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全球化与民俗保护
:48.00元
售价:35.0元,便宜13.0元,折扣72
作者:董晓萍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2-01
ISBN:9787040184808
字数:
页码:54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822kg
《全球化与民俗保护》现在国内呼吁民俗保护的人已经不少,但将民俗从生活方式转化为生存资源和保护理论的对象,还需要加以反思,同时需要提高民俗意识和把握民俗权利。开展相关的大学教育和社会公共教育是现代民俗学的一部分,作者面对全球社会的巨大变迁,阐述全球化背景下保护中国民俗遗产的对象、理论和方法,附带讨论国内外前沿信息,指出中国民俗的游刃度、通透力、青春性、表演水平和对抗现代社会紧张压力的协调能量,分析可转型民俗的内在要素、外部类型、文化多样性和保护方案的策略等,也揭示部分民俗的老境和死因,以期提高人们关注人文文化的整体水平,推动中国的世界“四遗产”保护,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董晓萍,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学士(1982)、文学硕士(1985)、文学博士(1989)。美国衣阿华大学博士后(1994—1995),芬兰约恩苏大学国际民俗学会高级培训暑期学校毕业(1995),英国牛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01—2002),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客座教授(2006)。主要著作有《民俗学导游》、《华北民间文化》、《仪礼》、《杨慎》、《乡村戏曲表演与中国现代民众》、《说话的文化》、《田野民俗志》和《不灌而治》等25种,发表论文200余篇。曾获第八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一等奖、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中国文联首届学术著作奖“山花奖”二等奖、中国文联理论评论奖二等奖等,并与同仁集体荣获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全球化与民俗保护》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将“民俗”置于一个更加广阔的社会政治经济语境下去解读,让我看到,民俗的命运并非仅仅是文化自身的内在逻辑,更是受到国家政策、市场运作、国际关系等多种外部因素的深刻影响。书中对一些国家如何利用民俗文化来构建国家认同、促进旅游经济,甚至作为一种“软实力”来输出的分析,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总是觉得民俗是朴素的、自发的,很少会想到它也会成为一种战略资源。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揭示了在后殖民时代,一些曾经被边缘化的民俗文化,如何在新的全球格局下,重新获得话语权和价值。同时,书中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民俗保护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比如“文化商品化”可能带来的对民俗本真性的损害,以及在官方推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形式主义”倾向。这些批判性的思考,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介绍性的读物,更是一本引导读者深入思考民俗保护复杂性的学术著作。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文化主权”和“文化多样性”之间关系的探讨,这种深刻的理论分析,为理解当今世界文化格局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让我意识到,保护民俗,其实也是在维护我们文化多样性的未来。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我平时读的一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文学性和人文关怀。作者在《全球化与民俗保护》中,用一种非常感性、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些在时代洪流中逐渐消逝或顽强生存的民俗文化,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故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一个偏远山村传统婚礼习俗的描写,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绘那些细微的仪式、亲人间的互动、以及那种淳朴的情感,读来让人鼻子发酸,又倍感温暖。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社群的历史记忆和情感认同。作者通过这种叙事方式,将抽象的“民俗保护”概念,转化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和群体故事,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每一个民俗的消逝,都是一种无法弥补的损失。书中还穿插了一些作者个人的观察和思考,这些“内心独白”让整本书的情感更加饱满,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关于全球化与民俗保护的学术探讨,更是一次关于文化、记忆和情感的深情回望,读完之后,我感觉心灵得到了净化,对家乡的传统文化也有了更深的眷恋。
评分《全球化与民俗保护》这本书,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作者始终保持着一种开放的心态,在肯定全球化带来的挑战的同时,也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机遇。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全球化视为民俗的“敌人”,而是深入分析了全球化如何通过技术、资本、信息等多种途径,为民俗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例如,作者在探讨数字技术如何赋能民俗传承时,提到了很多令人惊喜的案例,比如通过VR技术重现失传的传统技艺,通过在线平台连接分散的民俗社群,甚至通过众筹的方式支持民俗项目的保护和发展。这些都让我看到了民俗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生的希望。此外,书中关于“跨文化交流中的民俗创新”的论述,也让我耳目一新。作者认为,当民俗走向世界时,并非一定会“水土不服”,而是在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中,可能催生出更具活力的新的文化形态。这种积极的、探索性的视角,让我对民俗的未来充满了乐观。这本书不仅仅是探讨“保护”的困境,更是引导我们去思考“发展”的可能,它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发的著作,让我看到了民俗文化在全球化时代,依然能够保持其独特魅力并蓬勃发展的光明前景。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来审视“民俗”这个概念,让我第一次意识到,我们习以为常的很多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其实都是在漫长历史中沉淀下来的“民俗”。作者在《全球化与民俗保护》中,并没有将目光局限于某个具体的国家或地区,而是将全球化视为一个巨大的背景,分析了不同文明、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是如何在全球化这一股强大的力量面前,既被冲击、被同化,又在某种程度上被激发、被重塑。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文化符号的挪用与再生产”的部分,作者通过对不同地区服装、音乐、饮食等元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变形,展示了民俗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流动性和生命力。它不再是固守一隅的静态存在,而是能够不断吸纳、转化、融合,并产生新的意义。这种动态的视角,让我不再对民俗的“变异”感到担忧,而是更加理解了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性和创造性。书中对数字时代民俗传播的分析也相当精彩,从社交媒体上的“国潮”现象,到网络上的传统文化节庆直播,都体现了民俗如何在新的媒介环境中获得新的生命。这本书让我明白,民俗保护不是要把过去“冻结”起来,而是要理解它的发展规律,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为它找到新的生长空间和表达方式,使其能够继续滋养我们的文化认同和精神世界。
评分读完《全球化与民俗保护》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梳理全球化浪潮对各地民俗文化带来的冲击与挑战时,展现了一种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和敏锐的现实关怀。书中不仅仅是罗列了各地民俗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衰退、变异甚至消失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这些现象背后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动因。比如,作者对传统手工艺如何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中艰难求生,从“活态传承”走向“商品化”的微妙转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让我深刻理解到,保护民俗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一个如何在现代社会语境下,寻找新的价值和生存方式的复杂过程。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生动的案例,从东南亚的传统节日如何被商业旅游开发所改变,到非洲部落的古老仪式如何在新媒体时代被重新解读和传播,都让我对民俗保护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尤其是作者在探讨“文化同质化”与“文化异质化”并存的辩证关系时,提出的“在地化”和“逆全球化”的思考,更是发人深省,让我看到了民俗文化在抵抗外部侵蚀的同时,也在不断自我革新和演进的生命力。这本书真的让我对“文化”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鲜活地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并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有机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