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2版)
:38.80元
售价:26.4元,便宜12.4元,折扣68
作者:杨拴科
出版社:7-04
出版日期:2010-11-01
ISBN:978704030583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99kg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2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是在2003年出版的《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的基础上,参照“教育部电子电气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05年颁布的“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基本要求,总结西安交通大学电子学教研组多年教学实践经验修订而成的。本次修订未改变原教材的体系,仍然遵循“器件”、“电路”、“应用”相结合,以器件、电路工作原理及分析方法为基础,电路及系统应用为目的的原则,体现“难点分散、引导入门、利于教学”的指导思想,保持我校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保基础、重实践、少而精”的传统。内容包括:绪言、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应用、晶体管及放大电路基础、场效应管及其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反馈和负反馈放大电路、集成运放组成的运算电路、信号检测与处理电路、信号发生器、功率放大电路、直流稳压电源、在系统可编程模拟器件原理及其应用、Pspice软件及模拟电路仿真等。各章末有小结,并配有难易程度和数量都比较适当的思考题及习题。《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2版)》可与西安交通大学张克农主编的《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2版)配套使用,作为高等学校电气信息、仪器仪表、电子信息科学类及其它相近专业本、专科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本书由杨拴科担任主编,负责提出修订大纲、组织修订和定稿工作,赵进全担任副主编。
绪言
0.1 什么是电子技术
0.2 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和重点内容
0.3 本课程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章 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应用
1.1 PN结
1.1.1 PN结的形成
1.1.2 PN结的单向导电性
1.1.3 PN结电压与电流的关系
1.1.4 PN结的反向击穿
1.1.5 PN结的电容效应
1.2 半导体二极管
1.2.1 半导体二极管的结构和类型
1.2.2 半导体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1.2.3 温度对半导体二极管特性的影响
1.2.4 半导体二极管的主要电参数
1.2.5 半导体二极管的模型
1.3 半导体二极管的应用
1.3.1 在整流电路中的应用
1.3.2 在检波电路中的应用
1.3.3 限幅电路
1.4 特种二极管
1.4.1 硅稳压二极管
1.4.2 变容二极管
本章小结
思考题及习题
第2章 晶体管及放大电路基础
2.1 晶体管
2.1.1 晶体管的结构
2.1.2 晶体管的工作原理
2.1.3 晶体管共射极接法的伏安特性曲线
2.1.4 晶体管的主要电参数
2.1.5 温度对晶体管参数的影响
2.2 共射极放大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2.2.1 放大电路概述
2.2.2 共射极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2.3 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
2.3.1 图解法在放大电路静态分析中的应用
2.3.2 估算法在放大电路静态分析中的应用
2.4 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
2.4.1 图解法在放大电路动态分析中的应用
2.4.2 微变等效电路法在放大电路动态分析中的应用
2.5 静态工作点的选择和稳定
2.5.1 静态工作点的选择
2.5.2 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2.5.3 负反馈在静态工作点稳定中的应用
2.6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和共基极放大电路
