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通信原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定价:36.60元
售价:24.9元,便宜11.7元,折扣68
作者:张会生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2-01
ISBN:978704031394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系统地介绍现代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力法。《通信原理》共12章:绪论、*信号与噪声分析、信道与噪声、模拟调制系统、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现代数字调制技术、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差错控制编码、数字信号的*接收、同步原理、现代通信系统介绍。章后设有思考题和习题。书后有4个附录:常用三角函数公式、Q函数和误差函数、傅里叶变换、部分习题答案。全书内容丰富、取材新颖,叙述由浅入深、简明透彻,概念清楚、重点突出,既便于教师组织教学,又适于学生自学。
《通信原理》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通信、电子、信息、控制、计算机应用等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供IT类专业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和参考。
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通信的基本概念
1.3 通信系统的组成
1.3.1 通信系统的一般组成
1.3.2 模拟通信系统的组成
1.3.3 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
1.3.4 数字通信的主要特点
1.4 通信系统的分类与通信方式
1.4.1 通信系统的分类
1.4.2 通信方式
1.5 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1.5.1 一般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1.5.2 信息及其度量
1.5.3 有效性指标的具体描述
1.5.4 可靠性指标的具体描述
思考题
习题
第2章 随机信号与噪声分析
2.1 引言
2.2 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
2.2 ,1随机过程的概念
2.2.2 随机过程的统计描述
2.3 平稳随机过程
2.3.1 平稳随机过程的概念
2.3.2 稳随机过程的各态历经性
2.3.3 平稳随机过程的自相关函数
2.3.4 平稳随机过程的功率谱密度
2.4 高斯随机过程
2.4.1 高斯过程的定义
2.4.2 高斯过程的性质
2.4.3 高斯随机变量
2.5 平稳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2.5.1 输出过程的表达式
2.5.2 输出过程的统计特性
2.6 窄带随机过程
2.6.1 窄带随机过程的概念
2.6.2 同相和正交分量的统计特性
2.6.3 包络和相位的统计特性
2.7 正弦波加窄带高斯噪声
2.7.1 合成波的表达式
2.7.2 合成包络和合成相位的统计特性
2.8 高斯白噪声和带限白噪声
2.8.1 白噪声
2.8.2 高斯白噪声
2.8.3 带限白噪声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 信道与噪声
3.1 引言
3.2 信道的基本概念
3.2.1 信道的定义
3.2.2 信道的分类
3.2.3 信道的数学模型
3.3 恒参信道及其对所传信号的影响
3.3.1 信号不失真传输条件
3.3.2 幅度-频率畸变
3.3.3 相位-频率畸变(群迟延畸变)
3.3.4 减小畸变的措施
3.4 随参信道及其对所传信号的影响
3.4.1 随参信道传输媒质的特点
3.4.2 随参信道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3.4.3 随参信道特性的改善
3.5 信道的加性噪声
3.5.1 噪声来源及其分类
3.5.2 起伏噪声的统计特性
3.5.3 等效噪声带宽
3.6 信道容量的概念
思考题
习题
第4章 模拟调制系统
4.1 引言
4.2 幅度调制的原理
4.2.1 幅度调制的一般模型
4.2.2 常规双边带调幅(AM)
4.2.3 抑制载波的双边带调幅(DSB-SC)
4.2.4 单边带调制(SSB)
4.2.5 残留边带调制(VSB)
4.3 线性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4.3.1 通信系统抗噪声性能分析模型
4.3.2 线性调制相干解调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4.3.3 常规调幅包络检波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4.4 角度调制(非线性调制)的原理
4.4.1 角度调制的基本概念
4.4.2 窄带调频与宽带调频
4.4.3 调频信号的产生与解调
4.5 调频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4.6 各种模拟调制系统的比较
4.7 频分复用(FDM)
思考题
习题
第5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2 数字基带信号
5.2.1 数字基带信号的码型设计原则
5.2.2 数字基带信号的常用码型
5.2.3 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5.3 基带传输系统的脉冲传输与码间串扰
5.3.1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工作原理
5.3.2 基带传输系统的码间串扰
5.3.3 码间串扰的消除
5.4 间串扰的基带传输系统
5.4.1 间串扰的时域条件
5.4.2 间串扰的频域条件
5.4.3 理想基带传输系统
5.4.4 实用的间串扰基带传输特性
5.5 间串扰基带传榆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5.6 部分响应系统
5.6.1 部分响应系统的基本原理
5.6.2 一种实用的部分响应系统
5.6.3 一般形式的部分响应系统
5.7 眼图
5.7.1 眼图的概念
5.7.2 眼图形成原理及模型
5.8 时域均衡原理
5.8.1 均衡的概念
5.8.2 时域均衡的基本原理
5.8.3 有限长横向滤波器
5.8.4 时域均衡算法及实现
思考题
习题
第6章 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
6.1 引言
