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登山和攀岩技巧
定价:15.00元
售价:10.2元,便宜4.8元,折扣68
作者:朱寒笑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3-01
ISBN:978750871832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200kg
国外大众体育已经经历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其在大众体育事业的组织管理体制、大众体育政策、相关健身活动内容与条件的开发方面均已形成比较系统的科学体系。现今,体育锻炼也成为越来越多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大众体育技巧丛书》收集了普遍的体育锻炼项目,如游泳、台球、太极拳、篮球等运动。本丛书是当今大众体育健身的新潮流,也提高了大众体育生活质量。 本册为《大众体育技巧丛书》之《登山和攀岩技巧》。
知识篇
1 登山运动发展简史
1.1 世界登山运动的发展史
1.2 中国登山运动的发展史
1.3 名人与登山
2 登山运动的分类
3 登山运动的器材装备
3.1 衣物装备系统
3.2 宿营装备系统
3.3 技术装备系统
3.4 其他装备
技能篇
4 登山前的准备
5 登山的基本技术
5.1 结绳技术
5.2 保护技术
5.3 下降技术
5.4 渡河技术
5.5 上升技术
6 攀岩运动技巧
6.1 脚的动作
6.2 手的动作
6.3 裂缝攀登
6.4 平衡攀登技术
6.5 器械攀登技术
6.6 绳索确保法
6.7 各种岩场的攀登法
6.8 悬垂下降技术
7 雪地攀登技巧
7.1 冰斧的使用方法
7.2 自我确保动作
7.3 滑落制动
7.4 攀登雪坡
7.5 雪坡下降
7.6 绳攀技巧
8 高山冰攀技巧
8.1 冰攀工具
8.2 高山冰攀的技巧
9 登山运动的身体训练
9.1 明确攀登目标
9.2 提高心血管循环耐力
9.3 进行有氧运动练习
9.4 进行无氧运动练习——间歇训练
9.5 增加肌力
9.6 柔软度训练
9.7 复原与预防受伤
10 登山危险的预防及紧急救护
10.1 来自于自然的危险及其预防措施
10.2 来自于自身的危险及预防
10.3 登山的安全原则
这本《登山和攀岩技巧》简直是为我这种户外运动爱好者量身定做的宝典!我原以为市面上关于这些运动的书籍大多是空泛的理论介绍,或者只是零散的经验分享,但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详尽地梳理了从基础的绳结技术到复杂的冰雪混合路线攀登的全过程。特别是关于装备选择和维护的部分,作者似乎把自己的“血泪史”都倾囊相授了,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实战的智慧,比如不同季节、不同岩石类型的保护点设置差异,书中都有专门的章节进行对比分析,配图清晰到仿佛我正站在岩壁前亲自操作。我特别欣赏它对风险管理和心理建设的强调,这往往是新手最容易忽略但又最致命的环节。书中提到的一些关于如何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冷静、进行准确判断的策略,我已经在几次小规模的户外活动中实践了,效果显著。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向导,在我耳边细细叮咛着安全至上的真谛。读完前几章,我对自己的技术水平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明确了未来训练的方向,不再是盲目地追求高度或难度,而是更注重技术动作的标准化和安全冗余的设计。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绝对是值得所有严肃对待登山和攀岩的人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是一个视觉学习者,如果一本书只有文字而没有足够的示意图,我阅读起来会非常吃力。然而,这本《登山和攀岩技巧》在视觉呈现上做到了极致的平衡与清晰。它的插图和剖面图设计得非常专业,完全摒弃了那种粗糙的手绘风格,而是采用了清晰的工程制图风格来展示复杂的机械原理和动态过程。例如,当解释“打结受力点转移”的概念时,书中通过多角度的剖面图,清晰地展示了不同绳结在承受张力时,受力点如何在纤维结构中传递和分散,这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直观一万倍。对于一些需要精准定位身体姿态的动作,比如如何利用脚尖发力进行“旗式平衡”,书中的照片都是由顶尖的摄影师拍摄的,人物姿态的标准性和美感达到了教科书级别。即便是那些我以为自己已经掌握的半扣结,通过书中的放大细节图,我也发现了自己过去操作中一些细微的松动和不规范之处。这本书的排版逻辑也非常流畅,使得学习过程既高效又充满视觉享受,让人在吸收硬核知识的同时,也保持了高度的阅读兴趣。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简直令人发指!我是一个工具控,对各种装备的规格、材料特性和适用范围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而《登山和攀岩技巧》简直是我的“装备百科全书”。它不仅列举了市面上主流品牌的各种绳索、锁扣和安全带,还对比了不同材质(如尼龙、涤纶、Kevlar)在湿滑、低温环境下的承重衰减率,这方面的信息在其他资料中是极其罕见的。更绝的是,它还花了不少篇幅讲解了基础的装备维护和“DIY”修理知识,比如如何判断一条绳索是否到达使用寿命的临界点,或者在野外环境中对磨损的裂缝进行临时加固。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作者对安全毫不妥协的态度。我尤其欣赏它在不同气候带和岩性(如花岗岩、石灰岩、砂岩)下的攀登策略差异分析,这直接指导了我下一次去南方石灰岩区域探险的计划。它不是空泛地告诉你“要带装备”,而是告诉你“在什么情况下,你应该选择哪一种规格的装备,以及为什么”。这本书是实打实的、能够直接转化为行动指南的宝贵资源。
评分翻开这本书,一股扑面而来的扎实感和厚重感,让我立刻意识到这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心灵鸡汤式”户外读物。它采取了一种非常系统化、学院派的编排方式,尤其是在运动生理学和高海拔适应性方面,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水准。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运动经济性”的探讨,书中用图表详细分析了不同呼吸模式和步频对体能消耗的实时影响,这对于长距离徒步和多段攀登规划至关重要。我过去常犯的错误就是因为不了解自己的能量曲线而导致后继乏力,这本书提供的量化分析工具帮我彻底修正了这一点。此外,关于自救和医疗急救的部分,内容极其详尽,甚至涵盖了高山病不同分期的具体药物剂量和紧急撤离方案,远超一般的急救手册。我甚至把它带到了室内抱石馆,对照书中关于指力和核心稳定性的训练建议,微调了我的训练计划。它没有过多渲染征服自然的浪漫主义色彩,而是用一种近乎严苛的科学态度,解构了高风险运动背后的所有技术支撑。对于追求极致表现、希望将运气成分降到最低的进阶攀登者来说,这本书的参考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是被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吸引的,但真正让我爱不释手的是它那独特的叙事结构和对“哲学层面”的探讨。这本书并没有将登山和攀岩视为单纯的体能对抗,而是深入挖掘了人与环境、人与自我内心深处的对话。其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无声的交流”——即攀登伙伴之间如何通过细微的身体语言和对环境变化的集体感知来达成同步,这种描写细腻而富有感染力,让人仿佛置身于幽静的峡谷之中,体会那种无需言语的信任。文字的张力十足,不像有些技术指南那样枯燥乏味,它巧妙地将枯燥的器械知识融入到具体的场景描述中。例如,在讲解下降保护器(ATC)的使用时,作者没有停留在操作步骤,而是描述了第一次在面对巨大落差时,手中保护器传来的微妙震动感,以及这种感觉如何帮助攀登者建立起对重力的尊重。这本书的文学性是它最大的亮点之一,它提升了这项运动的层次感,让读者在学习技巧的同时,也在反思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读起来心潮澎湃,又平静安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