方面。第8章讨论TD-SCDMA系统动态信道分配(DCA)问题,涉及小区信道指派的慢速DCA、呼叫接入阶段的接纳控制(CAC)DCA、进行信道调整的快速DCA等。第9章针对TD-SCDMA系统的关键过程和测量参数,特别是TD-SCDMA系统的一些独特过程,如:小区选择、上行同步、*接入、功率控制、接力切换、基站之间的同步和发射分集等。0章研究TD-SCDMA系统增强技术,包括以自适应调制编码(AMC)技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技术和快速小区选择(FCS)为主的高速下行分组接入(HSDPA)技术,以Bell实验室提出的分层空时编码(BLAST)技术为核心的MIMO技术。在1章,探讨了TD-SCDMA系统实现的关键问题和测试技术,涉及移动终端的实现、基站的实现和网络测试等。
TD-SCDMA是国际第三代移动通信三大主流标准之一,由于它所需频带窄,频谱效率高,频率利用灵活,将在全世界的TDD频段广泛应用。 本书首先介绍了TD-SCDMA的技术特点、基本参数、网络结构、物理信道等基础,然后系统讨论了TD-SCDMA的信道编码技术、速率匹配方案、扩频调制技术、智能天线技术、多用户检测技术、动态信道分配问题、物理层处理过程等关键技术,后对TD-SCDMA系统的增强技术、TD-SCDMA设备实现的关键问题等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本书可供从事移动通信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网络设计和维护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的通信与信号处理、电子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和教学参考。
章 TD-SCDMA系统的基本参数和技术特点
1.1 第三代移动通信概述
1.2 TD-SCDMA发展历程
1.3 TD-SCDMA系统帧结构和基本参数
1.4 TD-SCDMA系统的主要特点
1.5 TD-SCDMA是3G频率问题的佳解决方案
第2章 TD-SCDMA系统的网络结构与接口
2.1 概述
2.2 TD-SCDMA系统的网络结构
2.3 TD-SCDMA系统的网络接口
2.4 TD-SCDMA系统的网络演进
第3章 TD-SCDMA空中接口信道
3.1 概述
3.2 传输信道
3.3 物理信道
3.4 传输信道到物理信道的映射关系
3.5 公共控制物理信道到物理层的映射
第4章 TD-SCDMA系统编码与复用
4.1 概述
4.2 差错检测
4.3 传送块的级联和码块分割
4.4 信道编码
4.5 无线帧尺寸均衡
4.6 次交织
4.7 无线帧分段
4.8 速率匹配
4.9 TrCH复用
4.10 物理信道的分段
4.11 第二次交织
4.12 子帧分割
4.13 物理信道映射
4.14 传送格式检测
4.15 一层控制信息的编码
4.16 寻呼指示信道(PICH)的编码
4.17 前向物理接入信道(FPACH)的编码
第5章 TD-SCDMA系统扩频与调制
5.1 概述
5.2 数据调制
5.3 脉冲成型滤波器
5.4 扩频调制
5.5 同步码的产生
5.6 训练序列
5.7 码分配
第6章 TD-SCDMA系统智能天线技术
6.1 智能天线概述
6.2 智能天线的基本原理
6.3 智能天线自适应波束成型算法
6.4 智能天线来波方向估计
6.5 智能天线的校准
6.6 TD-SCDMA系统的智能天线实现
6.7 智能天线对移动通信系统的影响
第7章 TD-SCDMA系统多用户检测
7.1 多用户检测概述
7.2 TD-SCDMA系统传播模型和信道估计
7.3 线性联合检测算法
7.4 TD-SCDMA系统联合检测与智能天线的结合
7.5 多用户检测对TD-SCDMA系统性能的改进
第8章 TD-SCDMA系统动态信道分配
8.1 动态信道分配概述
8.2 慢速动态信道分配
8.3 接纳控制DCA
8.4 快速动态信道分配
8.5 TD-SCDMA系统的动态信道分配
第9章 TD-SCDMA系统关键过程和测量参数
9.1 小区选择过程
9.2 上行同步
9.3 随机接入过程
9.4 发射机功率控制
9.5 Node B之间的同步
9.6 接力切换过程
9.7 发射分集
9.8 TD-SCDMA需要测量的一些重要参数
9.9 空闲模式下的测量
9.10 连接模式下的测量
9.11 定位业务(LCS)测量
0章 TD-SCDMA系统增强技术
10.1 概述
10.2 高速下行分组接入(HSDPA)技术
10.3 MIMO技术
1章 TD-SCDMA系统实现与测试
11.1 TSM与LCR的差异
11.2 移动终端的实现
11.3 基站的实现
11.4 测试技术
附录A 缩略语
附录B 扰码
附录C 64位SYNC-DL码
附录D 128位SYNC-UL码
附录E 基本midamble码
参考文献