6.2 二进制幅度键控(2ASK)
6.2.1 一般原理与实现方法
6.2.2 2ASK信号的功率谱及带宽
6.2.3 2ASK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6.3 二进制频移键控(2FSK)
6.3.1 2FSK调制原理与实现方法
6.3.2 2FSK信号的解调
……
第7章 现代数字调制技术
第8章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第9章 差错控制编码
0章 数字信号的佳接收
1章 同步原理
2章 现代通信系统介绍
附录
参考书目
这本号称是“十一五规划教材”的著作,坦白说,我拿到手的时候内心是有点复杂的。我对教材的期望,无非是清晰的逻辑、详实的例证,以及能够与时俱进的知识更新。然而,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略显陈旧的排版风格,让人不禁回想起多年前翻阅的那些理工科经典。内容上,它似乎将那些基础理论搭建得非常扎实,每一个公式的推导都力求严谨,这一点值得肯定。对于初学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数学基础,就像是盖房子的地基,厚重而不可或缺。我花了大量时间去啃那些关于随机过程和数字基带传输的章节,感觉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倾向于采用最传统、最教科书式的论证方法。举个例子,在讲述匹配滤波器的推导时,它用了大量的积分和傅里叶变换,过程完整到近乎苛刻,但对于那些更侧重工程应用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自己再去找一些更直观的、与实际系统框图结合的解释来辅助理解。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百科全书”式的完整性,但缺点也恰恰在于这种完整性带来的厚重感,使得它更像是一部工具书,而不是一本能激发学习热情的导读。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对照着网上的课程视频或更现代的参考资料,才能更好地串联起理论与实际之间的桥梁。总体来说,它是一部沉甸甸的知识载体,需要耐心去细细品味,才能从中汲取养分。
评分老实说,我拿到这本教材时,最大的感受是它带有一种强烈的时代印记。那些关于信息论基础和信道容量的讨论,虽然在数学上无可挑剔,但总感觉少了些许与当前通信技术浪潮的呼应。比如,在谈论多址接入技术时,书中的重点似乎还停留在CDMA的经典架构上,对于OFDM的深入剖析,尤其是它在4G/5G时代的应用细节和信道编码的配合,着墨不多,显得有些意犹未尽。这让我有些困惑,毕竟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无线信道已经变得空前复杂,对非平稳信道、大规模MIMO等前沿问题的探讨,才是检验一本教材是否与时俱进的标准。我尝试用书中的框架去理解一些最新的射频链路预算问题,发现很多关键参数的选取和优化策略,这本书里并没有给出足够多的工程实例来支撑。它更像是一本扎根于上世纪末通信理论黄金时代的结晶,理论的构建是大师级的,但应用层面的“鲜活度”却略显不足。对于那些希望通过这本书直接掌握最新标准或进行前沿研究的读者,可能需要进行大量的“知识迁移”工作,将书中的基础模型,一步步嫁接到现代通信系统的复杂场景中去。这种知识的“保质期”问题,是所有规划教材都会面临的挑战,而这本教材,在我看来,更偏向于对“为什么”的深刻解释,而不是对“怎么做”的详尽指导。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经典性和体系性,但同时也暴露了教材在面对快速迭代的技术领域时的固有局限。从装帧到内容的侧重点,都透露着一种严肃的学术态度,它追求的是知识的普适性和永恒性,而不是瞬时的实用性。例如,在对频谱效率的讨论中,它花了很多篇幅讲解奈奎斯特准则和带宽限制,这些都是不朽的基石。然而,当我对“频谱共享”或“认知无线电”这类更偏向系统架构和资源管理的议题感兴趣时,书中却只是一笔带过,仿佛这些是脱离了核心物理层理论的“外围知识”。这种取舍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教材需要聚焦。但对于一个希望全面了解现代通信图景的读者来说,阅读完这本书后,会有一种“理论完备但工程脉络尚待梳理”的感觉。它为你提供了强大的内功心法,但如何将这些内功运用到当前的武林争斗中去,还需要大量的实战经验和后续的学习补充。因此,它更适合作为一名通信领域研究者打下坚实理论基础的起点,而不是一个面向工程实践的速成指南。
评分作为一本“十一五”规划教材,它在基础理论的深度挖掘上确实达到了很高的水准。特别是关于噪声对信号性能影响的分析,那部分内容写得极其细致,对各种调制方式下的误码率性能曲线的推导和讨论,详尽到几乎可以作为独立的研究报告来使用。我喜欢它对“效率”和“可靠性”之间权衡的深入探讨,这确实是通信系统设计的核心矛盾。但是,这种深度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它几乎没有留出空间给那些非线性、非高斯信道下的先进处理技术。例如,在讲解接收机设计时,重点似乎还停留在经典的维特比译码器和最大似然判决上,对于如今普遍使用的MMSE均衡器、或者在多载波系统中如何处理频率选择性衰落的细节,介绍得比较保守。这使得这本书在构建读者的知识体系时,像是在一个完美、理想化的信道模型中进行推演,而当读者尝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现实世界的复杂环境,比如城市峡谷中的多径效应时,就会发现理论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一道需要用力跨越的鸿沟。它教会了我们“什么是最优”,但对“在次优条件下如何努力趋近最优”的工程智慧着墨不多。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初看之下令人敬佩,因为它试图用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构建起整个通信系统的理论大厦。从早期的模拟调制讲起,逐步过渡到数字调制,再到信道编码和多址接入。这种递进关系是符合认知规律的。然而,实际的阅读体验却颇为曲折。作者似乎更偏爱那些推导过程的完整性,而非阅读体验的流畅性。当你沉浸在某个章节,准备迎接一个关键概念的阐释时,常常会被一大段复杂的数学公式打断,而且关键的“物理意义”或“工程直觉”往往需要你自己去反复咀嚼才能领悟。我特别注意到,在介绍信道编码的章节中,对于Turbo码和LDPC码的引入,虽然提及了它们在提高信道容量极限方面的突破性贡献,但对于它们背后的迭代译码算法的直观解释,略显晦涩。我不得不去翻阅其他资料,才明白那些复杂的概率更新过程是如何在实际硬件中实现的。这本书更像是一套严谨的学术论文集锦,而非一个耐心的导师。它要求读者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对抽象数学概念的接受度,否则很容易在细节的泥沼中迷失方向,对整个通信原理的宏观图景产生割裂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