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语典(1文史哲基本常识解析)/新世界文库
定价:48.00元
作者:郭灿金,许晖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6-01
ISBN:978780228653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63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传统文化经典入门读本,文史哲基本常识解析。汉语的每一个字、词或句,在穿越文明的长河,经过历史的萃取,都包含着丰富的文明义量。当我们沉醉于她那更迭着文明印记的无数传奇故事以及“无穷动”的美感之时,作为一种文化的子孙,更应该透过这种种表象,一窥散落在文史哲海洋之中的东方文化那新奇瑰丽的神情、变幻莫测的思维力度,以及朴实而厚重的智慧,只有这些基础的训练和从头开始的学习,才可能真正进入中国文化的神髓,并将它发扬光大……
目录
文史哲连读(代序)日常口语“封建”“”不相容“肮脏”原是褒义词“龌龊”本非指卑鄙 “笨蛋”原来并不笨 “市侩”不是骂人话 “富家翁”不思进取 李陵突围“鸟兽散” “家累”本义家底厚 “假寐”不是装睡觉 “行李”原本是“行理” “桃李”初是蒺藜 “端午”本来是“端五” “后来居上”是讽刺 “甚嚣尘上”无贬义 “冯唐易老”是胡扯 “司空见惯”浑闲事 “满城风雨”是秋景 “柳暗花明”柳成荫 “鹿死谁手”是谦虚 “噤若寒蝉”是罪人 “流连忘返”有讲究 “痴人说梦”梦中梦 “子虚”“乌有’:爱辩论 反义同词说“销魂” “”古来不 自己”乔迁”不合适 “谈何容易”误千年食物类 饮酒之位称“爵位” “钟鸣鼎食”等级制 为何“君子远庖厨” “牺牲”本是祭祀品 “嗟来之食”怎么“嗟” 挂羊头卖狗肉 “苜蓿”“葡萄”波斯来 “胡椒”之“胡”指何方 朱门酒肉并不臭 “吃醋”本是开玩笑 “味道”含有大文化动物类 “犹豫”原是两动物 “灵犀”本是一神兽 “得过且过”是鸟叫 “飞黄腾达”是神马 “渴睡”本来是“貉睡” 小怪物“含沙射影” “雕虫小技”什么虫 “怪哉”乃是一小虫 “蜀犬”为何会“吠日” “孺子牛”做谁的牛 “牛鬼”“蛇神”守佛法 “鸳鸯”早指兄弟 “高足”本来是驿马 蟋蟀为何叫“促织” “牢骚”原来是刷马 公明仪“对牛弹琴” 风马牛不相及 如何“树倒猢狲散”钱财珠宝 人老珠黄:人与珍珠同寿命 “翡翠”本是翡翠鸟 汉朝就有“压岁钱” “镀金”早讽刺谁 “安息香”自伊朗来 十万贯钱能通神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是谁“千里送鹅毛” 不可随便“敲竹杠” 索取财物“打秋风” 周赧王“债台高筑” “囊中羞涩”是撒谎朋友诚信 “朋”“友”含义有区别 “连襟”原来是朋友 “门神”本是两兄弟 “金兰之交”金兰契 自古争相赞“爪牙” 四好友“莫逆之交” “倾盖”之交称莫逆 “焦头烂额”为上客 “下榻”原是待贵客 “袍泽”本是内外衣合称 秀才人情半张纸 不可“贵人多忘事” “一言九鼎”有多重 “一诺千金”是季布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朋友绝交称“割席”女性称谓 “二八”芳龄十六岁 淑女、美人和佳人 “小家碧玉”为人妾 “丫头”本是一戏称 “夫人”原不好乱叫 古人为何怕“尤物” 小人爱人日“姑息” 何为“女大十八变” 如此神奇“石榴裙” 妇女“画眉”有韵事 “金屋藏娇”非“娇”妻 杨贵妃是“解语花” “燕尔新婚”弃妇怨 “半老徐娘”尚多情 “我见犹怜”况老奴 “三从四德”女人经男性称谓 “千金”原本是男儿 “汉子”本是贱男人 “宁馨儿”是好孩子 “流氓”古今义不同 “无赖”本非浪荡子 “绅士”身份差别大 “烈士”并非身已死 “犬子”称谓分场合 “麒麟儿”只能称谓他人儿 “螟蛉之子”乃义子青楼类 提供“闭门羹” 设局称“设法” 家属“戴绿帽” “青楼”何以变妓院 “相公”尊称变男妓 “入幕之宾”同性恋 无性婚姻日“对食“ “”来历有三种 “七情六欲”挨个数江湖术语 天机不可泄露 何为“一问三不知” “铁公鸡”一毛不拔 在太岁头上动土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三教九流”说分明 “贵人”自古多显赫 来龙去脉:望气观势风水学 “板眼”是个大规矩 “习气”因为不觉悟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说曹操曹操到 为何“天打五雷轰” “走后门”是滑稽戏 “浪子”从来不可羡 细数“十八般武艺” 打入“十八层” “十恶不赦”哪十恶爱情、婚姻与家庭 “七夕”本来是六夕 “青梅竹马”怎么玩 唐人早见“月老” “连理”原来是棵树 “瓜葛”之亲是远亲 心中何来千千结 成婚为何称“合卺” “洞房”何时指婚房 “耳边风”是秋天风 “河可东狮吼”是谁吼 