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第四次浪潮:当代中国文化思考与批判
定价:52.00元
售价:35.4元,便宜16.6元,折扣68
作者:丁正耕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4-01
ISBN:978751080348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63kg
这是新中国部对艺术思想进行批判而视界独特观点新颖想法非常大胆的书,并对“文化”的概念在中国进行了学理上客观的定义。
该书对中国艺术界多年来公认的“创作先行,理论滞后”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批判,对影响与阻隔国家高层与文化界创作情况信息勾通了解进行了成因解剖与根源追问;对未来中国文化趋势与文化产业链的发展与建构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对中国文化与国际文化发展关系及国家“软实力”建构和文化、文明、宗教与战争诸问题阐述了作者的立场与观点;对我国艺术界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艺术创作的学术本体原则进行了重释,对形成目前我国艺术界鱼龙混杂局面的形势展开了个人的视角批判;对我国高等院校中艺术类专业教育中的误导与国家文化安全问题阐明了作者个体的批判与参与性立场;对未来中国文化市场与发展、中国国民整体精神衰退根因形成,进行了预测与追问。
书中妙语惊异,艺术箴言频频呈出。
可读性、实证性、当代性、学理性、前瞻性、批判性是这部个人著述的灵魂。因为书中的观点,是作者在30年艺术创作实践、20年艺术事件经历、10年来每年全国行走一次去画家画室选稿,并在近50场全国高校“作为人文关怀的中国当代艺术”讲座实践中形成的。
也就是说,这是一部在行走中产生的书。
第四次浪潮:自由、信仰、金钱与中国的当代艺术
一、对三种思想的重释
二、中国艺术家与穷人
三、二次波峰后的第四次浪潮
四、丧失自由的中国当代艺术
五、世界文化大同的不可能性
六、思想者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精英
中国文化,怎样整饬内抗力
一、作为同家基本元素的家庭及人格分离
二、个人力量与群体哀减
三、全球经济危机使艺术更加明晰化
四、单一的文化很难救治伤痛的民族文化
附、以山脉精神为支点的灵魂圣赞
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与文化的意义
一、对‘些事件的回忆
二、艺术创库:社会结构转型的产儿
三、创作先行和理论的先天缺血使艺术批评两极分化
四、中国艺术家加快人文关怀的步履
五、文化的意义
以德载物与文化生存的有限性模式
一、商业性画廊与新闻的介入使文化从社会中分离开来
二、中国当代文化语境白省的价值
三、营建造血功能,当代艺术发展的必须途径
四、回到现实,在没有喜剧与悲剧的时代
五、文化,作为载体的有限性模式
中国文化,何时可以进行扩张
一、对二十年来中国现状的回忆
二、西方重大事件对工业经济的影响
三、中国文化将面临的国际化难题
五、建构艺术游戏规则的必然性是当务之急
五、我们是否应该有相应的对策
六、对2005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回顾
七、中国文化,近阶段很难进行全球化扩张
中国文化,繁荣背侧的危境
一、繁荣而热闹的年代——2006
二、没有文脉的中国当代艺术
二、立宪运动与“五·四”以来
四、市场经济发展与文化中的功利主义
五、2006年,文化的繁荣与标准失衡
六、进一步,艺术大步走
震荡与缺席·中国当代艺术现状思考与批判
一、是“牛皮”还是“牛”
二、中国艺术家,依然很可怜
三、多元制带来艺术的宽容
四、真正的先锋艺术将成为时尚和媒体关注的热点
五、批评家的缺席导致艺术规则的必然变革
六、艺术市场的良性发展呼唤策划人和游戏规则的出现
迷恋那黄金般的秋阳
文化不可以误导
我们现在还缺少什么
一、国民整体精神的衰退与艺术规则的混乱
二、对理论缺席的剖析
三、从自卫反击战谈国家文化安全防范体系建构
中国文化,理想与梦想的不复性再现
关于艺术
后的歌唱
浅谈新时期散文诗(艺术)及其精神
这就是定作
东方的神话
庄子、天子和锤子
作为个人和历史叙述的中国当代艺术
永远走在艺术中
走向底层
飘风在废墟上的天国 跋
后记
影响未来中国绘画艺术的81位艺术家作品图录
丁正耕 1963年生于四川合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艺术》总编、诗人、当代艺术批评家、艺术活动家,曾用笔名桑原、陌秋、秋阳、陌上草等和本名发表出版著述千余万字,做过挑夫、理发员、泥木工匠、纤夫,历任四十三军某特务连战士、中学教师、《蜀南风》诗
一直以来,我都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变迁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中国在经济腾飞的同时,文化领域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与碰撞。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我们如何理解当下正在发生的一切?那些层出不穷的新现象、新思潮,它们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去审视和回应?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引导我深入思考的读物,一本能够帮助我拨开迷雾,看见中国文化发展脉络的著作。我渴望那种能够启发我独立思考,而不是简单灌输知识的解读,那种既有深度又不失洞察力的分析,能让我对那些复杂而又迷人的文化现象产生更清晰的认知,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
评分最近,我特别关注了社会思潮的一些动态。感觉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声音鱼龙混杂,有时候反而让人难以抓住重点,甚至会感到一种焦虑。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被动接受信息,却很少停下来去辨析其背后的逻辑,去审视那些貌似合理的观点是否经得起推敲。我一直在想,有没有这样一种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一种更具批判性的思维框架,让我们能够穿透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尤其是在谈论文化的时候,这种批判性的审视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关乎我们如何理解自身的历史,如何塑造未来的文化认同,以及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独特的文化自信。
评分我一直对宏大叙事下的个体命运以及个体在时代变迁中的挣扎与选择有着浓厚的兴趣。感觉很多时候,我们在谈论历史或社会发展时,容易将焦点放在宏观的趋势和结构上,而忽略了无数个体在这些洪流中留下的印记。那些被时代裹挟的普通人,他们是如何思考的?他们的情感和选择,又如何在大的背景下折射出时代的特质?我希望能够找到一些能够捕捉这种细微之处的观察,能够深入到个体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们的困惑、他们的希望,以及他们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寻找自我价值的过程。这种微观的视角,往往能为理解宏观的社会文化变迁提供更加生动和真实的注解。
评分我对当代中国文化的一些新现象,比如网络文化的兴起、青年亚文化的多元化、以及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复兴与演变,都感到非常好奇。这些现象既充满活力,也伴随着争议,它们是如何形成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文化逻辑和心理动因?我渴望能够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梳理这些脉络,并提供深刻解读的读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现象的罗列,更能触及到这些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动因、社会结构以及思想观念的变迁,从而帮助我构建一个更完整的当代中国文化图景。
评分在阅读一些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书籍时,我常常会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在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既拥抱进步,又不失对自身文化传统的珍视?尤其是在面对西方文化冲击和全球化浪潮时,如何找到一条既能融入世界,又能保持文化主体性的道路?我希望能够通过阅读,找到一些能够启发我思考这种平衡之道的观点,能够帮助我理解当代中国在文化上的继承与创新,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我期待能够看到一些能够指引我们如何在复杂的文化环境中,清晰地认识自我,并坚定地走向未来的分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