2.6.1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
2.6.2 共基极放大电路
2.6.3 三种基本放大电路性能比较
2.7 多级放大电路
2.7.1 多级放大电路的组成
2.7.2 多级放大电路中的耦合方式
2.7.3 多级放大电路的计算
2.8 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
2.8.1 频率响应和频率失真
2.8.2 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和瞬态响应
2.8.3 晶体管的高频特性
2.8.4 单管共射极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2.8.5 放大电路的增益带宽积
2.8.6 多级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本章小结
思考题及习题
附录2.1 密勒定理
第3章 场效应管及其放大电路
3.1 结型场效应管
3.1.1 结型场效应管的结构和类型
3.1.2 结型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
3.1.3 结型场效应管的伏安特性
3.2 绝缘栅型场效应管
3.2.1 增强型MOS管
3.2.2 耗尽型MOS管
3.2.3 MOs场效应管使用注意事项
3.3 场效应管的参数和小信号模型
3.3.1 场效应管的主要电参数
3.3.2 场效应管的小信号模型
3.3.3 场效应管与晶体管的比较
3.4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3.4.1 场效应管偏置电路及其静态分析
3.4.2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动态分析
本章小结
思考题及习题
第4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
4.1 集成运放概述
4.1.1 集成电路中元器件的特点
4.1.2 集成运放的典型结构
4.1.3 集成运放的符号及电压传输特性
4.2 双极型集成运放
4.2.1 典型差分放大电路
4.2.2 带恒流源的差分放大电路
4.2.3 差分放大电路的传输特性
4.2.4 电流源电路
4.2.5 复合管电路
4.2.6 互补推挽放大电路
4.2.7 双极型通用运放简化电路
4.3 CMOS集成运放
4.3.1 MCl4573电路结构
4.3.2 MCl4573电路原理分析
4.4 运放的主要参数及简化低频等效电路
4.4.1 交流参数
4.4.2 直流参数
4.4.3 简化低频等效电路
4.5 其它集成运放
4.5.1 几种特殊用途的运放简介
4.5.2 跨导运放
4.5.3 电流模运放
本章小结
思考题及习题
第5章 反馈和负反馈放大电路
5.1 反馈的基本概念及类型
5.1.1 反馈的基本概念
5.1.2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四种基本类型
5.1.3 负反馈放大电路举例
5.1.4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一般表达式
5.2 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5.2.1 提高放大倍数的稳定性
5.2.2 扩展通频带
5.2.3 减小非线性失真
5.2.4 抑制反馈环内的干扰和噪声
5.2.5 对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的影响
5.2.6 正确引入反馈
5.3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分析及近似计算
5.3.1 深度负反馈放大电路近似计算的一般方法
5.3.2 电压模运算放大器组成的反馈电路
5.3.3 分立元件组成的反馈电路
5.3.4 电流模运算放大器的闭环特性
5.4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自激振荡及消除
5.4.1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自激振荡条件
5.4.2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稳定性
5.4.3 消除自激振荡的方法
本章小结
思考题及习题
第6章 集成运放组成的运算电路
6.1 基本运算电路
6.1.1 加法运算
6.1.2 减法运算
6.1.3 积分运算
6.1.4 微分运算
6.2 对数和反对数运算电路
6.2.1 对数运算
6.2.2 反对数运算
6.3 模拟乘法器及其应用
6.3.1 乘法器的工作原理
6.3.2 乘法器应用电路
6.4 集成运放使用中的几个问题
6.4.1 选型
6.4.2 调零
6.4.3 消振及供电电源的去耦
6.4.4 输入及输出保护
6.4.5 运放单电源供电电路
6.4.6 运算电路的误差分析
本章小结
思考题及习题
第7章 信号检测与处理电路
7.1 电子系统概述