恨不相逢未嫁时 糟糠之妻不下堂 “冤家”可恨又可爱 “婚姻”形式挨个数 哪类夫妻称“伉俪”帝王将相 “县官”初称天子 “和事佬”原是皇帝 “孤注”原指宋真宗 四君王“声名狼藉” 皇帝女婿称“禁脔” 孟尝君“高枕无忧” 信陵君“窃符救赵” 王顾左右而言他 晋景公“鞭长莫及” 楚平王“尾大不掉” 齐威王“一鸣惊人” 两大臣“汗流浃背”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挟天子以令诸侯 扶不起的阿斗兵家奇谋 天罗地网:天地倾斜的漏洞 何为“空手套白狼” 史上早“苦肉计” “与虎谋皮”穷折腾 秦国“坐山观虎斗” 楚宋盟“尔虞我” 李义府“笑里藏刀” 阴谋“二桃杀三士” 九层台“危如累卵” “吴下阿蒙”刮目看 “杀手锏”是“撒手锏” “铁马”原来是风铃 “风筝”原来是间谍 早“口令”是“躲艟” 一不做,二不休 无所不用其极官场用语 “衙门”原本叫“牙门” “班房”原来是门房 “州官”为何要“放火” “补丁”原为标官阶 “交椅”本来是马扎 “风闻”就可去弹劾. 唐代始有“罗织”罪 “捋虎须”撩拨孙权 寇准胡须被“溜须” 岳飞之罪“莫须有” 奸秦桧“东窗事发” “东山再起”遭讽刺 “狗尾续貂”瞎封官 “刮地皮”者身已死 “明镜高悬”是秦镜 “如坐针毡”说忠臣职业术语 运筹帷幄:算筹的学问 “老生常谈”算命准 “差遣”曾为一职称 对策:两千年的“学术”训练 “团结”唐代称“健儿” “使者”曾是大祸害 “观察”为官多摆设 检讨:掌修国史的官职 “宗师”原为一官名 “教授”亦为一官衔 “鸡鸣狗盗”救性命 小偷为何叫“君子” “风调雨顺”四金刚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儒道知识 “忠恕”之道:先人后己 “思无邪”意思为“无涯” 孔子是条“丧家狗” 孔夫子“招摇过市”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舍我其谁”说孟子 “出尔反尔”要警惕 “好好先生”司马徽 “社稷”本是两祭坛 “大人”“小人”细辨析 “楷”“模”本是两棵树 “掣肘”乃变相劝谏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一生一世”有多久 兄弟俩“大器晚成” 化干戈为玉帛人事地名 “沧海桑田”哪个海 “雷池”一地今何在 “大雅之堂”在何方 “安乐窝”是穷人住 “”本是铺 七月十五开“鬼门关” “城狐社鼠”是小人 谁早“家徒四壁” “结草衔环”好神奇 故乡缘何称“桑梓”科举文艺 何为“天字号” 状元郎“独占鳌头” 五魁首:五经的头一名 “名落孙山”真滑稽 唐宋无人“中三元” “敲门砖”应付科举 “万卷”该有多少书 一寸光阴一寸金 “借光”不用凿墙壁 “汗青”本是烤青竹 古人稿费叫“润笔” 朝廷诏令“大手笔” “刀笔吏”岂能领兵 古人怎样“掉书袋” 李太白“妙笔生花” 苏东坡是“门外汉” “阳卷白雪”高雅中医知识 “别来无恙”怕传染 中医为何称“杏林” 行医为何称“悬壶” “针灸”疗法有两种 “”原来止悲痛 “应声虫”是一种怪病 “烦恼”之病在心神 “医易同源”是常识 “神圣”主要说中医传统名词 “意思”本有大内涵 “世界”到底有多大 “学问”一词含方法 “赤子”本义是婴儿 “文学”的官方色彩 “天经地义”说正理 经常:不能更改的常态 “方便”里有大法门 “混沌”近乎“道” “炉火纯青”高境 “情感”含义有升华 :传统文化的神髓
作者介绍
郭灿金,生于1967年,文学博士,河南大学教师。著有《趣读史记——不可不知的49个人物》《趣读史记——不可不知的十九类事件》《趣读史记——十大悬案揭秘》《大唐盛世有争议的30个人》《中国人易误解的文史常识》《新说文解词》《中华语典》等。许晖,六十年,主编过《“六十年代”气质》、《中国历史的后门》,著有《身体的媚术:中国历史上的身体政治学》、《乱世的标本:中国历史上的乱世人格症》。自由作家。现居北京。
文摘
序言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略带复古的米黄色纸张,摸上去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仿佛能感受到岁月的痕迹。扉页上的字体选择也十分考究,楷书和宋体的穿插使用,既保证了阅读的清晰度,又不失传统文化的韵味。我个人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书脊处的烫金工艺,虽然低调,却在光线下闪烁着低调的光芒,显示出编者对文化载体的尊重。拿到手中的分量感,已经预示了内容的不凡,它绝非那种轻飘飘、走马观花的读物。那种油墨散发出的特有气息,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旧书店里,每一次翻页都伴随着一种仪式感。封面设计上,虽然没有使用过于华丽的图案,但那几个古朴的篆刻印章,简洁有力地概括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让人在第一时间就能捕捉到它严肃而又亲切的学术气质。整体来看,这本书的“形”已经为内容的“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化工艺品。
