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实现吉比特传输的60GHz无线通信技术
定价:69.80元
作者:(美) Su-Khiong Yong, Pengfei Xia, Albert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111401308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点击查看:
内容提要
Su-Khiong Yong、Pengfei Xia、AlbertoValdes-Garcia编著的《实现吉比特传输的60GHz无线通信技术》着重讲述了60GHz无线通信技术。它已经成为吉比特无线室内通信系统中*应用潜力的候选技术之一。在现有无线通信技术中,60GHz无线通信技术具有众多优点,如全球范围内多达数GHz的免许可带宽,较高的传输功率、高频率复用以及可集成的阵列天线等,这些优势将使得很多在低频段难以实现的功能与应用成为可能。本书综合阐述了目前60GHz无线通信技术在学术研究,标准化及产业实现方面的现状与问题。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一场与行业顶尖专家的对话。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老练且带有明显的个人烙印,他擅长用一些充满画面感的描述来解释那些抽象的信号处理过程。例如,在解释MIMO阵列如何实现空间复用时,他将各个天线单元比喻成“城市中不同车道的车辆”,通过精确控制它们的相位和幅度,使得原本拥堵的“信息高速公路”得以瞬间拓宽。这种将复杂数学模型“翻译”成易于理解的日常语言的能力,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曲线。此外,作者在探讨标准制定过程中的博弈时,展现出的行业洞察力也令人叹服,他揭示了技术选择背后往往掺杂着商业利益和专利布局的现实,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指南,更是一部观察现代通信产业生态的观察手记。
评分我对这本书最欣赏的一点是它展现出的技术前瞻性和批判性思维。很多同类书籍往往停留在对现有标准的罗列和复述,但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有着更深的洞察力。他不仅仅介绍了当前主流的波束赋形(Beamforming)技术,还深入探讨了其局限性,比如在多普勒效应影响下的跟踪精度问题。随后,作者大胆地提出了几种基于AI辅助的新型信道估计方法,虽然这些方法在书本出版时可能还处于实验阶段,但其思想的先进性令人振奋。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讨论安全与隐私问题时,并没有简单地套用传统加密模型,而是结合了毫米波特有的空间隔离特性,设计了一套基于物理层安全的认证机制。这种将理论、实践与未来趋势紧密结合的写作手法,使得这本书更像是一份未来行业的路线图,而不是一本过时的教科书。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有吸引力,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合上未来感的几何线条,让人立刻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前沿科技气息。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纯粹的工程技术手册,但翻开扉页后发现,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具有启发性。他没有直接跳入复杂的公式推导,而是花了不少篇幅来描绘60GHz频段在无线通信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变迁,如何从一个被认为“难以驾驭”的频段,一步步被今天的技术人员驯服并应用于实际生活。特别是其中关于毫米波传播特性的章节,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解释了高频信号穿透障碍物的困难,这对于我这种对射频理论了解不深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接着,作者还花了大量篇幅讨论了功耗优化和散热设计的重要性,这部分内容让我认识到,实现“吉比特传输”远不止是提升速率那么简单,它背后是无数工程权衡的结果。整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讲究,图表清晰,逻辑流畅,让人在阅读深奥技术时不会感到疲惫。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实在太精妙了,它成功地在“深度”与“广度”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对于初学者来说,第一部分对基本物理原理的阐述足够扎实,确保了理解后续复杂算法的基础。然而,真正的惊喜出现在中后段。作者引入了一个非常详细的系统级设计案例——一个基于WRC-7标准的室内超高速数据链路。他没有回避工程实践中的“脏活累活”,例如射频前端(RFFE)的非线性失真对误差向量幅度(EVM)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数字预失真(DPD)技术进行补偿。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甚至附带了一个关于FPGA实现流程的简要概述,尽管篇幅不大,但对于想从理论走向硬件实现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指明了方向。这种由宏观概念到微观实现的过渡,处理得极其自然和流畅,使得读者可以一步步建立起完整的技术栈认知。
评分我通常对技术专著的阅读体验持保留态度,因为它们常常因追求技术上的绝对严谨而牺牲了阅读的愉悦性,但这本书成功地打破了这一魔咒。它在处理高阶调制技术,特别是正交幅度调制(QAM)的性能分析时,展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作者并没有直接堆砌贝尔实验室的经典推导,而是选择了一种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结果的可视化分析路径。他展示了在不同信噪比条件下,高阶QAM星座点的集群密度变化,以及如何通过优化信道编码(如LDPC)来“修补”这些被污染的星座点。更重要的是,书中对物理层与MAC层接口协议的探讨非常到位,强调了在如此高的物理层速率下,如何设计一个高效的调度算法来避免“饥饿”或“过载”问题。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兼具深度、广度与高度可读性的杰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