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集成电路制造技术教程
定价:39.00元
作者:李惠军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30237032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李惠军编著的这本《集成电路制造技术教程》本 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内容全面、操作性强等编写 原则,简化了不少理论性的推导及内容, 使得本书接近于一本较为实用的工具书特征,既符合 本科院校的系统化教学需要,又适用于高等高职高专 类院校的可操作性要求,也可用于半导体器件及集成 电路芯片晶圆制造企业的技术培训。
本课程教学内容讲授现代集成电路制造基础工艺 ,重点阐述核心及关键制造工艺的基本原理。教学 内容共分为15章。前9章以常规平面工艺为主要教学 内容,包括:集成制造技术基础;硅材料及衬 备;外延生长工艺原理;氧化介质薄膜生长;半导体 的高温掺杂;离子注入低温掺杂;薄膜气相淀积工 艺;图形光刻工艺原理;掩膜制备工艺原理等章节。
后6章包括:超大规模集成工艺;集成结构测试图 形;电路管芯键合封装;工艺过程理化分析;管芯失 效及可靠性;芯片产业质量管理等教学内容。
本书内容丰富、文字简练、图文并茂、结合实际 ,较为详尽地阐述了当代集成电路制造领域的核心知 识 点。本课程教学安排为三学分(48学时)为宜,任课 教师可根据本校的教学大纲设置适当取舍教学内容, 统 筹教学学时的安排。
目录
作者介绍
李惠军,山东日照人。1952年生于济南。1975年毕业于南京邮电学院一系半导体器件专业。现为山东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山东大学孟完微电子研发中心主任。中国电子学会《CIE)高级会员,信息产业部《微纳电子技术》特邀编委。 主要教学与科研方向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技术的研究;超大规模专用集成电路(ASIC)的一体化设计研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SOC(片上系统)芯片的下CAD一体化设计、仿真与优化研究深亚微米,超深亚微米及纳米集成化器件ICCAD工艺级与器件物理级可制造性设计领域的硕究。 近年来,承担并完成了三项省、部级科研与教学立项。曾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山东省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均为首位)。 近五年来,独立编著、主编著作四部:1《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微电子技术领域中的应用》ISBN7—5636—1365—x(独立编著),石油大学出版社;2《集成电路制造技术》ISBN7—90033—29—x(主编),山东省出版总社;3《集成电路工艺设计仿真与教学平台》ISBN7—900313—99—O(主编),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4《现代集成电路制造技术一原理与实践》多媒体.交互式、立体化教程ISBN47—89496—924—9(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近十年,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
文摘
序言
我是一名在校学生,选这本作为专业课的参考书,主要是因为推荐的人比较多。读完第一章后,我的感受是,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不像一些技术书籍那样晦涩难懂,读起来相对轻松愉快。它用一种比较亲近读者的口吻来介绍那些原本听起来非常高大上的概念,比如原子层沉积(ALD)的机理,用了很多类比的手法,这对于我这种刚接触这块知识的人来说,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不过,我注意到书中对一些新兴技术的介绍似乎更新得不够及时。例如,在讨论先进封装(Advanced Packaging)时,对3D堆叠和异质集成(Heterogeneous Integration)的介绍就比较基础,很多近两年业界爆出的新进展和新材料体系都没有被涵盖进来。另外,书中提供的习题部分设计得有些简单,大多是概念性的回顾,缺乏那种需要进行定量分析和实际计算的复杂题目。因此,虽然作为入门读物很友好,但如果想通过这本书来为参加竞赛或者做毕业设计准备扎实的技术功底,可能还是需要多花精力去查找最新的学术论文和行业报告来补充信息差。
评分我主要关注的是本书在工业应用实例上的展现力。坦率地说,我希望这本书能多一些“实战经验”的分享,而不是纯粹的理论推导。比如,当提到CMP(化学机械抛光)这个关键步骤时,我期待看到的是不同设备厂商的CMP机台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对比,不同研磨液配方的优缺点分析,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工艺参数来解决划痕、粘附物等典型的“疑难杂症”。这本书确实提到了CMP的原理,描述了研磨垫的结构,但这些信息更多是教科书式的描述。很多我们实际生产中遇到的“Know-How”,比如如何处理晶圆边缘效应,或者如何进行在线污染监测,这些宝贵的经验性知识在这本书里几乎找不到踪影。它更侧重于“是什么”和“为什么”,而“如何做”的实操细节,尤其是那些被行业内部视为核心机密的经验技巧,则被明显地省略了,这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打折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考究的,封面那种哑光质感,拿在手里感觉挺有分量的。我原本是冲着它名字里那个“教程”二字去的,想着能系统地梳理一下半导体制造的流程。拿到手后翻看目录,发现内容覆盖的知识点还挺广的,从硅晶圆的准备到最后的封装测试,几乎把整个产业链的环节都点到了。不过,作为一本“教程”,我个人期待的是那种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讲解方式,最好能配上大量的图示和具体的工艺参数作为佐证。我发现这本书在理论阐述上还是下了功夫的,对一些基础物理和化学原理的引用也比较扎实。但就实际操作层面的指导而言,比如某个具体的光刻步骤中,如何调整关键参数以应对不同光刻胶的特性变化,或者在刻蚀过程中如何精确控制选择比,这些细节性的、能直接帮助工程人员解决现场问题的部分,感觉略显单薄。它更像是一本高屋建瓴的概览手册,适合初次接触该领域的人建立宏观认知,但对于想要深入钻研特定工艺难题的工程师来说,可能需要再搭配其他更专业的参考资料。整体上,它在知识的广度上表现不错,但深度上略有遗憾,希望后续版本能在这方面有所加强。
评分从一个跨学科研究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我发现它在技术整合度上做得不错,至少在理论层面,它试图将物理、化学、材料学紧密地联系起来。书中在讲解薄膜沉积时,对等离子体反应动力学的描述还是相当专业的,涉及到了一些高阶的电磁场理论,这让我这个背景略偏材料的人也得以一窥半导体物理的深层奥秘。但是,这本书的另一个缺点是,它似乎没有充分考虑到当前半导体制造中越来越重要的“软件和数据管理”环节。如今的制造,数据采集、SPC(统计过程控制)、良率管理系统(YMS)的重要性已经和硬件工艺本身一样关键了。然而,这本书对这些信息管理系统和数字化转型的讨论几乎是空白的,它停留在对物理制造步骤的详尽描述上,却忽略了现代晶圆厂是如何通过海量数据流来优化和控制这些物理过程的。这本书的视野略显传统,没有充分体现出21世纪智能制造对传统半导体工艺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印象是它的结构组织非常严谨,几乎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显得非常自然。从材料科学的本源讲起,逐步过渡到器件结构,再到复杂的制造流程,逻辑链条清晰可见,这对于我这种喜欢按部就班学习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欣赏它在描述工艺流程时,那种“时间轴”的叙事方式,让你仿佛置身于洁净室里,看着硅片一步步被加工。然而,这种严谨也带来了一点小小的副作用——那就是整体的阅读节奏被拉得有点慢。某些章节对背景知识的铺陈显得有些冗长,比如在讲解光刻胶化学成分时,花了大篇幅去介绍各种单体和聚合反应,虽然有助于理解,但对于已经对有机化学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显得有些重复劳动。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对工艺窗口(Process Window)的敏感性分析,比如在一个特定的工艺步骤中,温度、压力、时间这几个关键变量是如何相互制约,并直接影响最终良率的量化模型,这部分在书中探讨得不够深入,略显不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