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漫笔

儒林漫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昌 著
图书标签:
  • 清代小说
  • 讽刺文学
  • 世情小说
  • 社会风俗
  • 文学史
  • 古典文学
  • 幽默
  • 风趣
  • 人物刻画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海豚出版社
ISBN:9787511026743
商品编码:29692162656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5-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儒林漫笔

定价:36.00元

作者:高昌

出版社:海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1102674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儒林漫笔》(精装),散文集,这是一本极为特别的文坛杂记,有料有趣,有味有识,收录作者高昌27篇佳作,大部分篇章是作者对中外文坛人物的采访,有我国作家、诗人、学者、名编辑,更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少量篇什是作者对文坛现象的思考以及个人往事的回忆。
  作者视角独特,长于捕捉人物真实细腻一面,为读者奉献了诸多鲜为人知的文坛掌故和可供思考的主题。可贵的是,在名家遍布的书稿中,作者的个体话语掷地有声,采访或是杂感,都弥漫着作者作文为人的思考、对生活的理解和对诗歌的热爱。翻开作品,作者的热情和态度扑面而来。

内容提要


《儒林漫笔》作者高昌,作家、诗人、记者,身份多元,缘归文字。
  季羡林、莫言、大江健三郎、巴尔加斯·略萨、卞之琳、王蒙、邓友梅、周大新、阎连科……作者以记者的敏锐抓取到这些人物鲜为人知的一面,以诗人的情怀和你聊聊闪耀文坛的那些人、那些事,奉献你不知道的文坛故事。

目录


1 丁力和谢冕
7 找到真实的自我
14 头上三尺有青天:访莫言
27 听邓友梅说为人处世
35 冒充邵燕祥
45 谢谢林白
51 食指50岁生日记
58 重逢:公木的1978
83 卞之琳先生飘走了
90 悼念老诗人何理
95 那朵荷花般的微笑,留在心底……
104 送一送那片绿叶
110 大江先生
116 王蒙话交流
122 乐黛云先生反对两种“主义”
129 屠岸老人访问记
140 周大新的爱人是位“领导”
146 陆天明的“后院很稳固”
153 阎连科背后的女人
159 试改顾城《一代人》及其他
165 鲁迅论坛小记
178 束鹿民歌运动漫溯
203 巴尔加斯略萨先生的这几天
220 回忆青春诗会(外一篇)
229 让“张爱玲热”回归文本(外四篇)
241 一位“诗人”的来访
249 水桶里担来清澈的爱

作者介绍


高昌,记者、诗人,1967年生于河北辛集,1989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作家班,曾任《文化月刊》杂志执行主编,现任《中华诗词》杂志执行主编,中国文化报社理论部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有《玩转律诗》《玩转词牌》《两只鸟》《带一本书去北京》。

