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英汉双语国学经典(理雅各英译本) [春秋] 孔子,[英] James Legge,王

论语:英汉双语国学经典(理雅各英译本) [春秋] 孔子,[英] James Legge,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春秋] 孔子,[英] James Legge,王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经典
  • 论语
  • 英汉对照
  • 双语
  • 孔子
  • 理雅各译本
  • James Legge
  • 文化
  • 历史
  • 哲学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品读天下出版物专营店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64209
商品编码:29725394338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6-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论语:英汉双语国学经典(理雅各英译本)

定价:49.00元

售价:33.3元,便宜15.7元,折扣67

作者: 孔子, James Legge,王凤丽 注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34864209

字数:240000

页码:281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极大影响。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深受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四书》 《五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历代*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国学走入世界已属必然,“沟通中西文化*人”利玛窦之后,研究中国国学的汉学家越来越多。

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英国汉学家,伦敦布道会传教士,1842年担任香港英华书院校长,是*个系统研究并翻译中国古代典籍的人。从1861年到1886年的25年间,在友人王韬、助译黄胜的协助下翻译了《四书》《五经》《诗经》《道德经》《庄子》等中国主要典籍28卷。晚年在牛津大学执教,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中国古代典籍的英译上,虽久病缠身,仍日日连续工作十几小时,笔耕不辍。欧美人士由此获得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文本凭借,理雅各也因在翻译上的成就与汉学研究方面的贡献,于1876年获法兰西学院儒莲汉籍国际翻译奖。

理雅各译本至今虽逾百年,但仍被认为是中国经典的标准译本,是英美大学汉语教学的重要参考,是欧美文化界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文本和凭借。

理雅各译本的英汉双语国学经典系列目前共出版8本,本套丛书将中文古文、中文白话文、英语译文,逐段对应编排,读者可以同时看到三种版本。双页排汉语、单页排英语,便于读者通畅无碍地对照阅读。

内容提要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目录


作者介绍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本书的英文版的翻译者是英国近代的汉学家James Legge,他是个系统的研究和翻译中国古代经典文学的学者,他的英译本也被欧美人士认同是了解东方文明和中国文化的标准译本。

文摘


序言



《论语》:东西方智慧交汇的永恒经典 引言 在浩瀚的中华文化星河中,《论语》无疑是最耀眼的一颗星辰。这部记录了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自问世以来,便深刻影响了东亚乃至全世界的政治、文化、哲学和道德观念。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世界文明史上一部不可磨灭的经典。《论语》以其精炼的语言、深刻的洞察和不朽的智慧,穿越时空,至今仍为人们提供着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宝贵启示。 《论语》的价值与意义 《论语》的核心思想围绕着“仁”展开,这是一种包含了爱人、忠恕、孝悌、礼义等一系列道德规范的崇高境界。“仁”是孔子哲学体系的基石,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君子”是《论语》中反复强调的理想人格,他们追求道德的完善,注重个人修养,以身作则,对社会负有责任感。孔子所倡导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学习方法,至今仍是学习者们奉为圭臬的至理名言。 《论语》的另一重要价值在于其对政治伦理的深刻探讨。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等思想,强调了统治者以德服人、以身作则的重要性,为古代政治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这些思想超越了时代局限,对于现代社会的国家治理、领导力建设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教育领域,《论语》更是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革命性的教育理念。孔子主张教育面向所有人,不分贵贱,并强调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这些理念在当时是极为超前的,也为后世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论语》的文本特点与魅力 《论语》的语言风格简洁、明快、富有哲理。它不像系统的哲学著作那样长篇大论、逻辑严谨,而是以语录体的形式,通过孔子与弟子之间、弟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以及孔子本人的陈述,生动地展现了其思想精髓。这种形式使得《论语》易于理解和传播,同时也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论语》的魅力还在于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孔子通过对各种情境下人物言行的记录,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他既肯定了人的向善之心,也看到了人性的弱点,并提出了克己复礼、改过自新等方法,引导人们不断追求道德的提升。 《论语》的传播与影响 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论语》便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必读经典,其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无论是官方的治国理念,还是民间的道德教诲,都能看到《论语》的影子。 到了近代,《论语》的传播更是跨越了国界。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论语》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英国传教士、汉学家理雅各(James Legge)的英译本,在西方世界打开了《论语》的传播之门,让西方读者得以一窥中国古代的智慧。理雅各的翻译工作,虽然因时代所限存在一些局限,但其功绩在于让《论语》的精华得以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为东西方思想的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论语》在现代的意义 在当今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论语》的智慧依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个人修养方面: 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巨大的生活压力,《论语》提倡的“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原则,为我们提供了处理人际关系、保持内心平和的指南。它鼓励我们反思自身,提升道德修养,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君子。 教育理念方面: 《论语》中的“因材施教”理念,在现代教育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何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是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社会治理方面: 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强调领导者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垂范。在追求高效治理的同时,如何构建一个以人为本、崇尚德行的社会,依然是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 文化传承方面: 《论语》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其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是每个中国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结语 《论语》并非古籍中蒙尘的文字,而是活在当下、启迪未来的智慧之光。它以其穿越时空的普适性,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人性、认识世界、安顿心灵的深刻洞见。无论是身处何种时代,面对何种挑战,细读《论语》,从中汲取智慧,必将使我们受益匪浅。这部东方智慧的瑰宝,在与西方文明的对话中,展现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更美好的品德,创造更和谐的社会,探索更深邃的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带着一种“打卡式”的学习心态,认为这不过是又一套经典的普及读物。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意识到这套书的价值远超我的初始预期。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跨越时空的对话场域。理雅各的翻译版本虽然带有维多利亚时代的印记,但其严谨和尊重原意的态度,让我们可以从一个外部的、审视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孔子的教诲。这种“他者视角”的引入,反而帮助我剥离了长期以来被灌输的、过于刻板的解读,使得《论语》中的许多看似陈旧的观念重新焕发了生命力。我甚至会暂停下来,思考一下,如果把某一句放在今天的商业谈判中,或者家庭教育中,应该如何去重新诠释它背后的伦理支撑。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和反思性,是很多纯粹的中文解读本所无法提供的深度体验。

