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模拟电子技术
:22.00元
售价:16.1元,便宜5.9元,折扣73
作者:曾令琴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2-01
ISBN:9787115186027
字数:328000
页码:19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本书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工作需要,对传统的模拟电子技术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进行了重新整合,将全书分为5个单元,内容包括半导体器件、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直流稳压电源及模拟电子技术应用与实践。
本书在介绍相关必要理论知识的同时,还介绍各种常用电子线路元器件的型号、作用、选择及检测,并在书中第5单元给出4个由浅入深的实践训练题目,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本书为高职高专院校电类各专业教材,也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书籍名称:模拟电子技术 这本书,天哪,拿到手沉甸甸的,感觉内容绝对扎实。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基础理论的梳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严谨。比如,刚开始讲半导体器件时,作者没有急着堆砌复杂的公式,而是用非常清晰的类比和图示,把P-N结的形成、耗尽区、以及本征载流子的概念讲得明明白白。我记得之前看别的书,光是理解扩散电流和漂移电流的区别就让我头疼欲裂,但这本书里通过一个生动的“水流”模型,一下子就打通了我的任督二脉。接着讲到BJT(双极性晶体管)的三种工作状态,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截止、放大、饱和的条件,而是深入剖析了内部载流子迁移的物理过程,让你知道为什么在放大区,集电极电流会和基极电流成正比。这种由浅入深,从微观到宏观的叙述方式,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本能让你真正“理解”电子学原理的入门向导。即便是对于那些初次接触模拟电路的读者,也不会感到畏惧,反而会被作者循序渐进的讲解所吸引,一步步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我个人觉得,这本书在概念的准确性和解释的透彻性上,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是值得反复研读的宝典。
评分这本书的实践性设计简直让人拍案叫绝。我不是那种只满足于纸上谈兵的理论派,所以买书时特别关注配套的实验和案例分析。这本《模拟电子技术》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它没有那种“为举例而举例”的生硬案例,每一个电路设计都有明确的实际应用背景,比如高精度运算放大器的设计,它不仅给出了电路图,还详细分析了噪声、失真、温漂等实际工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更棒的是,它在讲解滤波器时,不只是停留在巴特沃斯和切比雪夫的理论区分上,而是给出了具体的元器件选型建议,甚至连PCB布局时需要注意的“地线处理”这种细节都单独开辟了一个章节来讨论。这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工程经验。我根据书中的指导搭建了一个简单的有源二阶低通滤波器,对照书上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误差小得出乎意料。这套书真正教会了我如何把冰冷的数学模型转化为能够稳定工作的硬件,对于想从学生转变为工程师的人来说,这种实战指导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质量,绝对是同类书籍中的佼佼者。说实话,很多技术书籍,内容再好,如果排版一团糟,图示模糊不清,阅读体验也会大打折扣。但这本《模拟电子技术》给人的感觉是精致和用心。墨水和纸张的选择很好,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容易疲劳。更为关键的是,所有电路图都采用了清晰的、矢量化的绘图风格,元器件的符号规范且一目了然,没有那种自己随便画的草图感。特别是那些涉及到波形分析和时域响应的部分,图表绘制得极其精准,坐标轴的刻度和标注都非常清晰,这对于理解信号的处理过程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对公式的推导过程,也采用了分步展示的方式,关键步骤加粗或者用不同的颜色标示,使得逻辑链条清晰可见。这种对细节的极致关注,间接反映了作者对内容质量的自信,让读者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舒适和专业。
评分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的整体风格,我会选择“哲学性”。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在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是这样”。在涉及反馈理论的部分,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去讨论负反馈对电路稳定性和精度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波德图的绘制,而是上升到信息论和控制论的角度去审视信号处理的本质。它会不断地抛出问题,比如“为什么一个看似简单的RC电路,在不同的工作点下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特性?”然后引导你从晶体管的非线性特性去寻找答案。这种鼓励批判性思维的写作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一门技术,而是在探索一门科学的内在规律。它培养了一种“设计者思维”,让你在拿到需求时,能从基础原理出发,而不是被动地去套用书本上的标准电路。这本书的知识深度和广度,足以支撑一个电子工程专业学生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的深入学习,是少有的能让人在不同学习阶段都能有所收获的经典著作。
评分我必须得提一下这本书在讲述那些复杂集成电路(IC)时所展现出的高超的叙事技巧。当你翻到运放、555定时器、或者电压调节器这些内容时,往往会觉得内容开始变得庞大而难以把握。但作者很聪明地采用了“模块化”和“结构化”的分析方法。比如在分析一个复杂的运算放大器内部结构时,它不是一股脑地把所有晶体管堆在一起,而是先将整个芯片分解成输入级、增益级、输出级等功能模块,然后逐一击破。这种“庖丁解牛”式的分解,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的认知负荷。每分析完一个模块,作者都会回归到整体功能,总结该模块对整个IC性能的贡献。这种结构化的讲解方式,让我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些看似神秘的性能指标——比如共模抑制比(CMRR)或者电源抑制比(PSRR)——到底是由哪些内部的结构差异所决定的。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感觉自己不只是学会了如何使用这些IC,更明白了为什么它们会是这样的结构,这才是真正的深入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