文摘


序言



《文坛杂语》 人生在世,终究是过客。而文字,便是我们留下的足迹。我并非圣贤,亦非巨匠,不过是一名寻常的读书人,在字里行间,记录着那些触动心弦的瞬间,那些引发思考的片段,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过往。 《文坛杂语》,顾名思义,是关于文字,关于文人,关于文坛的点点滴滴。它不是一部宏大的史诗,也不是一本严谨的学术专著,它更像是我在书桌前,伴着一盏孤灯,闲翻故纸,偶有所感,随笔而录的随想。在这里,没有惊心动魄的权谋斗争,没有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只有那些朴素的文字,朴素的情感,以及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时间淘洗后沉淀下来的真挚。 我喜欢翻阅那些泛黄的书页,触摸那些古老的墨迹。在那些文字里,我看到了唐宋的繁华,明清的沉思,也看到了无数文人墨客,他们在各自的时代,用笔墨描绘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用诗词歌赋抒发着胸中块垒。他们有的怀才不遇,在寂寞中写下千古绝唱;有的意气风发,在庙堂之上挥斥方遒;有的淡泊名利,在山林之间乐享清闲。他们的命运各不相同,但他们对文字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却是相似的。 《文坛杂语》中,我试图捕捉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角落。比如,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才女,她的诗句为何如此婉约动人,她的人生又经历过怎样的波折?一位饱学之士,他穷尽一生钻研的某一领域,其背后的辛酸与乐趣又是如何?我尤其对那些在困境中依然坚持创作的文人感到敬佩。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凭着一股信念,将自己的才华与情感倾注于文字,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也会借着古人的文字,反观当下。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社会的面貌日新月异,但人性的根本,却似乎从未改变。那些古人笔下的喜怒哀乐,那些他们对人生价值的探索,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对美好情感的赞颂,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依然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例如,我曾细读李白《行路难》,感受他“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以及“事留镫里,非我之咎,但愿即时,能得尔为”的无奈。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在任何时代,恐怕都会是许多有志之士共同的体验。 书中,我并未刻意去探究某一位大家族式的文学流派,也无意于追溯某一种体裁的演变过程。我更倾向于从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出发,通过他们的生平事迹,他们的作品,去理解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去感受文字的力量。比如,我会聊聊一些唐朝诗人,他们笔下的边塞风光,不仅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象,更折射出那个时代慷慨激昂的民族精神;我也会谈谈宋词的婉约,那不仅仅是女性的细腻情感,更是那个时代文人雅士,在社会变革中的一种精神寄托。 我曾在一个下午,偶然翻到一本明代笔记小说,里面记载了一位县令,他为官清廉,却因得罪权贵,被诬陷而含冤而终。他临终前,写下了一首绝命诗,寥寥数语,却饱含对世道的不公的控诉,以及对后世的警示。这首诗,并未被收录在任何名家诗选中,它可能只在当时的民间流传。但它所蕴含的力量,却比许多歌功颂德的文章来得更为震撼。在《文坛杂语》中,我便记录下了这个故事,并试着去分析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希望它能让更多人看到,即使是微弱的声音,也能够穿越时空,触动人心。 我并非历史学家,也非文学评论家。我只是一个沉迷于文字的凡人。我的笔触或许粗糙,我的见解或许浅薄,但字里行间,都流淌着我对文字的敬畏,对古人的尊敬,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我希望通过这些零散的文字,能够唤起读者心中对阅读的兴趣,对历史的关注,以及对自身思考的动力。 《文坛杂语》中,有对一些古籍的片段解读,那不是为了卖弄学问,而是因为那些片段中的某个观点,某个意象,触动了我。或许是一句禅语,让我悟透了世事的无常;或许是一段对话,让我看到了人心的狡黠与纯真;或许是一幅描绘山水景色的文字,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并非要解构这些经典的内在逻辑,而是想借此与读者分享,文字是如何跨越时空,连接我们与古人,让我们在不同的时代,依然能够感受到共通的情感和智慧。 我曾在一本古书的扉页上,看到一位读书人留下的跋文。他感叹自己一生在书海中沉浮,虽然未能达到某种极致的成就,但每一次翻阅,都仿佛是与一位智者对话,每一次品味,都宛如一次心灵的洗礼。他的话,深深地打动了我。《文坛杂语》的创作初衷,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此。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那些同样热爱阅读的人们,一个可以憩息的港湾,一个可以交流的平台。在这里,我们可以暂时放下俗世的烦恼,与文字为伴,与古人神交,在心灵的世界里,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充实。 对于那些大家族式的文学史,我自认没有能力去覆盖。但我却对那些散落在民间,流传在私家藏书中的零散的文字,有着特别的兴趣。那些未曾被宏大叙事所收录的才情,那些被历史洪流所淹没的个体故事,在我看来,同样具有其独特的价值。我试图在《文坛杂语》中,拾起一些这样的碎片,让它们重新焕发光彩。比如,一些明清时期才女的手稿,她们的作品或许不如大家那样流传千古,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挚情感,和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却同样动人。 这本书,没有固定的章节,没有严谨的结构。它更像是一串散落的珍珠,每一颗珍珠都有其独特的光泽,也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我希望读者在翻阅时,能够随意地翻到任何一页,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启发。或许是一段有趣的轶闻,让你会心一笑;或许是一个深刻的道理,让你陷入沉思;或许是一种久违的情感,在你心底悄然泛起。 我深知,文字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记录历史,能够传承文化,更能够塑造思想,启迪心灵。在《文坛杂语》中,我始终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去对待每一个文字,去尊重每一个故事。我希望能通过我的笔,将那些曾经闪耀过光芒的文字,那些曾经触动过心灵的篇章,再次呈现给读者,让它们在新的时代,依然能够焕发出生机。 当然,我不敢奢望《文坛杂语》能够成为某种意义上的“经典”。我只是一个卑微的记录者,一个忠实的读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你手中一本可以随时翻阅的读物,在你感到迷茫时,给你一丝慰藉;在你感到孤单时,给你一份陪伴;在你感到疲惫时,给你一份力量。 最后的最后,我想说,文字,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而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与古人,与自己,与世界的对话。希望《文坛杂语》能够为你打开一扇窗,让你看到更多精彩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其叙事的“沉浸感”。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匠人,用文字搭建起了一个完整的时空,让我完全投入其中,无法自拔。我被书中描写的那个古老城镇所吸引,那里的街头巷尾,那里的茶馆酒肆,那里的文人雅集,都充满了浓郁的时代气息。我读到一位老者,在晚年回首往事,对年轻时的选择进行反思,那种对错综复杂的人生际遇的无奈与释然,写得极其真实。书中关于“名节”与“现实”的冲突,也是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许多人物在这种矛盾中纠结、挣扎,最终走向了不同的结局。我个人特别欣赏作者的语言风格,既有文人的典雅,又不失生活的朴实,读起来十分流畅,却又富有深度。书中的许多段落,我都反复阅读了几遍,因为它们所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智慧,实在是太精妙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在历史的尘埃中,个体的生命依然可以如此闪耀,如此具有意义。

