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四岁幼儿语言的语义研究
定价:38.00元
售价:27.7元,便宜10.3元,折扣72
作者:王彤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02-01
ISBN:978751005657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4开
商品重量:0.440kg
本专著在语义语法学和元语言理论的指导下,对四岁幼儿的基本词汇、词元系统及语义句法进行个案研究。首先,在自然状态下跟踪录音研制成四岁幼儿自然语料库。其次,基于语料库提取幼儿的基本词汇,经过词位处理和对比增补,获得四岁段幼儿的基本词汇表。再次,按照词元提取原则,对基本词汇逐一甄别和处理,获得四岁段幼儿的基本词元表,进一步在语义分类系统中对基本词元进行义征分析。后,提取2—4岁幼儿语料库中的“拿”核句和“给”核句,考察其语义句模及角色的习得轨迹,进一步阐明了认知语义网络的自建构学说,以及语言符号与语境符号的互补与置换理论。
章 幼儿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节 幼儿语言研究的现状回溯
第二节 幼儿语言研究的理论方法
第三节 幼儿语言研究的真实语料
第二章 四岁幼儿的基本词汇系统
节 四岁幼儿基本词汇的研究思路
第二节 四岁幼儿基本词汇的提取和增补
第三节 四岁幼儿基本词汇的语义系统
第三章 四岁幼儿的基本词元系统
节 四岁幼儿基本词元的提取
第二节 四岁幼儿的指称类词元
第三节 四岁幼儿的陈述类词元
第四节 四岁幼儿的修饰限制类词元
第五节 四岁幼儿的情态功能类词元
第六节 四岁幼儿基本词元的发展
第四章 两岁到四岁幼儿拿核句的习得轨迹
节 拿核句的语义句法范畴
第二节 两岁幼儿拿核句的习得
第三节 三岁幼儿拿核句的习得
第四节 四岁段幼儿拿核句的习得
第五章 两岁到四岁幼儿给核旬的习得轨迹
节 给核句的语义句法范畴
第二节 两岁幼儿给核句的习得
第三节 三岁段幼儿给核句的习得
第四节 四岁段幼儿给核句的习得
第五节 拿核句与给核句的发展轨迹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王彤,河北安国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文学博士。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日语教学与研究、语义语法学和幼儿语言学。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译著1本、编著1本。代表作有《日语惯用句型》、《试论*所表达的判断语气的模糊性》、《巴赫金的符号学理论与幼儿语言习得研究》等。完成江苏省教育厅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项目“日语的语气”。作为主要成员参与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幼儿认知语义网络建构工程”的研究。
坦白讲,我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兴趣更多源于对人类心智奥秘的好奇,而非纯粹的学术追求。因此,这本书中那些关于语用学和句法结构的深入讨论,对我来说,更像是发现了一张构建人类交流大厦的蓝图。它不仅仅是描述了四岁孩子能说出多少个单词、能组成多长的句子,更着力于揭示在那些看似混乱的“小大人话语”背后,隐藏着一套多么严谨而迅速成型的内在规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时间概念”的表达分析,四岁孩子对过去、现在、未来的认知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模糊且依赖情境,书中用大量的案例展示了他们如何用“等一下”、“明天”、“很久以前”这些模糊的时间词汇来描摹他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这与成人世界精确的时间刻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让人不禁反思,我们成年人所依赖的语言逻辑,究竟有多少是与生俱来的“硬编码”,又有多少是后天社会化塑造的“灵活应变”。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去审视人类心智在早期发展阶段的动态演化。
评分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它打破了许多关于“如何教孩子说话”的刻板印象。过去,我们总强调反复纠正和精确模仿,但本书的研究结果却暗示,过早地干预和过度强调语法正确性,可能会阻碍孩子探索语言边界的自然过程。书中通过大量的真实对话记录表明,儿童在错误中学习,在犯错的过程中主动试错和修正,这比被动接受标准答案更为有效。特别是关于拟人化表达和想象性叙事的研究,揭示了四岁孩子强大的“心智理论”发展,他们试图用语言去解释那些他们尚未完全理解的自然现象,这本身就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这本书更像是一份行动指南,提醒所有与幼儿接触的成年人:倾听,比纠正更重要;理解他们尝试表达的意图,比苛求他们表达的准确性,更能促进他们语言能力的健康发展。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感到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我的耳朵被调到了一个特殊的频率,能够捕捉到平日里被忽略的那些微小语言信号。这本书的编排非常精妙,它没有采用那种堆砌枯燥数据的风格,而是巧妙地将统计结果融入到生动的案例分析之中。对于非专业读者而言,它提供了一扇观察儿童语言习得的“显微镜”,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些看似随机的喃喃自语是如何遵循着内在的逻辑轨迹,最终汇集成我们所理解的成熟语言系统的。例如,书中对“代词指代模糊性”的处理分析就非常精彩,一个四岁孩子指着图画说“他打了他”,这句话在成人听来是信息缺失,但在特定情境下,孩子自己却能清楚地知道“他”指的是谁。作者通过对语境和非语言线索的考察,解释了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的语义运作方式,这不仅是语言学的胜利,更是对早期认知能力强大适应性的赞颂。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介于严谨的学术论文和引人入胜的故事之间,这使得它在众多语言学专著中脱颖而出。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差异的谨慎处理,它提醒我们,语言的发展轨迹并非是普适的单行道。书中通过跨文化案例对比,论证了环境的输入和文化的需求如何塑造了特定年龄段的语义偏好和表达习惯。例如,在强调集体协作的文化环境中成长的四岁儿童,其对“我们”和“共享”相关词汇的早期掌握,似乎比更强调个体独立的文化环境下的同龄人表现出不同的侧重。这种宏观的视角,让个体对“四岁幼儿语言”的研究不再是孤立的分析,而是被放置在更广阔的人类经验图景之中进行审视。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多维度的、富有同理心的视角,来理解人类心智如何在生命的早期阶段,以惊人的速度和效率,掌握了最复杂的工具——语言。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摆在桌上,封面设计简洁,但散发着一种沉静的学术气息。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语言学理论著作,没想到读起来却颇有些趣味。作者似乎花了大量的心血去收集和分析四岁幼儿的日常对话片段,那些零散的、跳跃的、有时甚至让人啼笑皆非的表达,被系统地归类和剖析。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命名爆炸”时期的论述,作者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幼儿如何通过上下文、手势甚至情绪来赋予词语特定的意义。比如,书中分析了一个孩子将“大象”称为“长鼻子怪兽”的过程,展示了从具象到抽象的认知飞跃,那种将复杂世界简单化的尝试,既充满童真,又蕴含着深刻的认知机制。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让我仿佛重新置身于一个充满惊奇的学步期,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语言习惯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来的。它不只是研究“他们说了什么”,更在探究“他们是如何理解和建构这个语言世界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