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民俗保护

全球化与民俗保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晓萍 著
图书标签:
  • 全球化
  • 民俗
  • 文化保护
  • 文化多样性
  • 传统文化
  • 文化传承
  • 文化冲突
  • 本土文化
  • 社会学
  • 人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184808
商品编码:2969211699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全球化与民俗保护

:48.00元

售价:35.0元,便宜13.0元,折扣72

作者:董晓萍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2-01

ISBN:9787040184808

字数

页码:54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8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全球化与民俗保护》现在国内呼吁民俗保护的人已经不少,但将民俗从生活方式转化为生存资源和保护理论的对象,还需要加以反思,同时需要提高民俗意识和把握民俗权利。开展相关的大学教育和社会公共教育是现代民俗学的一部分,作者面对全球社会的巨大变迁,阐述全球化背景下保护中国民俗遗产的对象、理论和方法,附带讨论国内外前沿信息,指出中国民俗的游刃度、通透力、青春性、表演水平和对抗现代社会紧张压力的协调能量,分析可转型民俗的内在要素、外部类型、文化多样性和保护方案的策略等,也揭示部分民俗的老境和死因,以期提高人们关注人文文化的整体水平,推动中国的世界“四遗产”保护,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目录


作者介绍

董晓萍,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学士(1982)、文学硕士(1985)、文学博士(1989)。美国衣阿华大学博士后(1994—1995),芬兰约恩苏大学国际民俗学会高级培训暑期学校毕业(1995),英国牛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01—2002),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客座教授(2006)。主要著作有《民俗学导游》、《华北民间文化》、《仪礼》、《杨慎》、《乡村戏曲表演与中国现代民众》、《说话的文化》、《田野民俗志》和《不灌而治》等25种,发表论文200余篇。曾获第八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一等奖、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中国文联首届学术著作奖“山花奖”二等奖、中国文联理论评论奖二等奖等,并与同仁集体荣获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文摘


