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新一代移动融合网络理论与技术
:38.00元
售价:25.8元,便宜12.2元,折扣67
作者:童晓渝,刘露,李璐颖,张云勇,房秉毅,陈清金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115281265
字数:153000
页码:15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59kg
本书从目前的移动通信产业融合现状和技术趋势入手,提出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的融合架构和技术方法,形成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协调调用各类网络资源共同完成具有端到端质量保证的业务提供,构建移动融合网络综合体系。本书融通俗性、完整性、实用性、丰富性于一体,有助于广大读者理解移动融合网络的网络架构、各种网络协议和网络机制。
本书既可作为研究生和本科高年级的教材,也可供工程技术人员、IT、电信运营管理人员参考。
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具有前瞻性,它仿佛是为十年后的网络工程师准备的“思想库”。它探讨的很多概念,目前可能还处于概念验证(PoC)或早期标准化阶段,但其潜在的影响力是颠覆性的。比如,书中对量子密钥分发(QKD)与传统加密算法在移动网络安全架构中的集成讨论,清晰地勾勒出未来网络在抗击量子计算攻击方面的防御体系构建路径。同时,书中对能源效率的关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了“绿色通信”的系统级设计原则,强调如何通过智能关机、动态功放控制和更低功耗芯片架构的引入,实现网络容量的指数级增长与能源消耗的线性增长之间的脱钩。这种对可持续发展和极致安全性的双重关注,体现了作者对未来通信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份面向未来的战略指南。
评分这部新作,从宏观的视角审视了当前信息通信技术领域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尤其是在5G乃至向6G演进的过程中,网络架构的复杂性与融合趋势愈发明显。书中对“融合”二字的解读,绝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一种深层次的系统性重构,涉及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乃至应用层的协同进化。例如,它对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在实际部署中遇到的瓶颈分析得相当透彻,指出了传统集中式控制平面在处理超大规模、高动态性接入场景时的局限性。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理论探讨,而是结合了多个国际标准组织最新的技术提案,特别是关于边缘计算(MEC)与核心网深度融合的案例研究,让人能清晰地看到未来网络如何实现毫秒级的低时延和极高的可靠性。书中对于频谱效率提升的探讨,也从传统的波束赋形延伸到了更先进的空域复用技术,提供了不少启发性的思路,对于希望掌握前沿无线通信核心技术的工程师而言,无疑是一份极具价值的参考资料。
评分从工程实现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对新一代网络中的物理层和接入技术所做的梳理,扎实而严谨。它并没有满足于对现有LTE/5G NR技术的简单回顾,而是深入剖析了毫米波(mmWave)和太赫兹(THz)频段所带来的信道模型复杂性、大规模MIMO的波束管理难题以及无源/有源智能超表面(RIS)的应用潜力。作者在处理这些高频段特性时,非常注重物理层传输的可行性与能耗之间的权衡。例如,对于大规模天线阵列的波束训练开销,书中探讨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预编码优化方法,旨在减少导频信号的开销,这对于提升实际部署中的吞吐率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对于非正交多址接入(NOMA)在异构环境下的性能边界分析也相当到位,揭示了其在提升系统频谱效率的同时,可能带来的复杂度增加和公平性挑战,使得读者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各项技术的优劣。
评分读完这本关于下一代移动网络构建哲学的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对“智能自治”这一概念的深度挖掘。传统网络管理往往依赖于人工干预和预设规则,但面对海量设备、异构接入和不断变化的服务质量要求,这种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本书着重阐述了如何利用强化学习和深度神经网络来构建一个具备自我优化、自我修复能力的闭环控制系统。书中详细拆解了AI如何在无线资源调度、故障预测以及安全威胁识别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机制。特别是在处理跨域资源协同优化时,作者提出了一种基于联邦学习的分布式决策框架,这种去中心化的智能部署策略,有效地平衡了数据隐私和全局优化之间的矛盾。这种对未来网络控制范式的转变,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升级,更是一种管理理念的革新,它预示着网络运维将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测,极大地提升了网络的韧性和用户体验的稳定性。
评分这本书在探讨网络架构演进时,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宏大叙事能力,它不仅仅关注移动通信本身,还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物联网(IoT)、工业互联网(IIoT)以及车联网(V2X)的深度融合需求。作者非常精准地抓住了这些垂直行业对网络能力提出的独特挑战——例如工业控制对确定性时延的刚性要求,与现有尽力而为的IP网络机制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书中提出的解决方案,侧重于通过网络切片技术构建高隔离度的逻辑网络实例,并辅以时间敏感网络(TSN)的桥接技术,来实现跨越蜂窝网络和传统以太网的无缝、可信赖的数据传输。这种跨界融合的视角,使得全书内容跳脱出了一般通信教材的局限性,为那些致力于构建面向垂直行业的高级应用的开发者和架构师提供了非常实用的蓝图和技术选型依据,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