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高校乒乓球运动项目技术解析与科学训练应用研究
定价:56.00元
作者:张旗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1802718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乒乓球运动是重要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巨大的影响力,大学生作为乒乓球运动比较热衷的群体,对乒乓球的热爱程度更是其他群体所不能及的。《高校乒乓球运动项目技术解析与科学训练应用研究》对高校乒乓球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健康的关系、主要动作的解析、技术和战术的实际应用和训练、乒乓球运动的组织等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能够很好地帮助广大读者了解乒乓球运动的基本知识,进而参与到乒乓球运动中。
目录
作者介绍
烟台南山学院人文学院教师,任职以来,一直担任辅导员工作,有着丰富的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先后发表学生管理论文5篇,获得校级荣誉4次。所带班级先后荣获3次山东省班集体荣誉称号。2013-2014年度获得山东省思想政治教育先进个人,2015年获得山东省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三等奖。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实用性可以说是出乎我的意料。很多学术性的体育书籍往往过于偏重理论,读起来像是在啃教科书,实操性不强。然而,这本书的章节编排逻辑非常贴合实际训练的 progression。从基础步法到复杂多变的相持战术,层层递进,衔接自然。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个性化训练方案制定”的章节,它没有提供一个固定不变的模板,而是引导读者如何根据运动员的年龄、身体素质和技术特点来灵活调整训练内容。这体现了一种非常现代的、以人为本的训练理念。对于基层教练而言,这本书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在耳边细细指导,提供了大量可以直接采纳并稍作修改就能投入使用的训练模块。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无缝对接,是衡量一本体育训练书籍价值的关键标准,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
评分从作者的遣词造句中,我能感受到一种深厚的体育情怀和对这项运动长久以来的专注。文字风格时而如行云流水般流畅,富有激情,描绘出赛场上的紧张与精彩;时而又变得精确、冷静,如同手术刀般剖析技术细节。这种文风的张弛有度,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节奏感,避免了冗长和枯燥。书中穿插的一些历史案例和名将的经验分享,为冰冷的技术讲解增添了人情味和厚重感。这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关于乒乓球运动发展脉络的观察记录。它让我们明白,技术是会进化的,思想是需要更新的,这本书恰好站在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位置,既尊重了传统精髓,又积极拥抱了未来趋势。阅读它,仿佛在与一位深谙此道的智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的色彩搭配和排版布局都透露出一种专业而又充满活力的气息。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内容也必然是经过精心打磨的。我尤其欣赏它在视觉呈现上的用心,清晰的图文排版,让复杂的理论知识看起来不再那么枯燥难懂。很多体育类书籍在图示方面总是处理得比较草率,但这本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无论是动作分解图还是训练流程图,都清晰明了,细节到位。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纯粹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本兼具参考价值和阅读愉悦感的工具书。特别是对于一线教练员和业余爱好者来说,这样的视觉体验无疑能大大提升学习的效率和兴趣。我注意到书中一些章节的引言部分,用了很多富有启发性的语句,为后续内容的展开做了很好的铺垫,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深入探究。这种整体的呈现感,体现了出版社在出版质量上的高标准要求。
评分这本书在结构组织上的精巧布局,为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不是简单地堆砌知识点,而是构建了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例如,在讨论到某项特定技术(比如侧旋发球)时,它会先从物理学角度阐述旋转的产生机制,然后紧接着是分解技术要领,再过渡到如何针对性地进行专项力量和协调性训练,最后甚至会涉及到比赛中应对不同接发球策略的预案。这种“机制—技术—训练—战术”的完整闭环设计,极大地提高了读者的理解效率和记忆深度。对于自我提升的运动员来说,可以沿着这个框架有计划地查漏补缺;对于指导者来说,则可以利用这个框架来设计周密的训练周期。这种系统化的编排,体现了作者对教学法和信息结构学的深刻理解,让知识的吸收过程变得科学而高效。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广度令人印象深刻。它似乎并没有满足于简单罗列一些训练技巧,而是深入挖掘了乒乓球运动背后的力学原理和生理机制。我翻阅了其中关于击球时机把握和旋转控制的章节,作者似乎采用了多角度的分析方法,将技术动作分解到极致,并且结合了最新的运动科学研究成果来佐证观点。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使得书中的每一个论断都有坚实的后盾,而不是凭空臆断。对于那些希望从根本上理解“为什么”而不是仅仅知道“怎么做”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洞察力。特别是它对不同技术流派的对比分析,平衡了不同风格爱好者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教学误区。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思考,回味作者是如何将看似随意的身体协调,系统化地转化为可量化的训练指标的,这种深度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提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