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
定价:29.00元
作者:陈松,顾凯鸣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56411530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第二版)》以Multisim 10和Llltiboard 10软件为主线,介绍电子线路从电路原理图设计、电路仿真到PCB的设计的全过程。
《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第二版)》在2003年版基础上做了修订,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第二版)》作为高等院校及高职院校电子技术、电子与信息技术、通信专业、自动控制、精密电子电路技术和机电类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材,也可供从事电子技术领域的专业人士参考。
目录
1 CirealtDesigIlSuite10概述
1.1 CircuitDesignSuite的演变
1.2 CircuitDesignSuite1O的功能
1.2.1 Multisim10简介
1.2.2 U1tiboard10的功能及其元件封装
1.3 CircuitDesignSuite10的安装
1.3.1 CircuitDesignSuite10的工作环境
1.3.2 CircuitDesignSuite10的下载安装步骤
1.4 CircuitDesignSuite10的基本界面
1.4.1 Multisim10的基本界面
1.4.2 Ultiboard10的基本界面
2 Multisim10原理图设计
2.1 Multisim10界面认识
2.1.1 Multisim10标准工具栏
2.1.2 Multisim10元件工具栏
2.1.3 Multisim10虚拟元件工具栏
2.1.4 设计工具盒
2.2 Multisim10软件界面定制
2.2.1 全局属性设置
2.2.2 电路原理图属性设置
2.3 元件的选取和连接
2.3.1 元件的选取和放置
2.3.2 元件的调整
2.3.3 电路图中元件的连接
2.4 原理图的文字及标题
2.4.1 原理图中的文字说明
2.4.2 原理图标题框设置
2.4.3 原理图的详细随图文档
2.5 实际原理图绘制
2.5.1 简单原理图的绘制
2.5.2 含集成电路原理图的绘制
3 MuItisim10原理图高级设计
3.1 Multisim10原理图的分层设计
3.1.1 子电路的应用
3.1.2 层次块的应用
3.2 Multisim10原理图的多页设计
3.2.1 MultisIm10原理图多页设计的设置
3.2.2 Multis|m10原理图多页设计信号跨页传递
3.3 Multisim10总线的使用
3.3.1 总线的放置
3.3.2 总线的属性
3.3.3 总线的连接
3.4 产品变种管理
3.4.1 产品变种的设置
3.4.2 产品变种电路的应用
4 Multisim10简单电路仿真设计
4.1 Multisim10的电路仿真工具
4.1.1 虚拟指示元件
4.1.2 虚拟仪器
4.1.3 高级分析方法
4.2 Multisim10电路的仿真过程
4.2.1 利用虚拟仪器或虚拟显示元件进行仿真
4.2.2 利用高级分析进行仿真
4.2.3 利用Multisim10的原理图和分析结果编写技术文档
4.3 Multisim10简单电路的仿真
4.3.1 直流叠加定理仿真
4.3.2 戴维南定理仿真
4.3.3 动态电路仿真
4.3.4 交流波形叠加仿真
4.3.5 串联谐振电路仿真
5 Multisim10电子电路仿真设计
6 MuItisim10数字电路仿真
7 Multisim10单片机仿真
8 PCB基础知识
9 Ultiboard10PCB设计基础
10 Ultiboard10PCB自动布线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部关于园林艺术的典籍,本该是关于如何将自然之美融入有限空间的美学实践指南。我原本期待看到诸如光影如何被巧妙利用、假山如何模仿远山的气势、流水如何创造出动听的声响等充满想象力的设计理念。然而,书中的内容却几乎完全被枯燥的施工规范和材料规格所占据。从地基的深度要求,到砖块的抗压强度标准,再到特定石材的采购流程,每一个章节都像是在阅读一份建筑规范手册。设计理念在哪里?艺术的灵魂又在哪里?作者似乎将“艺术”二字彻底抛诸脑后,只关注于如何确保这座园林能够屹立千年,而完全忽略了它需要首先取悦人的眼睛和心灵。对于一个想学习如何“造景”而非“造房”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不如它的枯燥程度来得显著。