序言



《跨越山海的记忆: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之路》 前言: 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浪潮中,我们与历史的连接似乎变得愈发稀薄。然而,那些代代相传的歌谣、技艺、仪式,如同埋藏在心底的种子,在合适的土壤中,依然能绽放出绚烂的花朵。它们不仅是民族身份的独特标识,更是人类智慧与情感的宝贵结晶。本书并非探讨宏大的全球化进程与民俗保护的理论框架,而是将目光聚焦于那些默默坚守、积极创新的个体与社群,他们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让古老的传统焕发新生,让跨越山海的记忆,在当下和未来,依然鲜活地流淌。 第一章:被遗忘的童谣与祖母的歌谣 许多古老的民俗,最先感知时代变迁的是我们童年时耳畔的歌谣。曾经响彻村庄、安抚孩童的摇篮曲,如今是否还被传唱?那些充满生活智慧、蕴含历史痕迹的民间歌谣,是如何从口口相传,渐渐消逝在数字媒体的洪流中? 本章将以几个生动的故事为线索,探寻那些曾经家喻户晓的童谣、山歌、劳动号子,它们是如何承载着一个时代的风土人情,记录着一代人的喜怒哀乐。我们将深入乡村,走访老一辈的民间艺人、说书人,倾听他们关于童年歌谣的记忆,记录那些濒临失传的旋律与词句。同时,也会关注那些积极将传统歌谣融入现代音乐创作的音乐人,他们如何用新的编曲、新的演绎方式,让古老的旋律重新走进大众的视野,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认同。 例如,我们可以关注一位年轻的民谣歌手,他从家乡的奶奶那里学会了许多几乎无人知晓的古老山歌,经过他的改编和演唱,这些歌谣在音乐节上引起了广泛关注,甚至被国外乐评人称为“来自东方古老土地的低语”。我们也会记录一位退休的教师,她花费数年时间,搜集整理家乡流传的儿童游戏歌谣,并将其编成绘本,让新一代的孩子们在玩乐中,重新接触这些充满趣味的传统文化。 第二章:指尖上的时光:传统手工艺的创新与复兴 一件精美的刺绣、一尊古朴的陶器、一幅灵动的剪纸,它们不仅仅是物件,更是无数代工匠心血的凝聚,是传统技艺在时间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瑰宝。然而,当流水线生产的廉价商品充斥市场,当年轻一代对传统手工艺兴趣日减,这些“指尖上的时光”又将何去何从? 本章将聚焦于那些在传统手工艺领域坚守与创新的匠人。他们或许还在用最古老的工具,遵循最传统的工艺,但也积极拥抱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和营销方式。我们将走进他们的工作室,感受他们对材质的敬畏,对细节的执着,以及他们如何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将古老的技艺与当下的审美相结合。 比如,一位传承了百年家族刺绣技艺的绣娘,她并没有墨守成规,而是将传统的苏绣技法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为国际品牌设计了具有东方韵味的礼服。她的作品在时尚周上惊艳亮相,赢得了世界的赞誉,也让更多年轻人看到了传统刺绣的时尚潜力。我们还会介绍一位年轻的陶瓷艺术家,他学习了传统的青瓷烧制技法,但他并不满足于复刻宋代的古董,而是大胆尝试新的釉色和造型,创作出充满现代气息的陶瓷艺术品,并将其带到国际艺术博览会上展览。 本章还将探讨传统手工艺如何通过电商平台、文化体验课程等方式,触达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那些曾经只存在于乡间小院的技艺,如今可以通过网络,连接到全球的买家;那些曾经需要拜师学艺多年的高深技巧,如今可以通过短期的体验课程,让更多人感受到其中的乐趣。 第三章:节庆的温度:民俗活动的新生命 春节的鞭炮声、元宵的花灯、端午的龙舟、中秋的月饼……这些节日不仅仅是时间的标记,更是凝聚了民族情感、传递着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许多传统的节庆习俗是否正在被淡忘,甚至被简化为简单的消费符号? 本章将深入探寻那些依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民俗活动。我们将观察那些在城市与乡村,依然被认真对待的传统节庆,它们是如何在新时代焕发光彩的。这其中,既有对传统仪式原汁原味的传承,也有在传承中进行的适度创新。 比如,一个偏远山村的庙会,在当地政府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不仅保留了传统的祭祀仪式、戏曲表演,还增加了非遗技艺展示、农产品展销等内容,吸引了周边城市的大量游客,成为了一个集文化、旅游、经济于一体的盛会。我们还会介绍一个社区,他们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我们的端午节”活动,孩子们穿上亲手制作的“龙舟”服装,学习包粽子,体验划旱地龙舟,让古老的节日充满了童趣和参与感。 本章还将关注那些利用现代媒体手段,传播和推广民俗活动的做法。比如,某个地方的传统灯会,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将现场的盛况传递给世界各地的观众,吸引了大量远程参与者。一些民俗专家也利用网络平台,讲解节庆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些传统文化的意义。 第四章:口述的历史:故事、传说与集体记忆 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口述历史,它们以故事、传说、谚语、歌谣等形式,承载着先民的智慧、情感与价值观念。这些无形的财富,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然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些口述传统是否正在被遗忘,被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之中? 本章将聚焦于那些积极保护和传承口述历史的个体与组织。我们将倾听那些“活着的历史”,关注那些依然健在的说书人、老人、民间故事讲述者,记录下他们口中的故事,挖掘它们背后蕴含的文化基因。 例如,一个地区的长者,他们是当地历史的活字典,他们口述的关于饥荒、迁徙、战争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第一手历史资料。一个民间故事研究者,他花费数年时间,走遍大江南北,搜集整理了大量濒临失传的神话传说,并将其整理成册,让这些古老的故事得以流传。 本章还将探讨如何利用现代技术,例如音频、视频记录,以及数字化的档案管理,来保存这些珍贵的口述历史。我们也会关注那些将口述历史融入到教育、艺术创作中的尝试,例如,一些学校将当地的民间故事作为乡土教材,一些作家则从口述传说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 第五章:共生的未来: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在日益紧密的全球联系中,我们常常听到关于文化同质化的担忧。然而,真正的文化传承,并非是故步自封,而是能够与时俱进,在与外部世界的对话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 本章将从更广阔的视角,探讨如何在尊重传统价值的前提下,积极拥抱现代化的进程,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和谐共生。这包括但不限于: 跨文化交流中的身份认同: 当我们接触不同的文化时,如何保持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清醒认知,并从中汲取养分,而非迷失自我? 传统价值的现代转化: 许多古老的传统价值观,如勤劳、互助、感恩,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如何让这些价值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科技与文化的融合: 科技的发展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平台,但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如何善用科技,而非被科技所裹挟?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如何在教育体系中,系统地将传统文化知识和价值观传授给下一代? 政策与社群的协同: 政府的政策支持、社群的积极参与,对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至关重要。 本书并非提供一个普适性的解决方案,而是希望通过这些鲜活的案例和深入的思考,启发读者去关注身边的传统文化,去理解它们在当下的价值,并思考如何为它们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相信,那些跨越山海的记忆,终将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璀璨篇章。 结语: 文化是一条河流,它流淌过漫长的岁月,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生命。保护民俗,并非是为了留住过去,而是为了让这条河流不干涸,让它的源头活水,能够继续滋润我们的现在,并奔腾向未来。本书希望成为一条指引的溪流,带领读者一同探索这条河流的脉络,感受其中蕴含的生命力,并共同浇灌它,让它生生不息。

