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对话--文化嬗变与中国命运
定价:20.00元
售价:13.6元,便宜6.4元,折扣68
作者:阿正
出版社:西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01-01
ISBN:978780108527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用对话的形式讨论了文化嬗变与中国命运。其中包括传统文化一个世纪的难题,翻译东西方大陆之间的语言索桥,中外文化交流大门洞开之后等内容。
目录
对话的魅力
对话之一 周国平 舒乙
传统文化 一个世纪的难题
传统文化究竟是什么?
传统文化的两次“劫难”
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
传统文化会是东方文化的世纪吗?
对话之二 许明 黄文化
翻译 东西方大陆之间的语言索桥
翻译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影响
21世纪初会诞生大师吗?
翻译引进的原则是什么?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可能
对话之三 朱军 杨凡
中华文化交流 大门洞开之后
交流的障碍及语言的实质
交流的心态及国家实力的影响
佳的交流途径是什么?
文明冲突的时代已经到来?
文化交流中的“逆差”问题
对话之四 杨东平 徐友渔
学校教育 分数的王国
记忆中的学校教育
二十年来的中国教育
分数与素质
素质教育是什么?
考什么、怎么考?
明天的教育
对话之五 李频 染刚建
报刊 现代社会的文化使者
中国报刊的现状
报刊调查必要吗?
报刊的转型与市场化
报刊走势与个案
对话这六 安波舜 张胜友
畅销书 书中自有黄金屋
畅销书的变迁
畅销书的运作
畅销书与个性张扬矛盾
海外出版人能给我们什么启迪?
对话之七 戈骆 海飞
卡通文化 20世纪诞生的童话
卡通的诞生及世界卡通的状况
卡通对少年儿童的影响
中外卡通的差距
卡通中的人类理想及我们的策略
中国卡通的未来
对话之八 杨东平 时间
电视 一台发号施令的机器
电视的强大与局限
制约电视的因素
新趋势:电视与知识界的联姻
电视任什么独领?
网络会成为电视的对手吗?
对话之九 冬风 谷建芬
流行歌曲 世俗抒情
在争议中兴起
表达什么及如何表达
成功的要素有哪些?
音乐+电视是成功的尝试吗?
商业趋势及版权保护
对话之十 南帆 格非
先锋小说 永恒的反叛
对话之十一 华孚 邱志杰
绘画 数字复制时代的视觉探索
对话之十二 刘心武 邱华栋
建筑文化 互相模仿的城市
对话之十三 何怀宏 路盛章
广告 和艺术
对话之十四 古碚坚 彭剑锋
企业文化 利润背后的灵魂
对话之十五 丹娅 荒林
女性主义 性别之间的斗争
对话之十六 杨东平 胡小伟
民谣 来自民间的历史回声
对话之十七 陈新华 南帆
体育 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
对话之十八 毛祥东 南帆
网络 重新塑造我们的文化
后记
作者介绍
阿正(郑俊琰), 1962年出生,福建人。1984年厦门大学毕业后,从事图书编辑、理论研究、文化评论,近年兼事电视、报刊及大型文化活动策划。先后录列全国9位“中青年出版理论家”、“中国书评30家”及出版界“新生代十位精英”等。曾任“2000年人文学者南极行”活动总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沉静而深邃的美感,深蓝色的背景搭配烫金的几个大字,仿佛预示着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对话。我拿到书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它很厚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这让我对其中蕴含的内容充满期待。虽然我还没开始阅读,但仅仅是书名《对话——文化嬗变与中国命运》就足以引发我无限的遐想。文化嬗变,这四个字本身就充满了动态和变革的意味,它暗示着文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吸收、融合、转化。而“中国命运”四个字,更是触及了我们每个人内心最深处的那份关切。中国的未来走向,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无法置身事外。这本书似乎想通过“对话”的方式,来探讨文化是如何影响并塑造国家的命运的。我好奇作者会选择怎样的对话者,是古今的智者?是不同的文化流派?还是历史上的关键事件?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个可能,比如孔子与柏拉图的跨时空对话,或是唐代长安与现代上海的文化碰撞。这种“对话”的形式本身就充满吸引力,它不像枯燥的论述,而更像是一场思想的激荡,能够激发读者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进入一个广阔的文化视野,让我看到文化变迁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崛起与衰落,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将如何书写自己的未来篇章。
