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光纤通信概论
定价:35.00元
售价:23.8元,便宜11.2元,折扣68
作者:胡先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5-01
ISBN:978711527612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光纤通信概论》由胡先志、刘一编著,本书的内容阐述采用由“点”、“线”到“面”,从简到繁的叙述原则。首先介绍光纤通信基础知识,接着叙述光纤结构与光波理论,其次描述有源光器件,然后介绍传输系统的特点和设计,再之后叙述组网光器件,*后阐述光网络的分类方法、工作特点和应用实例。读者通过本书的学习,应该获得真实的感悟,光纤的品种更新、光器件功能增多、系统设备的多样化、光网络结构细化和控制的智能化,彼此依靠,取长补短,共同推动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
《光纤通信概论》由胡先志、刘一编著,系统、全面地阐述光纤通信系统所涉及的光波导理论、光纤、光缆、有源光器件、光纤通信系统、组网光器件、波分复用传输系统、光网络等。全书共分8章,读者可以循序渐进地学习完整的光纤通信及光网络的相关技术。本书内容新颖,书中所阐述的光纤、光缆、光器件、光纤通信系统、光网络等内容都取材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实用性强,书中在叙述光纤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的同时,列举了一些通信系统和光网络应用实例,以彰显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特色。《光纤通信概论》可作为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应用电子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光纤通信领域中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实用性技术参考书。
章 光波导理论 1.1 光纤通信 1.2 光纤结构 1.2.1 光纤结构 1.2.2 光纤的特点 1.3 光波导理论 1.3.1 几何光学 1.3.2 光射线理论 1.3.3 光波动理论 1.4 小结 习题第2章 光纤 2.1 光纤设计 2.2 光纤材料 2.3 光纤制造 2.3.1 制棒工艺 2.3.2 拉丝工艺 2.4 巴纤结构 2.4.1 多模光纤 2.4.2 单模光纤 2.5 传输性能 2.5.1 衰减 2.5.2 色散 2.5.3 偏振模色散 2.5.4 线性效应 2.6 小结 习题第3章 光缆 3.1 光缆设计 3.1.1 保护光纤 3.1.2 设计原则 3.2 光缆分类 3.3 光缆结构 3.3.1 基本结构 3.3.2 室外光缆 3.3.3 室内/外两用光缆 3.3.4 室内光缆 3.4 小结 习题第4章 有源光器件 4.1 半导体物理基础知识 4.1.1 原子能级 4.1.2 晶体能带 4.1.3 能级跃迁 4.1.4 带隙类型 4.1.5 PN占 4.2 光源 4.2.1 发光二极管 4.2.2 激光器 4.3 光电检测器 4.3.1 PIN光电二极管 4.3.2 雪崩光电二极管 4.3.3 性能 4.4 光放大器 4.4.1 作用 4.4.2 分类 4.4.3 工作波段 4.4.4 掺铒光纤放大器 4.4.5 拉曼光纤放大器 4.5 小结 习题第5章 光纤通信系统 5.1 系统设计 5.1.1 设计总体考虑 5.1.2 光传输设计 5.2 PDH系统 5.2.1 系统分类 5.2.2 PDH系统问题 5.3 SDH系统 5.3.1 产生 5.3.2 传输功能 5.3.3 技术特点 5.3.4 SDH帧结构 5.3.5 复用与映射 5.3.6 网络自愈 5.4 SDH传输系统设计 5.4.1 总体考虑 5.4.2 系统性能 5.4.3 光接口 5.4.4 光再生段距离设计 5.5 应用实例 5.5.1 网络结构 5.5.2 组网实例 5.6 SDH发展 5.6.1 产生 5.6.2 多业务功能特点 5.7 小结 习题第6章 组网光器件 6.1 波分复用器 6.1.1 作用 6.1.2 工作原理 6.2 光开关 6.2.1 作用 6.2.2 工作原理 6.3 光分插复用器 6.3.1 作用 6.3.2 作原理 6.4 乐交叉连接器 6.4.1 作用 6.4.2 作原理 6.5 小结 习题第7章 波分复用传输系统 7.1 产生背景 7.2 基本原理 7.3 系统分类 7.3.1 传输方向 7.3.2 光接口 7.4 技术标准 7.4.1 应用代码 7.4.2 作波长 7.5 关键技术 7.5.1 系统组成 7.5.2 关键技术 7.6 系统管理 7.6.1 管理思想 7.6.2 监控内容 7.6.3 保护方式 7.7 实例分析 7.7.1 设计思想 7.7.2 实例分析 7.8 小结 习题第8章 光网络 8.1 光网络演进 8.2 光传送网 8.2.1 特点 8.2.2 冈络结构 8.2.3 节点技术 8.2.4 应用实例 8.3 自动交换光网络 8.3.1 特点 8.3.2 体系结构 8.3.3 自动交换原理 8.3.4 关键技术 8.3.5 应用实例 8.4 分组传送网 8.4.1 特点 8.4.2 技术架构 8.4.3 网络功能结构 8.4.4 关键技术 8.4.5 应用实例 8.5 长途干线光网络 8.5.1 光网络分类 8.5.2 干线光网络的特点 8.5.3 技术选择 8.6 城域光网络 8.6.1 特点 8.6.2 技术选择 8.7 接入光网络 8.7.1 接入技术特点 8.7.2 无源光网络 8.7.3 下一代无源光网络 8.8 小结 习题
