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曾子 子思子 译注
定价:42.00元
作者:(春秋)曾子,(战国)孔伋,杨秀礼注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5023915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曾子》为曾子及其弟子所作,《曾子子思子译注》自秦代以来已亡佚,但《曾子》中的著作言论散见于《说苑》《列子传》等书中,后人对它们加以整理、校刊;我们今天读到的《曾子》虽然不是《曾子》的本来面目,但它的体制完备,形式和内容上都是成系统的,我们至少可以窥见原《曾子》的精华部分。《曾子》抓住了儒学的中心内容,对早期儒家中关于政治伦理的内容加以深化,适应了封建宗法社会的需要,作了系统论证。《子思子》为子思及其门徒所作。其书自秦代以来已亡佚了,但相关篇章散见于《阙里志》《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典籍中。现今流传的《子思子》有南宋汪和清代黄以周的两种重辑本,汪重辑本因入选四库全书而影响较大。由春秋时期曾子和战国时期孔伋合著、杨秀礼译注的《曾子子思子译注》为儒家学派承上启下的经典之作,继承并发扬孔子之思想精髓及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读本。
目录
前言
曾子
内篇
仲尼闲居
明明德第二
外篇
养老第三
周礼第四
有子问第五
丧服第六
晋楚第九
守业第十
三省第十一
忠恕第十二
子思子
内篇
天命
鸢鱼第二
诚明第三
外篇
无忧第四
胡母豹第五
丧服第六
鲁缪公第七
任贤第八
过齐第九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关于曾子和子思子的书,实在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尤其是对于初涉儒学经典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场智力上的攀登。我原以为能从中找到一些清晰的脉络,了解这两位先贤思想的交织与碰撞,但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迷宫里转了一圈,虽然看到了不少精美的壁画(也就是那些注释),但整体的结构和走向依然有些模糊。首先,译注的形式本身就带来了一种疏离感,原文的古朴和注释的现代语言之间存在着一道无形的鸿沟,有时候注释过于详尽,反而遮蔽了原文的意境,让人很难体会到孔孟之间思想传承的微妙之处。比如对某些特定历史背景下用词的考据,虽然严谨,但对于理解核心伦理观的构建似乎帮助不大。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种更具对话性的解读,而不是简单的“是这样,就是那样”的陈述。这本书更像是一份极其详尽的学术参考资料,而非一本能引导人入心的入门读物,读完后感觉像是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而不是获得了一次精神上的滋养。
评分我是在寻找一种能够将曾子“慎独”的内省精神与子思子“中庸之道”的实践智慧融会贯通的读物时,偶然接触到这本译注本的。然而,阅读体验远非我所期待的那样流畅和启发性。它更像是一份分成了两部分的“档案”,曾子的部分和子思子的部分被生硬地并置在一起,中间缺乏一种有机的联系或阐释者精心设计的过渡,使得读者很难自行构建起一条完整的思想演变路径。这种编排方式,让我想起过去在图书馆翻阅的那些古籍影印本,虽然内容珍贵,但缺乏现代编辑对读者的关怀。注释的风格也显得有些保守,很多地方似乎只是对字面意思的解释,对于如何将这些两千多年前的教诲应用到现代社会的高度复杂的人际关系和道德困境中,几乎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思考支点。我希望看到的是能激发思考的“火花”,而不是仅仅被动地接受信息。
评分作为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我对先秦思想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它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集体人格上。因此,我特别关注曾子和子思子作为孔子弟子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他们的思想如何承接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这本书的结构,让我感到稍稍有些失望,因为它更像是一个对文本进行的“解剖”,而不是一次“重构”。注释者似乎过于专注于文本的准确性和考据的严谨性,却忽略了思想的“生命力”。我翻阅时,时常需要暂停下来,自行去脑补这两位圣贤对话的情景,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的紧迫感。如果译注者能在关键的伦理概念上,加入一些更具时代穿透力的论述,哪怕只是作为一种引导性的旁白,这本书的价值都会大大提升。目前的版本,读起来像是听一位极其博学但略显刻板的学者在宣读一份详尽的报告,缺乏激情和感染力。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初看起来是相当正式和严肃的,符合其内容的重要性。但是,阅读过程中的体验却充满了技术性的挑战。译注的转换有时过于机械化,使得原本在古文中那种微妙的情感起伏和语气的转折完全丧失了。尤其是在处理一些涉及礼仪规范和德行修养的段落时,译文显得干瘪无味,就像是把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用黑白打印机复印了一遍。我尝试带着一种虔诚的心态去阅读,希望能够感受到古人的谆谆教诲,但最终更多感受到的是阅读的“阻力”。这份阻力来自于注释中时不时冒出的专业术语和晦涩的解释,它们并没有起到“开山引路”的作用,反而像是给本已崎岖的小路又增添了许多尖锐的石块。我更期待的是一种能让人自然而然地进入情境的翻译。
评分对于深度研究者来说,这本书也许能提供必要的文本基础,但对于我这种希望通过阅读经典来滋养日常精神世界的普通读者而言,它显得过于“高冷”了。整本书的基调是研究性的、抽离的,缺乏一种将曾子和子思子的智慧“激活”的努力。我常常在想,他们教导的“仁”与“义”,在千年之后,究竟意味着什么?书中的注释虽然标注了出处,但往往止步于“这是某个学者的观点”,而没有进一步探讨这种观点在当代语境下的有效性或局限性。阅读结束后,我感觉自己拥有了一份准确的文本副本,但关于如何将这份文本内化为指导自己行为准则的“钥匙”,依然需要我在别处寻找。这就像是拿到了一张精密的地图,但地图上缺少了指向“宝藏”的明确路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