评分初捧此书,我原本期待能寻得一份关于宇宙奥秘的宏大叙事,也许是探索黑洞边缘的最新理论,或是关于暗物质本质的深刻剖析。然而,翻阅数页之后,我发现自己被卷入了一片令人目眩的数学公式和抽象概念的海洋。作者似乎更热衷于构建一个严谨的逻辑体系,而非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星辰的轨迹或星系的演化。书中的每一个论断都建立在复杂的微分方程之上,每一个推导都如同迷宫般精巧却又难以捉摸。我尝试着去理解那些关于时空弯曲的几何解释,但最终还是被那些密集的符号击退了。对于一个渴求诗意和画面感的读者来说,这本作品显得过于冷峻和内敛。它更像是一份给专业人士准备的教科书,而非一本面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的读物。我只能在字里行间捕捉到一丝科学的脉络,但那份期待已久的震撼人心的宇宙图景,却始终未能在我脑海中清晰成型。那种感觉,就像是站在一座宏伟的建筑前,却只能看到精密的蓝图,而无法感受其磅礴的气势。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源于它那充满异国情调的封面,预示着一场波澜壮阔的文化之旅。我设想中,会跟随作者的脚步,踏入一个色彩斑斓、充满神秘仪式的异域国度,体验当地人独特的生活哲学和信仰体系。然而,书中绝大多数篇幅都在讨论该国在近代遭受殖民侵略后的经济结构调整,以及由此引发的政治派系斗争的细节。作者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运用炉火纯青,对统计数据的引用也十分详实,但这种过于宏观的、聚焦于体制层面的描述,使得那个本应充满生命力的国度变得扁平而抽象。我没有看到市井小民的欢笑与泪水,没有闻到街头小吃的烟火气,更没有感受到不同文化碰撞时产生的火花。这本书更像是一份详尽的政治经济分析报告,而不是一本能带我身临其境的旅行见闻录,实在有些令人意兴阑珊。
评分我满怀热情地翻开了这部关于古典文学鉴赏的巨著,期待能与那些不朽的篇章进行一次灵魂的对话,感受诗人墨客的情感脉动。然而,这本书的重点似乎完全偏离了文学作品本身的情感张力和艺术魅力。它更像是一部冷冰冰的考据学报告,洋洋洒洒地记录了每一部作品的创作年代、作者的家族背景、不同版本之间的细微差异,甚至包括了某一个字在不同历史时期被使用的频率统计。所有的分析都集中在外部的、可量化的证据上,而对于作品中那些动人心魄的意象、独树一帜的修辞手法,乃至文本背后蕴含的文化潜流,却着墨不多。读完后,我或许能知道某首诗写于何时、被谁抄录过几次,但我依然不清楚它为何能流传千古,为何能触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弦。这本书将文学变成了一组需要被破解的密码,而非需要被体会的艺术。
评分这本书无疑是一部极具挑战性的哲学思辨集。我本以为会读到关于人类存在意义的温馨探讨,或是对现世困境的温和慰藉。谁知,作者却将笔锋直指形而上学的核心,那些关于“是”与“非”、“真”与“伪”的界限被反复拉扯、揉碎、重构。文字的密度之大,令人窒息。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场艰苦的智力搏击,我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生怕错过了哪个关键的转折点。书中引用的各种晦涩难懂的古代文本和现代诠释,要求读者具备极强的背景知识储备,否则很容易在引用和反驳的链条中迷失方向。对于我这样偏爱叙事和角色成长的读者来说,这种纯粹的概念堆砌显得有些乏味。我渴望看到哲理如何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落地生根,如何影响一个人物的抉择与命运,但这本书似乎更热衷于在纯粹的思维空间中遨游,而将“人”这个元素抛诸脑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