这本《光纤通信概论》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深邃的蓝色调,搭配着抽象的光束线条,一下子就把人拉入了高科技的领域。我刚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厚实的质感和精良的印刷所吸引。内页的纸张质量也非常好,文字排版清晰,图表制作精美,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盯着看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一些复杂的光学原理和传输机制的图示,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准和美观。比如,它对“模场直径”和“色散补偿”的示意图,用不同深浅的颜色和精确的几何图形来展现,一下子就让原本晦涩难懂的概念变得直观起来。这绝对不是那种敷衍了事的教材,看得出作者和出版团队在细节上投入了巨大的心血,体现了一种对知识传播的尊重。光是这本书的“硬件”本身,就足以让人在书架上多看几眼,并且愿意反复翻阅,而不是束之高阁。
评分如果说有什么地方可以让我从一个“挑剔用户”的角度提出一点点感受,那可能是在案例的丰富性上。尽管理论阐述无懈可击,但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有更多贴近实际工程应用的“失败案例分析”或者“故障排除实录”。比如,在讲解某种特定的光缆敷设或连接工艺时,如果能附带一个真实的现场环境下的光功率衰减曲线异常图,并分析其背后的环境或操作原因,那将是锦上添花。目前的案例更侧重于理论模型验证,这固然严谨,但对于一线工程师而言,多一点“血淋淋”的实战经验分享,能让书中的知识更具落地性。总而言之,这本书是理解和掌握光纤通信技术的绝佳工具,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系统学习该领域的人士。
评分阅读体验的流畅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章节之间的过渡是否自然,而《光纤通信概论》在这方面做得近乎完美。我注意到,每一个新的技术章节,都会在开头部分巧妙地回顾前一章的关键结论,并引出下一章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形成了一种强大的阅读惯性。例如,在讨论完光纤放大器的原理后,作者自然而然地将话题引向了多通道技术(如WDM),清晰地阐述了为何需要更高的谱效率和更精密的波长管理。这种“问题导向”的章节安排,极大地增强了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让人感觉不是在阅读孤立的知识点集合,而是在跟随一条清晰的、不断延伸的技术进化路线图前进。这对于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非常有帮助,可以有效避免“学了后面忘了前面”的情况。
评分我从前对光纤通信的了解,基本停留在“网速快”这个非常表层的认知上,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且逻辑严谨,他没有急于抛出深奥的数学公式,而是循序渐进地从历史发展讲起,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阅读初期,我特别欣赏它对“光在介质中传输的物理基础”那一章的处理。他用了大量的类比和生动的实例,比如将光纤比作“光管道”,解释了全内反射的原理,这种接地气又不失科学严谨性的表达,让一个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抓住核心要点。书中对不同类型光纤(单模、多模、保偏光纤)的特性对比分析,做得尤为深入透彻,表格详尽,对比鲜明,让人一目了然。它不仅仅是在“告诉你”知识,更是在“教你如何思考”光纤系统中的各种权衡与取舍,这一点非常宝贵。
评分这本书在技术深度和广度上达到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平衡。我特别关注了它在高速率、长距离传输技术上的论述,这部分内容才是真正体现其前沿性的地方。书中对相干光通信(Coherent Communication)的讲解,可以说是目前市面上少有的详尽和清晰的版本。作者没有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数字信号处理(DSP)在相干接收机中的核心作用,例如如何通过复杂的算法来补偿信道引入的各种损伤。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加入了对硅光子(Silicon Photonics)技术融合的展望,这表明编者视野开阔,紧跟行业最新脉搏。对于那些希望从传统光通信领域向下一代光网络转型的工程师或研究人员来说,这些内容提供了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前瞻性的视角,绝非泛泛而谈的概述可以比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