评分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评估,这部作品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授。它更像是一把开启深入研究大门的钥匙。我发现,每当我读完书中某个章节,再回头去看我之前阅读的其他相关书籍或文献时,那些曾经模糊不清的联系点,突然间清晰起来,仿佛被点亮了。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底层逻辑”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中华文化体系内部运行的基本规则。它不是要求你背诵多少条目,而是训练你的思维去识别文化现象背后的结构和模式。对于任何想要系统性提升自己人文素养,并希望在未来进行更专业学习的人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起点和参考锚点。可以说,它构建的知识密度和思维导向,使得这本书在同类读物中具有了极高的不可替代性,是一笔非常值得投入的时间和心力。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部书的排版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不同于市面上许多为了追求“信息密度”而牺牲阅读舒适度的书籍,它在留白的处理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行距和字距的调整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的疲劳感也得到了极大的缓解。最值得称赞的是它的索引和章节划分系统,清晰得令人叹服。当你需要查找某个特定的历史典故或哲学概念时,那种精准的定位感,完全体现了编撰者对读者需求的深刻理解。它的注释系统也做得非常内敛而实用,关键术语的解释不会打断主文的流畅性,而是巧妙地以脚注或页边注的形式呈现,既提供了必要的学术支撑,又维护了阅读的沉浸感。这种对阅读流线的尊重,在如今快餐式的阅读潮流中显得尤为珍贵,让人愿意放慢脚步,细细品味每一个段落。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我看来,是一种非常成功的“雅俗共赏”的平衡艺术。它没有为了追求晦涩难懂而故作高深,使得初学者也能大致跟上思路,但同时,它也绝没有为了迎合大众而流于浅薄空泛。作者似乎深谙中文的表达张力,在阐述复杂理论时,能使用精准而富有穿透力的词汇,那种精确到位的形容,读起来让人有“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尤其是在描述那些抽象的哲学概念时,常常能找到绝妙的比喻,这些比喻既形象生动,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简直是点石成金的笔法。整体阅读过程,就像与一位学识渊博但又非常善于沟通的长者在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既能得到知识的灌输,又能感受到思维的启迪,令人感到由衷的愉悦和满足。
评分我必须强调这本书在内容组织上的那种“体系化”的构建能力。它不像一般工具书那样将知识点散落堆砌,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自洽的知识网络。从宏观的历史脉络到微观的哲学流派,层层递进,逻辑链条清晰可见。尤其是在处理那些跨越不同学科边界的概念时,作者展现出了惊人的驾驭能力,能够将看似不相关的史学事件与文学思潮,用一种令人信服的方式串联起来,揭示其背后的共通性。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帮助了读者建立起一个立体的知识框架,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碎片。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是什么”,而是深入探究“为什么会这样”,引导读者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联想,这种由表及里的分析深度,是真正区分优质学术普及读物和一般参考书的关键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