评分

我对这套书的实用性非常看重,而它在这方面给我的惊喜是巨大的。我之前尝试过很多中英对照的经典读物,很多时候翻译过来就失去了原有的韵味,或者注释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然而,这本《论语》的译本,尤其是理雅各的演绎,在保持原文精确性的同时,似乎成功地捕捉到了孔子话语中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诲力量。我发现自己可以很自然地在两种语言间切换阅读,中文的凝练与英文的阐释形成了一种绝妙的互补。这对于我这种想要深入理解儒家思想精髓,但又需要借助现代语言工具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量身定做。更棒的是,它没有将自己定位成“学术工具书”,而是像一位温和的向导,引导着我一步步去领悟“仁”、“义”、“礼”、“智”、“信”这些核心概念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微妙差异和共通之处。

评分

让我着迷的是它在细节上展现出的那种匠人精神。从目录的编排到索引的详尽程度,都能看出编者在整理这套经典时所倾注的心血。我注意到,在一些关键的章节后面,如果译者(或编者)认为有必要进行跨文化背景的解释时,他们会非常克制而精准地给出补充说明,绝不含糊其辞。这种恰到好处的留白和适度的引导,让读者保持了独立思考的空间,避免了被过度“喂养”信息。对于我这种需要将国学知识应用到日常沟通和写作中的人来说,这种平衡性至关重要。它不是那种灌输你“应该怎么想”的书,而是提供了一套强大的工具,让你自己去构建理解的框架。每次翻到某一页,都能发现一些之前未曾留意到的细微之处,像是发现了一颗隐藏在沙砾中的微小宝石,成就感十足。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深沉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隶书字体,一下子就营造出一种古朴而庄重的氛围。初拿到手里,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非常扎实,不是那种廉价的轻飘感,翻页时有一种细微的沙沙声,让人心头一静,仿佛真的触摸到了历史的纹理。内页的排版也下足了功夫,孔子的原文与理雅各的英译版采用左右对开的形式,布局清晰,主次分明。尤其值得称赞的是,注释部分的处理得非常巧妙,既没有过多地打断阅读的流畅性,又保证了学者在需要时能方便地查阅和比对。对于一个注重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光是这种对细节的打磨,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长期珍藏的文化工艺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文化宣言。我甚至会花时间去感受一下它书脊的韧度,每次拿起它,都带着一种仪式感,准备好进入那个遥远而深邃的古代智慧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传统经典在当代传播方式的一次有力探索。它跳脱了那种严肃得让人望而却步的学术高冷感,也没有过度地迎合市场而变得轻浮肤浅。它找到了一种非常优雅的平衡点,使得那些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但可能因为语言或文化壁垒而感到难以入门的全球读者,有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我甚至想象,如果一个对西方哲学有深入了解的朋友拿到这本书,他会如何通过理雅各的译本去对比研究中西方的道德构建体系。对我个人而言,这种双语对照不仅仅是词汇的对应,更是两种思维模式在同一文本上的激烈碰撞和温柔交融。它让我重新认识到,真正的经典,无论用何种语言来承载,其关于人性、社会和治理的洞察,都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适性,这本书就是最好的证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