谢显中,男,1966年出生,博士,现为重庆邮电学院教授、移动通信学术带头人,信息产业/重庆市移动通信重点实验室主任,目前主要从事移动通信技术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近5年负责或作为主研人员参加TD-SCDMA方面的863项目、教育部/信产部项目,重庆市攻关项目等10余项。1999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引人注目了,那种沉稳的深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一下子就散发着一种专业、权威的气息。我把它放在书架上,感觉整个书房的“技术含量”都瞬间提升了一个档次。不过,初次翻阅时,我还是被它厚重的篇幅给镇住了。我本来期望能快速找到一些关于具体设备接口调试的速查手册类的干货,毕竟我手头的工作进度有点赶。然而,这本书的开篇似乎更侧重于宏观的理论基础和标准演进的脉络梳理,对于像我这种更偏向于工程实践,追求“即插即用”解决方案的人来说,可能需要更多的耐心去消化那些复杂的协议栈图和基带信号处理的数学模型。它的深度无疑是毋庸置疑的,但对于那些希望迅速上手解决某个特定网络优化问题的工程师,可能会觉得前期的铺垫稍显冗长。我猜测,作者是想为读者打下一个极其坚实的地基,确保我们理解每一个技术决策背后的逻辑,而不是简单地记住一堆参数配置。这也许是“技术与实现”这个标题下更深层次的追求吧,它要求我们从“怎么做”上升到“为什么这么做”的哲学层面。
评分我是在一个技术交流论坛上被推荐这本书的,当时大家都在讨论如何在高密度城区环境下优化我们的TD-SCDMA网络负载均衡策略。说实话,我抱持着极大的热情翻开了它,希望里面能有一章专门剖析复杂的载荷迁移算法在高负载时的实际表现,最好能提供一些不同厂商设备间的兼容性陷阱和规避措施。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更像是一部严谨的学术专著,它将TD-SCDMA的诞生置于全球3G标准竞争的大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对于系统架构的介绍详尽到令人发指的程度,每一个功能模块(如RNC、NodeB)的内部结构划分都如同绘制精密的蓝图。这对于想了解整个体系如何协同工作的读者是极好的,但对于我这种急需解决当前实际运维难题的现场人员来说,很多章节读起来就像是在阅读一份极其详尽的规范文档,趣味性略有欠缺。我需要的是那种充满“血与火的考验”的案例分析,而不是理论上的完美模型推演。
评分这本书的印刷质量和纸张选择绝对是业界良心。那种略带哑光的纸张,即使在长时间阅读后,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这对于一个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屏幕和纸质材料之间切换的读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福音。但从内容组织来看,我发现它的章节衔接似乎更侧重于技术的逻辑递进,而非读者使用场景的自然流动。举个例子,当你读到关于节能模式(Power Saving Mode)的详细阐述时,你会发现它已经深入到了物理层对空闲周期帧的调度细节,而关于用户体验如何受此影响的描述则被分散到了后面关于QoS管理的章节中。这使得初次接触该技术的读者可能会在不同概念之间来回跳转,寻找完整的用户视角下的故事线。如果能将一个具体应用场景(比如视频通话或数据下载)贯穿始终,将理论点缀其中,可能会让阅读体验更加丝滑流畅,也更容易让人记住那些复杂的参数组合。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主要动机是想深入理解TD-SCDMA特有的关键技术——例如其独有的快速切换机制和对脉冲式功率控制的精妙设计——这些是区别于WCDMA和CDMA2000的核心壁垒。我期待能看到作者对这些“独门秘籍”的深入剖析,特别是关于如何在高动态环境下保持业务不中断的底层实现细节。令人欣慰的是,关于这些特有机制的理论阐述确实非常到位,公式推导清晰无误,每一个步骤都有理有据。但是,在“实现”这一块,我感觉篇幅略显不足。我更希望看到真实的芯片级实现逻辑,或者至少是软件定义网络(SDN)视角下对这些控制平面的重新抽象和编排。目前的描述更多停留在标准的规范层面,缺乏将这些规范转化为可运行代码或可配置模板的桥梁。它给了你一张前往宝藏的藏宝图,但却没有告诉你如何解读藏宝图上的某些晦涩符号。
评分这本书的编辑排版风格非常古典和严谨,大量的数学公式和流程图占据了版面,这无疑保证了内容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对于科研人员或标准制定者来说,这简直是如获至宝。然而,对于我们这些日常工作围绕移动互联网应用层开发的技术人员来说,阅读门槛确实偏高。我花了很大力气才理解了某些关于信道编码和调制解调的具体配置,因为书中没有太多“类比”或“生活实例”来帮助建立直观认知。比如,当我们讨论到某个性能瓶颈时,我更习惯于看到一个软件性能分析工具导出的火焰图,或者一个实际抓包分析的截屏,而不是一个抽象的吞吐量与信噪比的函数曲线。这本书似乎默认读者已经完全熟悉了所有通信工程的基础术语和数学工具箱,它没有为“跨界”的读者准备太多的缓冲地带,这使得学习曲线显得异常陡峭,需要反复查阅其他辅助资料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