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伤寒金匮卷 | 作者 | 王国强 |
| 定价 | 64.00元 | 出版社 | 湖南科技出版社 |
| ISBN | 9787535770325 | 出版日期 | 2013-05-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伤寒金匮卷注解伤寒论)》是一套中医古籍珍本影印和现代批注导读相结合的创新型古籍整理工程,《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伤寒金匮卷注解伤寒论)》保持了中医古籍的原貌,真实地反映出珍本古籍的特征,*限度地发挥珍本古籍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
| 作者简介 | |
| 周仲瑛 1928年生,江苏省如东县人。国医大师,对中医内科有深厚的理论造诣和精湛的临床经验,成绩卓著,饮誉海内外。先后主持省级以上科研课题30项,获科技进步奖1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编写教材、专著27本,其中主编 、副主编18本,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内科学》获国家教委教材特等奖。曾任七届全国代表,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南京中医学院院长。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省级中医内科重点学科带头人,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中医)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科技委医药卫生学科组组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首批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授予的全国中医(500名)之一。1990年荣获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1年获全国研究生教师称号。 |
| 目录 | |
| 注解伤寒论导渎序论集论图目录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之八卷九卷十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
| 序言 | |
我并非科班出身,是半路出家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因此,在面对这些年代久远的文言文时,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的隔阂。有些晦涩的词语和古老的句式,即便是带着字典,读起来也像是隔着一层纱。我原本以为这套“集成”可能更偏向于专家学者,没想到它在普及性上也有惊喜。虽然它保留了古籍的原貌,但整体的排版和页眉页脚的对照设计,使得那些关键的、需要特别注意的文字被巧妙地标注了出来。这种设计,让一个非专业人士也能相对顺畅地跟上古文的节奏。它提供了一个既权威又“友好”的入口,让我能更自信地探索《伤寒杂病论》的世界,而不是一上来就被复杂的文字劝退。
评分我接触中医也有些年头了,从早些年零散的课本到后来零散的影印本,总觉得缺少一套能真正沉下心来精读的系统性典籍。市面上很多版本在注释上要么过于简略,让人不得不在不同书籍间来回查阅,要么就是注释过多,反而冲淡了原文的精髓。这一辑的亮点在于它对原文的尊重和适度的解读。它的版本选择显然经过了仔细的考量,取舍之间体现了编者的学术功力。例如,它对某些易产生歧义的条文,提供的校勘点并非是武断的结论,而是列举了不同流派的观点,让读者自行判断。这种“存疑”的处理方式,对于我们这种希望深入挖掘古人原意的学习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它不是简单地告诉我“是什么”,而是引导我去思考“为什么是这样”。
评分说实话,我主要是为了研究古代医家在论述“金匮要略”部分时的辨证思路。现代临床上,很多疾病的归类和治疗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那些核心的病机分析和对证型的精准把握,依然是基石。这套书的优势在于,它将不同历史时期的相关医案和文献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立体的知识网络。我尤其欣赏它在某些疑难杂病论治上的处理。它没有简单地套用现代的治疗方案,而是忠实地保留了古籍中描述的那种“见微知著”的诊断风格。阅读这些内容,就像是与几百年前的大家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能让人体会到古代医学思维的严谨和灵活性。对我个人提升临床思维帮助极大。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没得挑,纸张选得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下了本钱的。我以前买过一些线装书的复刻版,要么是纸张太薄,要么是油墨味儿太重,翻起来总觉得少了点“古韵”。但这一套,触感温润,印刷的字体清晰锐利,尤其是一些插图和药材图,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让人有一种真的在触摸历史的感觉。虽然我主要关注的是内容本身,但好的载体能极大地提升阅读体验,这一点上,出版社绝对是下了功夫的。我特意对比了一下好几个不同版本的《伤寒论》的排版,这本的行距和字号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使是初学者,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可以说,单从收藏和展示的角度来看,它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工具书范畴,更像是一件艺术品。
评分我关注的是这类珍本的“版本传承”价值。市面上太多所谓的“经典重印”,其实只是粗制滥造的影印件,图象模糊,文字重叠,阅读体验极差。这一辑的影印质量高到令人惊叹,几乎看不出这是翻印件,细节清晰到连纸张的纤维纹理都依稀可见。更重要的是,它似乎整合了多个重要版本中罕见的、互为补充的材料。有些篇章的文字对比,清晰地显示了历代医家在抄录和注释过程中出现的细微差异。对于研究版本学的人来说,这套书简直就是一座小型图书馆。它不仅仅是学习中医理论的工具,更是研究文献流变和学术史发展的重要一手资料。这种对原始材料的尊重和高标准的呈现,是真正体现其“珍本”价值的关键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