7.2 信号检测系统中的放大电路
7.2.1 测量放大器
7.2.2 隔离放大器
7.2.3 程控增益放大器
7.3 有源滤波器
7.3.1 滤波器的基础知识
7.3.2 低通有源滤波器
7.3.3 高通有源滤波器
7.3.4 带通和带阻有源滤波器
7.3.5 开关电容滤波器
7.4 线性检波与采样-保持电路
7.4.1 线性检波电路
7.4.2 采样-保持电路
7.5 电压比较器
7.5.1 单门限电压比较器
7.5.2 多门限电压比较器
7.5.3 集成电压比较器
本章小结
思考题及习题
第8章 信号发生器
8.1 正弦波信号发生器
8.1.1 正弦波自激振荡的基本原理
8.1.2 RC型正弦波信号发生器
8.1.3 Lc型正弦波信号发生器
8.1.4 晶体振荡器
8.2 非正弦信号发生器
8.2.1 方波发生器
8.2.2 三角波和锯齿波发生器
8.2.3 脉宽调制波发生器
8.2.4 压控振荡器
8.3 锁相环及其在频率合成器中的应用
8.3.1 锁相环的基本结构
8.3.2 锁相环的工作过程
8.3.3 锁相环的特性及其应用
本章小结
思考题及习题
第9章 功率放大电路
9.1 功率放大电路的特点及分类
9.2 互补推挽功率放大电路
9.2.1 乙类互补推挽功率放大电路
9.2.2 甲乙类互补推挽功率放大电路
9.2.3 单电源功率放大电路
9.2.4 前置级为运放的功率放大电路
9.2.5 变压器耦合功率放大电路
9.3 集成功率放大器
9.4 功率器件与散热
9.4.1 双极型功率晶体管(BJT)
9.4.2 功率MOSFET
9.4.3 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
9.4.4 功率器件的散热
本章小结
思考题及习题
0章 直流稳压电源
10.1 概述
10.2 单相整流及电容滤波电路
10.2.1 单相桥式整流电路的主要性能指标
10.2.2 电容滤波电路
10.3 倍压整流电路
10.4 串联反馈型线性稳压电路
10.4.1 稳压电路的功能和性能指标
10.4.2 串联反馈型线性稳压电路的工作原理
10.4.3 高精度基准电压源
10.4.4 集成三端稳压器
10.4.5 高效率低压差线性集成稳压器
10.5 开关型稳压电路
10.5.1 降压型开关稳压电路
10.5.2 开关稳压电源实用电路
本章小结
思考题及习题
1章 在系统可编程模拟器件原理及其应用
11.1 概述
11.2 在系统可编程模拟器件的结构及原理
11.2.1 ispPAC10的结构和原理
11.2.2 ispPAC20的结构和原理
11.3 在系统可编程模拟器件的应用电路
11.3.1 放大电路设计
11.3.2 滤波电路设计
11.3.3 数据采集系统中的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本章小结
思考题及习题
2章 PSpice软件及模拟电路仿真
12.1 Pspice软件及其使用方法
12.1.1 Capture CIS软件的电路及元器件描述
12.1.2 Pspice A/D软件的分析功能简介
12.1.3 Pspice A/D软件的使用方法介绍
12.2 基本单元电路Pspice仿真
12.2.1 晶体管放大电路仿真
12.2.2 结型场效应管放大电路仿真
12.2.3 差分放大电路仿真
12.2.4 多级放大电路及负反馈电路仿真
12.2.5 互补推挽功率放大电路仿真
12.3 运算放大器应用电路Pspice仿真
12.3.1 混音电路仿真
12.3.2 迟滞比较器电路仿真
12.3.3 方波和三角波发生电路仿真
本章小结
思考题及习题
附录 常用半导体器件的SPICE模型
F.1 二极管模型
F.2 晶体管模型
F.3 场效应管模型
参考文献
从教学方法论的角度来看,这本书采取了一种非常现代且以学生为中心的叙事方式。它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不容置疑的权威口吻,而是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和你对话。每当引入一个新的复杂概念时,作者总会先用一个简洁的类比或者一个直观的物理模型来打底,比如用“水管的阻力”来解释电阻对电流的限制,或者用“惯性”来描述电容对电压变化的抵抗。这种“先形似后神似”的教学策略,极大地降低了初次接触电子学概念时的心理门槛。在章节的末尾设置的“自检思考题”也做得非常出色,它们不像传统的习题那样只关注计算结果,更多的是引导性的开放问题,要求读者去解释“为什么”而不是简单地求“多少”。例如,它会问“为什么在输入信号过大时,晶体管会进入饱和区,这对信号意味着什么?”这种对现象背后原理的深挖,极大地促进了批判性思维的养成。这种教学设计,无疑是为那些不满足于死记硬背、渴望真正理解电子世界运作规律的求知者量身定制的。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对于想建立扎实基础的工科学生来说,简直是一剂强心剂。它没有那种为了凑字数而堆砌的冗余概念,每一章节的论述都紧密围绕核心原理展开,逻辑链条清晰到令人赞叹。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放大电路时所采用的循序渐进的方法,从最基础的PN结特性讲起,逐步过渡到共射、共集、共基极组态的详细分析,每一步都有详细的数学推导和等效电路模型支撑,绝不含糊其辞。