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全国广播电视新闻从业者调查报告
定价:40.00元
售价:27.2元,便宜12.8元,折扣68
作者:丁迈,缑赫,董光宇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17705093
字数:
页码:20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广播电视新闻人才发展战略研究——以媒介融合为背景”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J860006)。在详细描述当下我国广播电视新闻队伍个体信息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从业者当前的工作流动性、职业意识、职业压力、伦理道德、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等现实状况,在全新的媒体生态环境中界定了中国广电记者群体的新特质,并对此开展相关研究,尤其是对如何全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供了可靠的学理支持,保证我国舆论安全和话语主导权不旁落他家。
目录
作者介绍
丁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新闻学院副院长,国家话语研究会视觉传播学会副会长,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领域为传播研究方法、传媒市场调查、传播统计学、新闻学、社会心理测量等。
缑赫,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传播学专业传播研究方法方向。
董光宇,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传播学专业传播研究方法方向。
文摘
研究背景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是活跃的因素,是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我国新闻媒体肩负着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使命,党和人对新闻传播人才一直寄予殷切期望。
当前,媒介融合是传播全球化时代的重要特征和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传播呈现出诸多新特点:如传播平台的多样化,新闻工作者除传统的公共发布渠道外,还掌握着、微博、微信等具有个人化特点的社交平台;又如身份的双重性,活跃在社交平台上的新闻工作者既可被视为是脱离于组织之外的普通个体,也可被视为是其所依托的新闻机构中的一员;再如传受角色的模糊化,除具有职业素养的专业新闻工作者之外,涌现出大量非专业的公民记者;等等。这些新特点使得当下我国新闻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更加复杂,既带来机遇,更提出挑战。
与现实迫切需求不相符的,是我国新闻从业人员相关研究的不足与滞后。虽然新闻从业者是新闻传播的主体,新闻信息的加工制造者,却没能成为新闻学研究的主角,属相关学术领域的“灯下黑”地带。现有的少数研究或从历史角度进行个体梳理和理论推演,或在小范围调查的基础上匆匆做出结论。以科学方法为基础、以全国为范围、以媒介融合或新兴媒体发展为背景,对新闻从业者的生存状态、思想认知、伦理道德、法制意识、管理方式等方面做出全面研究的成果尚未出现。
本课题之所以选择广播电视作为学术切入点,来探讨新闻人才发展战略,是基于如下思路:其一,较之报刊业面临危机的境遇,中国广电媒体虽受压力,但仍然表现出强劲的稳定性。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底,全国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7.5%,全国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8.2%,年度总收入突破3000亿元。 《2012转型期中国传媒公信力报告》(北京师范大学传播效果实验室)亦表明,虽然新媒体公信力上升明显,但电视、报纸仍具有优势一;其二,相对于其他媒体,广播电视媒体的新闻工作者的社会知名度和对舆论影响力更强。
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广播电视新闻人才发展战略研究——以媒介融合为背景》的个子课题——全国广播电视新闻人才调查,本研究在了解广播电视新闻人才在性别、年龄、收入、教育背景等方面的基本信息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从业者当前的工作流动性、职业意识、职业压力、伦理道德、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等现实状况,将为其他子课题提供基础性资料。以期在新的媒体生态环境中界定广电记者的新身份,开展相关研究,例如,如何协调其信息发布时的职业行为和个人行为、如何提高其思想水平、专业素养、伦理道德和法律意识、充分调动其工作热情与积极性等,从而保证我国舆论安全和话语主导权不旁落他家。
……
序言
仅仅从《全国广播电视新闻从业者调查报告》的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对其中可能蕴含的深刻洞察的强烈好奇。我不禁会想,这份报告是否像一个细致入微的观察者,记录下这个行业在时代浪潮中的起伏与挣扎。它或许会从微观视角切入,展现一个个鲜活的新闻从业者形象,讲述他们与新闻事业的爱恨情仇,以及在职业生涯中经历的荣耀与失落。 我特别期盼报告能够触及一些更为人性化的层面。例如,那些在基层默默奉献,却鲜为人知的新闻工作者,他们的生活状态、职业理想是怎样的?报告是否会揭示出新闻从业者在面对各种社会压力、道德困境时,内心的纠结与抉择?是否会通过他们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新闻工作背后的人性光辉,以及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是如何保持对真相的执着追求,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我相信,如果这份报告能将宏观的行业分析与微观的人物故事相结合,必将充满感染力,让读者更能感同身受,深刻理解广播电视新闻从业者群体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评分《全国广播电视新闻从业者调查报告》——这个书名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宏大叙事的野心。