评分

我最近刚读完一本让我心头久久不能平静的书,它讲述了一个关于时代变迁下,几代文人墨客的悲欢离合。书中刻画的人物性格鲜明,从意气风发的少年才俊,到历经沧桑的中年学者,再到风烛残年的老者,每个人物的命运都与那个时代的洪流紧密相连。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摹,那些在历史大潮中挣扎、沉浮的人物,他们的内心世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有时是怀才不遇的愤懑,有时是对时局的无奈,有时又是对传统的坚守与反思。书中的故事并非惊心动魄,更多的是一种娓娓道来的历史画卷,却在不经意间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我常常在阅读时,仿佛置身于那些泛黄的书页之间,与书中的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尤其是其中一段,描绘了一位老秀才在科举制度变革后,如何面对自己毕生追求的幻灭,那种失落与不甘,却又带着一丝看破红尘的释然,让我感触颇深。这本书不仅是对一个时代的记录,更是对人生、对理想、对命运的深刻探讨。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一开始的节奏稍显缓慢,但一旦你沉浸其中,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深邃力量。它不像市面上许多追求情节跌宕的书籍,而是以一种沉静而有力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宏大的时代图景。书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但作者的处理手法却十分巧妙,不会让人感到混乱,反而能体会到人与人之间微妙的联系和影响。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握,无论是古朴的建筑描绘,还是人物的衣着服饰,亦或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生活习俗,都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穿越时空亲临其境。书中探讨的主题也十分具有现实意义,它关于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关于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冲突,关于如何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保持内心的清明。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道义”的讨论印象深刻,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有的坚守,有的妥协,有的甚至迷失,这些都引发了我对当下社会的深刻思考。这本书需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它所能给予你的,绝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这本书时,我对它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以为不过是又一本历史小说,却没想到它能带给我如此大的惊喜。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对人物内心的挖掘,作者仿佛拥有读心术一般,将人物最深层的想法、最细微的情感都一一剖析出来。我读到一位年轻书生,在初次接触到一些颠覆传统思想的书籍时,那种内心的挣扎与彷徨,既有对新知的渴望,又有对旧有观念的依恋,让我感同身受。书中还描写了不同阶层的人物,从富家公子到贫苦书生,从官场显贵到市井小民,他们各自的生活轨迹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鲜活的社会百态图。我尤其被书中几个配角的塑造所打动,即使他们不是故事的主角,但在有限的出场篇幅里,他们依然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拥有自己的故事和情感。这本书并非追求宏大的叙事,而是更注重对个体命运的刻画,那种个体在时代浪潮中的渺小与无奈,以及在绝望中依然不放弃的韧性,都深深地触动了我。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磨人”的,但这种“磨人”却是一种令人愉悦的磨砺。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跳读的书,每一个字,每一个句,都仿佛蕴含着作者精心打磨的意图。书中关于“学问”与“功名”的辩证关系,在不同人物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有的追求淡泊明志,有的却为了虚名而蝇营狗苟,这些都让我看到了人性中复杂而矛盾的一面。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传统”的探讨,在时代变迁的冲击下,传统文化是如何被冲击、被继承、被改造的,这些都写得非常细腻。书中的一些人物,他们身上承载着历史的印记,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命运,都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我被书中对“坚持”的描绘所打动,即使面对重重困难,即使被世人误解,依然有人选择坚守自己的信念,这种精神力量,在任何时代都具有鼓舞人心的作用。这本书不是一本消遣读物,它更像是一杯需要慢慢品味的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