用户评价

评分

《全球化与民俗保护》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将“民俗”置于一个更加广阔的社会政治经济语境下去解读,让我看到,民俗的命运并非仅仅是文化自身的内在逻辑,更是受到国家政策、市场运作、国际关系等多种外部因素的深刻影响。书中对一些国家如何利用民俗文化来构建国家认同、促进旅游经济,甚至作为一种“软实力”来输出的分析,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总是觉得民俗是朴素的、自发的,很少会想到它也会成为一种战略资源。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揭示了在后殖民时代,一些曾经被边缘化的民俗文化,如何在新的全球格局下,重新获得话语权和价值。同时,书中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民俗保护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比如“文化商品化”可能带来的对民俗本真性的损害,以及在官方推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形式主义”倾向。这些批判性的思考,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介绍性的读物,更是一本引导读者深入思考民俗保护复杂性的学术著作。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文化主权”和“文化多样性”之间关系的探讨,这种深刻的理论分析,为理解当今世界文化格局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让我意识到,保护民俗,其实也是在维护我们文化多样性的未来。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我平时读的一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文学性和人文关怀。作者在《全球化与民俗保护》中,用一种非常感性、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些在时代洪流中逐渐消逝或顽强生存的民俗文化,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故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一个偏远山村传统婚礼习俗的描写,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绘那些细微的仪式、亲人间的互动、以及那种淳朴的情感,读来让人鼻子发酸,又倍感温暖。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社群的历史记忆和情感认同。作者通过这种叙事方式,将抽象的“民俗保护”概念,转化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和群体故事,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每一个民俗的消逝,都是一种无法弥补的损失。书中还穿插了一些作者个人的观察和思考,这些“内心独白”让整本书的情感更加饱满,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关于全球化与民俗保护的学术探讨,更是一次关于文化、记忆和情感的深情回望,读完之后,我感觉心灵得到了净化,对家乡的传统文化也有了更深的眷恋。

评分

《全球化与民俗保护》这本书,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作者始终保持着一种开放的心态,在肯定全球化带来的挑战的同时,也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机遇。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全球化视为民俗的“敌人”,而是深入分析了全球化如何通过技术、资本、信息等多种途径,为民俗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例如,作者在探讨数字技术如何赋能民俗传承时,提到了很多令人惊喜的案例,比如通过VR技术重现失传的传统技艺,通过在线平台连接分散的民俗社群,甚至通过众筹的方式支持民俗项目的保护和发展。这些都让我看到了民俗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生的希望。此外,书中关于“跨文化交流中的民俗创新”的论述,也让我耳目一新。作者认为,当民俗走向世界时,并非一定会“水土不服”,而是在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中,可能催生出更具活力的新的文化形态。这种积极的、探索性的视角,让我对民俗的未来充满了乐观。这本书不仅仅是探讨“保护”的困境,更是引导我们去思考“发展”的可能,它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发的著作,让我看到了民俗文化在全球化时代,依然能够保持其独特魅力并蓬勃发展的光明前景。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来审视“民俗”这个概念,让我第一次意识到,我们习以为常的很多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其实都是在漫长历史中沉淀下来的“民俗”。作者在《全球化与民俗保护》中,并没有将目光局限于某个具体的国家或地区,而是将全球化视为一个巨大的背景,分析了不同文明、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是如何在全球化这一股强大的力量面前,既被冲击、被同化,又在某种程度上被激发、被重塑。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文化符号的挪用与再生产”的部分,作者通过对不同地区服装、音乐、饮食等元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变形,展示了民俗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流动性和生命力。它不再是固守一隅的静态存在,而是能够不断吸纳、转化、融合,并产生新的意义。这种动态的视角,让我不再对民俗的“变异”感到担忧,而是更加理解了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性和创造性。书中对数字时代民俗传播的分析也相当精彩,从社交媒体上的“国潮”现象,到网络上的传统文化节庆直播,都体现了民俗如何在新的媒介环境中获得新的生命。这本书让我明白,民俗保护不是要把过去“冻结”起来,而是要理解它的发展规律,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为它找到新的生长空间和表达方式,使其能够继续滋养我们的文化认同和精神世界。

评分

读完《全球化与民俗保护》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梳理全球化浪潮对各地民俗文化带来的冲击与挑战时,展现了一种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和敏锐的现实关怀。书中不仅仅是罗列了各地民俗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衰退、变异甚至消失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这些现象背后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动因。比如,作者对传统手工艺如何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中艰难求生,从“活态传承”走向“商品化”的微妙转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让我深刻理解到,保护民俗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一个如何在现代社会语境下,寻找新的价值和生存方式的复杂过程。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生动的案例,从东南亚的传统节日如何被商业旅游开发所改变,到非洲部落的古老仪式如何在新媒体时代被重新解读和传播,都让我对民俗保护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尤其是作者在探讨“文化同质化”与“文化异质化”并存的辩证关系时,提出的“在地化”和“逆全球化”的思考,更是发人深省,让我看到了民俗文化在抵抗外部侵蚀的同时,也在不断自我革新和演进的生命力。这本书真的让我对“文化”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鲜活地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并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有机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