书中那些精选的例题设计得非常巧妙,它们并非仅仅是简单套用公式,而是巧妙地引入了实际工程中可能遇到的非理想因素,比如温漂、负载变化等,这使得读者在解题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理论计算,更培养了工程师的思维方式——即考虑现实约束。虽然有些地方的推导步骤略显紧凑,比如在分析反馈网络稳定性时,初学者可能需要多花点时间去理解背后的拉普拉斯变换的含义,但一旦打通了,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看其他轻描淡写书籍无法体会的。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教会你如何思考而非仅仅是记住结论。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处理,手感极佳,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不像有些教材为了省成本做得轻飘飘的。我尤其欣赏它在色彩搭配上的克制与专业,主色调是沉稳的深蓝和科技感的灰白,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图案干扰视线。内页的纸张质量也值得称赞,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纸,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明显减轻了不少,这对于需要长时间钻研技术细节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排版布局上,作者和设计者的用心体现得淋漓尽致,公式和图表的对齐堪称教科书级别,关键公式都用醒目的粗体或不同的颜色框选出来,即便是初次接触复杂电路图的新手,也能迅速抓住重点。不过,如果非要鸡蛋里挑骨头的话,我个人觉得书中某些章节的插图,比如一些晶体管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如果能再多一些三维剖面图的辅助说明,对于理解内部结构会更加直观。总体来说,从拿到这本书的第一刻起,就能感受到它沉淀下来的厚重感和对知识传递的敬畏之心,这种对物理载体的重视,是很多电子资料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实用性导向”。很多教材在理论部分讲得天花乱坠,但一到实际应用就显得苍白无力。然而,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实践者。它在讲解完理想化的运算放大器特性后,紧接着就引入了如何处理实际芯片(比如741系列)的输入偏置电流、失调电压等非理想参数的计算方法,这一点至关重要。书中的实验设计部分也是亮点,那些推荐的验证性实验,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每一个都能精准地验证前文所学的一个关键知识点。比如,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两级耦合放大器,并观察不同频率下的波形失真情况,就能深刻理解带宽和相位裕度的重要性。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在靠近尾声的部分,竟然还加入了对一些基本集成电路模块(如电压跟随器、有源滤波器)的初步介绍,这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模拟系统设计埋下了很好的伏笔。这种理论与实践的无缝衔接,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于一本普通的理论教材,更像是一本能指导你动手操作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在对元件特性的深入剖析上,做到了令人肃然起敬的细致。它不仅仅停留在对BJT或MOSFET的静态工作点的分析上,而是深入到了半导体材料层面,对载流子的输运机制、禁带能量等基础物理概念进行了清晰的阐述。例如,在分析二极管的开关特性时,它详尽地描绘了存储电荷的建立和清除过程,这对于理解高速开关电路中的延迟问题至关重要。这种对“微观世界”的深入探索,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坚不可摧的知识底层。此外,书中对新型器件的介绍也保持了与时俱进的水准,虽然主要篇幅集中在经典器件,但对于新兴的功率半导体和特定用途的传感器接口电路也有相当精炼的概述,显示了编著者对学科前沿的关注。我尤其欣赏它对噪声源的讨论,没有把它作为一个可有可无的“附加知识点”,而是将其系统地归纳为热噪声、散粒噪声等,并分析了它们在不同电路配置下的影响,这对于设计高精度模拟前端电路的工程师来说,是无价的经验总结。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基础物理定律转化为可操作的工程实践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