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台湾原住民概论
定价:46.00元
作者:陈杰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01
ISBN:9787801415349
字数:
页码:24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台湾原住民这个特殊的群体在台湾社会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影响力不容小觑。近年来,出于选举和政治上的各种考虑,台湾当局的原住民行政管理部门和立法部门对原住民事务越来越重视,越来越用心和细心,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无论从“立法”、原乡土地流转的限制、特殊预算的编列、各种保护区和文化园区的设立、都会区原住民就业的辅导、原乡基础设施的建设、原住民特色文化的保护和重建等方面,都逐步取得一些看得见的进展。但是,由于历史账太多,问题太过严重,原住民人口基数太低,生存状态过于脆弱,目前这些常规的建设和保护措施有些杯水车薪。随着金融和经济危机下的台湾财政状况的持续恶化,用于原住民事务的预算很难维系。如果没有特殊的强力干预,也许再经过几十年两三代人,原住民特别是一些人口稀少的平地原住民的民族特性,将可能只会存在于书本里和博物馆中。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在各个不同时期执政者的统治下,“改姓”一直影响着原住民氏族社会中的命名。日本侵占台湾时期,在“皇民化”的政策下,原住民各族群被迫改用日本姓名。二战后,国民先是下令原住民必须自选“汉姓”,之后又敕令“从父姓”,直接导致了原住民各族群固有家族姓氏习惯全面瓦解。1991年,原住民开始觉醒,为自己族群的尊严与当局展开要求恢复氏族姓氏、争夺合法权益的斗争。他们积极推动恢复原住民传统姓氏的抗争,终于在1995年取得了成效。在台湾《姓名条例修正草案》实行后,原住民终于可以不必再冠汉姓,并允许他们自由选择改回本族群的传统姓氏。
二、原住民的婚礼
原住民的婚姻,因各部族社会组织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母系社会的平埔诸人、阿美人、卑南人,过去是“招赘婚”,妇女有选夫的权力。父系社会的泰雅、太鲁阁、赛夏、布农、邹、邵、达悟诸族群采取“嫁娶婚”。排湾人、鲁凯人则因“贵族、士、平民”等级制度衍生出门当户对的“同级婚”、“升级婚”、“降级婚”,新郎新娘双方家庭可能因身份地位的不同,出现随着婚约而升级或降级的情形,从平民升为贵族,或从贵族降为平民。
序言
序(梁国扬)
跋(陈杰)
章 原住民的起源与族群分布
节 原住民的起源
第二节 原住民十二个族群及其人口统计
第三节 原住民的地域分布及其特点
第二章 原住民的语言
节 原住民语言的归属与分类
第二节 原住民语言的分布及使用情况
第三节 原住民语言的特征及简单的问候语
第三章 原住民的文化
节 原住民族群与文化特点
第二节 原住民先民文化
第三节 原住民经济生活与社会组织
第四节 原住民的音乐与舞蹈
第五节 原住民的神话与传说
第六节 原住民的工艺艺术
第四章 原住民的风俗习惯
节 原住民风俗习惯
第二节 原住民的服饰与饮食特色
第三节 原住民的传统信仰
第四节 原住民的成年礼
第五章 原住民族群祭仪信仰
节 早期的管理理念——祖灵祭拜
第二节 泰雅人特色祭仪——祖灵祭
第三节 赛夏人特色祭仪——矮灵祭
第四节 布农人特色祭仪——射耳祭
第五节 邵人特色祭仪——丰年祭
第六节 邹人特色祭仪——小米祭、战祭
第七节 鲁凯人特色祭仪——丰年祭
第八节 排湾人特色祭仪——五年祭
第九节 阿美人特色祭仪——丰年祭
第十节 卑南人特色祭仪——年祭
第十一节 达悟人特色祭仪——飞鱼祭
第十二节 葛玛兰人特色祭仪——丰年祭
第十三节 太鲁阁人特色祭仪——祖灵祭
第六章 原住民与祖国大陆的关系
节 原住民与祖国大陆的渊源
第二节 原住民与祖国大陆的交流交往
第七章 原住民的抗日斗争
节 的抗日斗争
第二节 抗日斗争的特点和意义
第八章 原住民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节 原住民的发展现状
第二节 原住民的住居困境
第三节 台湾当局的原住民政策
附录:台湾原住民大事记
主要参考资料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个全新世界的钥匙!我一直对台湾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和文化充满好奇,但总觉得那些零散的信息很难串联起来,直到我翻开《台湾原住民概论》。这本书并非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台湾原住民的深邃过往。从他们古老的神话传说,到各个族群独特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再到他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每一页都充满了令人惊叹的内容。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各个原住民部落的细致描绘,比如赛夏族神秘的矮灵祭,阿美族热情洋溢的丰年祭,达悟族与海洋共舞的飞鱼季……这些文字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他们的庆典,感受到了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它坦诚地讲述了原住民在殖民时期所经历的苦难与挣扎,以及他们如何在变迁中努力维系自身文化。读完这本书,我不再仅仅将台湾视为一个旅游胜地,而是对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深的敬意。