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电子制造概论
定价:39.00元
作者:王天曦,王豫明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30224428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以电子制造全局和系统的观念,贯通电子产业上下游,融合设计、制造、管理诸要素,以现代先进制造技术为主导,对电子产品物理实现全过程作了全面介绍。主要内容包括现代电子设计、半导体制造、电子制造物料与装备、电子封装与组装、电子连接技术、现代电子制造共性技术、绿色低碳制造、虚拟制造技术以及信息化电子制造等内容,是电子制造技术领域比较全面的参考书。
作者有四十余年机电工程技术经验,经历了二十多年电子教学实践,与电子制造企业界、学术界和媒体紧密联系,使得本书视野开阔、内容充实、信息量大,兼有系统性、启发性和先进性。
本书既可作为高校工科机电类通识性工程教育的参考教材,也可供从事电子制造方面的管理与工程技术人员自学与培训使用,同时也可供职业教育及其他有关技术人员以及电子爱好者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刚拿到这本书时,我还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难懂,毕竟“现代电子制造”听起来就非常专业。然而,阅读体验却出乎我的意料地流畅。作者在行文风格上似乎很注重读者的接受度,用词精准又不失亲切感,很多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和设备原理,都被巧妙地转化为生动的类比和流程图来解释。比如,描述薄膜生长时的原子级别控制,书中用到的比喻就非常巧妙,一下子就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了。此外,书中对于质量控制和良率提升的专题讨论也极其到位,这反映出作者深厚的行业经验。在电子制造领域,可靠性和成本控制是生命线,书中对FMEA(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等工具的应用实例分析,让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起来。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告诉我们“怎么做”,更在于教会我们“为什么这么做才是最优解”,对于工程技术人员来说,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是无价的。
评分这本书的版式设计和图文搭配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这对于一本技术专著来说,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和效率。大量的、高质量的实物设备照片和工艺流程示意图穿插其中,使得枯燥的文字叙述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喜欢其中对关键设备原理的剖析,比如EUV光刻机的结构解析,配上的爆炸图和关键组件介绍,让人对这种“人类智慧的结晶”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当然,作为一本涵盖面较广的概论性书籍,它在某些单一技术的深度上可能不如专门的学术专著,但作为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石,它的平衡感把握得恰到好处。它为你描绘了一幅完整的现代电子制造全景图,让你知道每一个环节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我感觉读完之后,我不再是那个只会使用电子产品的人,而是对制造它们背后的复杂生态有了一种敬畏之心。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可持续发展和未来趋势的探讨,这通常是这类偏重硬核技术的书籍中容易被忽略的部分。书中专门辟出章节讨论了电子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能耗问题、废弃物处理,以及如何通过更绿色的化学工艺(Green Chemistry)来减少环境足迹。例如,对先进清洗工艺中对特定溶剂替代方案的探讨,显示了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前瞻性视野。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制造得更好”的指南,更是一本关于“如何负责任地制造”的思考录。这种将工程技术与伦理、环保相结合的写作视角,在同类书籍中非常罕见,也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价值深度。它提醒我们,每一次技术进步的背后,都应该伴随着对人类和地球未来的审慎考量。
评分这本《现代电子制造概论》的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特别是关于半导体工艺流程的介绍,详实得几乎可以拿来当教科书用了。作者似乎对芯片制造的每一个环节都了如指掌,从硅晶圆的制备到光刻、刻蚀,再到薄膜沉积和封装测试,每一个步骤的原理和关键技术点都阐述得非常清晰。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先进封装技术的部分,比如Chiplet和3D IC的讨论,这正是当前业界最前沿的方向,书中不仅解释了技术原理,还分析了它们在提升系统性能和降低功耗方面的巨大潜力。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走进了一个尖端的无尘车间,亲眼目睹了纳米级别的精密操作。对于想要深入了解电子产品“心脏”是如何炼成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前瞻性的视角。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将复杂的工程实践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人在惊叹于现代制造工艺的鬼斧神工之余,也对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明确的把握。
评分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也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急于一头扎进最新的技术细节,而是用相当的篇幅梳理了电子制造技术从真空管时代到集成电路、再到当前摩尔定律瓶颈期的发展脉络。这种宏大的叙事结构,帮助读者理解为什么今天的制造工艺会是这个样子,以及当前面临的技术挑战(比如散热、互连延迟等)是如何一步步演变而来的。书中对不同时代关键材料和工艺变革的记录,如从铝互连到铜互连的转换,以及介电常数降低的需求,都体现了作者对技术驱动力的深刻洞察。对我这个非专业出身但对科技发展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部分的背景知识补充得非常及时和必要。它让“现代”这个词有了时间维度,知道我们现在的位置,才能更好地预测下一步的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