评分翻开这本书,扑面而来的不是学术论文的严谨,而是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感。我初步浏览了一下目录,发现它并非按照时间顺序线性展开,而是将一些看似独立的文化现象和历史事件巧妙地串联起来。这让我觉得作者在构建一个非常宏大的思想图景,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的文化发展历程。我注意到书中有大量关于不同文化圈交流的案例,这让我联想到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愈发频繁。那么,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文化又是如何与外部世界互动,并在这种互动中发生深刻变化的呢?“嬗变”这个词用得真是恰到好处,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变化,更是一种质的飞跃,是内在力量驱动下的转型。而“中国命运”则是一个沉重而又充满希望的主题,它关乎民族的复兴,关乎在全球舞台上的定位。我特别好奇作者如何将这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是找到了某种文化基因的传承与断裂?还是揭示了某种文化模式的周期性轮回?这本书给我的初步印象是,它不是要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要引发读者对这些复杂命题的深入思考。我感觉它更像是一位睿智的长者,在用一种平和却极具穿透力的方式,与读者一同回溯历史,洞察当下,并展望未来。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的“气魄”。从书名上看,“文化嬗变”和“中国命运”这两个宏大的概念就已经预示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我试着想象,作者在动笔之前,一定进行了海量的文献梳理和思想沉淀。这本书的结构似乎并非是简单的理论推导,而更像是基于对历史深刻理解的洞察。我猜测,作者可能会从一些具体的文化现象入手,比如某个时代的艺术风格,某个时期的思想思潮,甚至是一些民间习俗的演变,然后以此为切入点,去分析这些微小的变化如何汇聚成推动文化整体转型的巨大力量。而“对话”的形式,我想可能是一种智识上的对话,是对不同思想流派、不同历史时期观点的碰撞与融合,也可能是作者与历史自身进行的一场深刻的对话。这种方式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将宏大的叙事与鲜活的细节相结合,让读者在感受思想冲击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历史的温度。我对于书中所探讨的“中国命运”充满了好奇,这是否意味着作者会提出一些关于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是会强调文化自信的回归,还是会探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如何实现更加开放包容的转型?这本书就像是一座宝藏,等待我去一点点地挖掘其中的智慧。
评分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思想实验室,而作者则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实验主持人。他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设置各种“对话”场景,引导我们去观察、去分析、去得出自己的判断。我注意到书中所选取的“对话”主题,似乎都与中国文化的转型期息息相关,可能涉及儒家思想的演变,佛教传入的影响,亦或是近代西学东渐的冲击。每一个时期,文化都在经历着“嬗变”,而这些变化无疑又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命运”。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独特的视角,去审视这些历史事件。比如,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哪些元素是被主动吸收的?哪些是被动接受的?又有哪些是经过本土化的改造?这些“嬗变”的过程,是否也潜藏着未来的“命运”的种子?我认为这本书并非是简单地复述历史,而是试图通过对文化变迁的深入剖析,来揭示中国命运的内在逻辑。我希望能够从书中找到一些能够帮助我理解当下中国所面临挑战的线索,以及对于未来发展方向的启示。这本书就像一位引路人,带领我们穿越历史的迷雾,去探寻文化与命运之间那条看不见的纽带。
评分在我看来,《对话——文化嬗变与中国命运》这本书,宛如一位经验丰富的航海家,在浩瀚的历史海洋中,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关于文化变迁与国家命运的星图。作者并非提供现成的坐标,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巧的“对话”设计,引导我们去观察星象的变化,去理解潮汐的涨落。我猜测,书中的“对话”可能并非是字面意义上的交谈,而是作者精心选取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思想体系的代表性观点,将它们置于同一个时空中进行碰撞,从而展现出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嬗变”。这些“嬗变”,或激进,或温和,或融合,或冲突,最终都汇聚成影响中国“命运”的澎湃力量。我尤为好奇,作者将如何解读这些文化变迁背后的深层动因?是经济基础的改变?是政治格局的演进?还是思想意识的觉醒?而“中国命运”这个词,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壮丽的画卷,从古老的东方帝国到现代化的巨龙腾飞,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这本书似乎想告诉我们,理解中国的过去,才能更好地把握它的未来。它不是一本让你轻松读完的书,而是一本会让你反复品味、不断思考的书,每一次阅读,或许都能发现新的奥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