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原住民”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的书,关于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坚守自己的根,拥抱自己的文化。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远超我的想象。我原本以为“概论”二字意味着一个笼统的介绍,但《台湾原住民概论》却做到了“面面俱到”和“深入浅出”的完美结合。它系统地梳理了台湾原住民的历史脉络,从早期人类的迁徙,到不同族群的形成,再到与外界的互动,整个过程清晰而有条理。但更令人称赞的是,它并没有停留在宏观的叙述,而是深入到每一个族群的细节之中。我可以了解到不同族群在语言、服饰、建筑、祭祀等方面的差异,甚至一些非常细微的生活习惯。这种细致入微的描绘,让各个族群的形象更加鲜活立体,不再是模糊的群体概念,而是拥有各自独特个性的群体。书中对原住民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探讨,也让我印象深刻,他们如何从自然中汲取养分,如何与之建立深厚的联系,这种生态智慧在当下尤其具有借鉴意义。这本书就像一本百科全书,但它又充满了人文关怀,让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力量。
评分读完《台湾原住民概论》,我感觉自己对台湾的认知,从平面升级到了立体,从浅层触及到了深层。这本书以一种极其深刻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解构了“原住民”这个概念,将其还原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群体,以及他们所创造的独特文化。作者并非简单地介绍他们的历史事件或文化习俗,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思想的根源、情感的寄托以及与世界互动的方式。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原住民世界观的阐释,他们如何理解宇宙、生命、死亡,这些深刻的哲学思考,让我对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敬畏。书中对于原住民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的探讨,也极具现实意义,它不仅仅是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当下社会问题的一种反思。它让我思考,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也正在失去一些宝贵的东西?这本书以其深邃的思考和广博的知识,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台湾社会多元文化的新视角,也让我对“文化”本身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读台湾历史文化的方式,让我对“原住民”这个概念有了颠覆性的认识。以往对于原住民的认知,大多局限于一些刻板印象,或者仅仅是作为历史的背景板。然而,《台湾原住民概论》却将他们置于舞台的中央,以一种平等、尊重的姿态,深入挖掘了他们丰富多彩的内在世界。书中对不同族群的社会组织、信仰体系、艺术表现形式的阐述,让我看到了他们超越物质的丰富精神生活。我尤其被书中对原住民社会如何应对外部冲击的讨论所吸引,他们并非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地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寻找平衡。这种韧性和智慧,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作者在描述中,善于运用大量生动的案例和细节,比如不同族群在狩猎、农耕、渔业上的独特技巧,他们在纺织、雕刻、音乐上的精湛技艺,都让我眼界大开。这些细节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对原住民智慧和创造力最直观的展现。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所熟知的“现代文明”并非唯一的进步方向,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同样蕴含着深刻的智慧。
评分坦白说,我原本对这类“概论”性质的书籍抱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觉得会是干巴巴的学术术语和枯燥的史实堆砌。但《台湾原住民概论》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偏见。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文笔也相当优美,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位长者娓娓道来,讲述那些古老而又鲜活的故事。书中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注重情感的注入和人文关怀的体现。我能感受到作者对台湾原住民深厚的情感和真诚的敬意。他并没有将原住民描绘成遥远的、神秘的存在,而是将他们拉近到读者的身边,展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家庭、他们的情感、他们的追求。书中对原住民社会变迁过程中个体命运的刻画,尤为动人,让人在阅读时不禁为之动容。它让我思考,在时代的巨变面前,每一个生命个体是如何努力地寻找自己的位置,如何守护自己的尊严。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原住民文化并非静止不变的古董,而是在不断地适应、发展和演变,充满了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