我设想,它绝非仅仅是对从业者个人状态的简单罗列,而更可能是在一个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审视广播电视新闻业的变迁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这份报告是否会探讨媒体融合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它对新闻从业者角色定位的重塑? 我期待报告能深入分析从业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环境变化中的角色与应对。例如,在国家意识形态引导和舆论监督的双重需求下,新闻从业者如何平衡职责与压力?在市场化浪潮中,他们如何坚守新闻的独立性与客观性?报告中是否会包含对行业政策法规的解读,以及这些政策对从业者工作带来的影响?此外,我非常好奇报告是否会触及新闻从业者与其他社会群体,如政府、企业、公众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这种互动关系如何影响着新闻内容的生产与传播。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个观察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媒体生态的独特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全国广播电视新闻从业者调查报告》直接点明了其核心内容,这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媒体行业发展,尤其是广播电视新闻领域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行业现状的绝佳窗口。我设想,这份报告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记者,用冷静客观的笔触,揭示出这个庞大群体的工作状态、职业困境、以及他们对于行业未来发展的思考。 我特别好奇报告中会如何描绘从业者的日常工作细节。是聚焦于采编播各环节的挑战?还是会深入探讨新技术对新闻生产流程带来的颠覆性影响?例如,在短视频和直播异军突起的当下,传统广播电视新闻从业者是如何适应变化的?他们的专业技能是否需要更新?面对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如何保持新闻的权威性和传播力?报告中是否会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们看到新闻从业者在突发事件中的临危不乱,在深度报道中的抽丝剥茧,以及在日常新闻采集中付出的辛勤汗水?我期待能从这份报告中,读到生动而不失深度的人物访谈,看到对行业生态的精准洞察,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广播电视新闻从业者的角色与价值。
评分这份《全国广播电视新闻从业者调查报告》在我看来,更像是一面映照时代变迁的镜子。广播电视新闻,作为曾经信息传播的绝对主流,如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希望这份报告能细致地梳理出这种变化的轨迹,不仅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传播理念、受众习惯的深刻转型。报告会分析传统媒体如何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寻求生存与发展吗?它会探讨从业者在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同时,如何拥抱互联网思维,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渠道吗? 我尤其关注报告中关于从业者职业认同与价值实现的部分。在信息碎片化、观点多元化的今天,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操守和价值追求是否发生了动摇?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社会责任?在追求点击量、转发量的同时,如何守住内容质量的底线?这份报告能否提供一些关于从业者心理健康、职业倦怠的观察,以及他们对于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建言献策?我想,这不仅仅是一份关于“报告”的报告,更是一次关于媒体人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坚守与创新的集体画像,是理解中国广播电视新闻业发展脉络的重要参考。
评分读到《全国广播电视新闻从业者调查报告》这个名字,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大量的数据图表和严谨的分析。作为一名对社会学和传播学领域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非常期待这份报告能够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撑,来佐证其观点。例如,在从业者的学历构成、年龄分布、工作年限、收入水平等方面,是否会有清晰的统计?这些数据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行业趋势和潜在问题? 我特别希望报告能深入探讨从业者在职业发展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是否会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层级媒体单位的从业者所面临的差异化处境?例如,一线城市大台的从业者与地方小台的从业者,他们在职业晋升、待遇保障、工作内容等方面存在哪些显著区别?报告是否会触及行业内的不公平现象,比如性别歧视、论资排辈等问题?此外,对于新兴的媒体业态,如网络视听平台的新闻从业者,他们是否也被纳入了调查范围,他们的工作模式和职业诉求又与传统广播电视新闻从业者有何不同?这份报告如果能以扎实的数据为基础,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将极具参考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