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浪潮:当代中国文化思考与批判 9787510803482

第四次浪潮:当代中国文化思考与批判 978751080348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丁正耕 著
图书标签:
  • 文化研究
  • 当代中国
  • 社会思潮
  • 文化批判
  • 第四次浪潮
  • 中国文化
  • 思想
  • 社会学
  • 文化转型
  • 批判性思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03482
商品编码:2969051959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第四次浪潮:当代中国文化思考与批判

定价:52.00元

售价:35.4元,便宜16.6元,折扣68

作者:丁正耕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4-01

ISBN:978751080348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63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这是新中国部对艺术思想进行批判而视界独特观点新颖想法非常大胆的书,并对“文化”的概念在中国进行了学理上客观的定义。
该书对中国艺术界多年来公认的“创作先行,理论滞后”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批判,对影响与阻隔国家高层与文化界创作情况信息勾通了解进行了成因解剖与根源追问;对未来中国文化趋势与文化产业链的发展与建构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对中国文化与国际文化发展关系及国家“软实力”建构和文化、文明、宗教与战争诸问题阐述了作者的立场与观点;对我国艺术界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艺术创作的学术本体原则进行了重释,对形成目前我国艺术界鱼龙混杂局面的形势展开了个人的视角批判;对我国高等院校中艺术类专业教育中的误导与国家文化安全问题阐明了作者个体的批判与参与性立场;对未来中国文化市场与发展、中国国民整体精神衰退根因形成,进行了预测与追问。
书中妙语惊异,艺术箴言频频呈出。
可读性、实证性、当代性、学理性、前瞻性、批判性是这部个人著述的灵魂。因为书中的观点,是作者在30年艺术创作实践、20年艺术事件经历、10年来每年全国行走一次去画家画室选稿,并在近50场全国高校“作为人文关怀的中国当代艺术”讲座实践中形成的。
也就是说,这是一部在行走中产生的书。

目录

第四次浪潮:自由、信仰、金钱与中国的当代艺术
一、对三种思想的重释
二、中国艺术家与穷人
三、二次波峰后的第四次浪潮
四、丧失自由的中国当代艺术
五、世界文化大同的不可能性
六、思想者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精英
中国文化,怎样整饬内抗力
一、作为同家基本元素的家庭及人格分离
二、个人力量与群体哀减
三、全球经济危机使艺术更加明晰化
四、单一的文化很难救治伤痛的民族文化
附、以山脉精神为支点的灵魂圣赞
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与文化的意义
一、对‘些事件的回忆
二、艺术创库:社会结构转型的产儿
三、创作先行和理论的先天缺血使艺术批评两极分化
四、中国艺术家加快人文关怀的步履
五、文化的意义
以德载物与文化生存的有限性模式
一、商业性画廊与新闻的介入使文化从社会中分离开来
二、中国当代文化语境白省的价值
三、营建造血功能,当代艺术发展的必须途径
四、回到现实,在没有喜剧与悲剧的时代
五、文化,作为载体的有限性模式
中国文化,何时可以进行扩张
一、对二十年来中国现状的回忆
二、西方重大事件对工业经济的影响
三、中国文化将面临的国际化难题
五、建构艺术游戏规则的必然性是当务之急
五、我们是否应该有相应的对策
六、对2005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回顾
七、中国文化,近阶段很难进行全球化扩张
中国文化,繁荣背侧的危境
一、繁荣而热闹的年代——2006
二、没有文脉的中国当代艺术
二、立宪运动与“五·四”以来
四、市场经济发展与文化中的功利主义
五、2006年,文化的繁荣与标准失衡
六、进一步,艺术大步走
震荡与缺席·中国当代艺术现状思考与批判
一、是“牛皮”还是“牛”
二、中国艺术家,依然很可怜
三、多元制带来艺术的宽容
四、真正的先锋艺术将成为时尚和媒体关注的热点
五、批评家的缺席导致艺术规则的必然变革
六、艺术市场的良性发展呼唤策划人和游戏规则的出现
迷恋那黄金般的秋阳
文化不可以误导
我们现在还缺少什么
一、国民整体精神的衰退与艺术规则的混乱
二、对理论缺席的剖析
三、从自卫反击战谈国家文化安全防范体系建构
中国文化,理想与梦想的不复性再现
关于艺术
后的歌唱
浅谈新时期散文诗(艺术)及其精神
这就是定作
东方的神话
庄子、天子和锤子
作为个人和历史叙述的中国当代艺术
永远走在艺术中
走向底层
飘风在废墟上的天国 跋
后记
影响未来中国绘画艺术的81位艺术家作品图录

作者介绍

丁正耕 1963年生于四川合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艺术》总编、诗人、当代艺术批评家、艺术活动家,曾用笔名桑原、陌秋、秋阳、陌上草等和本名发表出版著述千余万字,做过挑夫、理发员、泥木工匠、纤夫,历任四十三军某特务连战士、中学教师、《蜀南风》诗

文摘


序言



第四次浪潮:当代中国文化思考与批判 引言 在全球化浪潮的裹挟下,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文化变迁。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本土与外来,各种文化元素交织碰撞,激荡出新的思想火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当代中国文化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批判,显得尤为重要。《第四次浪潮:当代中国文化思考与批判》便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部力作。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文化现象,而是试图拨开表象,深入挖掘其背后潜藏的逻辑、矛盾与张力,为读者呈现一幅多维度、深层次的当代中国文化图景。 一、 历史的纵深:现代性语境下的文化回溯 理解当代中国文化,离不开对其历史渊源的梳理。本书首先将目光投向中国近现代以来,在“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下,一系列激进的文化革新运动。从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打倒”与“重建”,到五四时期对“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呼唤,再到共和国成立后对“阶级斗争”与“集体主义”的强调,每一个历史节点都深刻地塑造了中国文化的基因。 作者深入剖析了这些历史运动的得失,指出它们在引入西方现代性思想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断裂的阵痛。当今社会,我们依然能从中找到历史的回响:集体主义的惯性与个体主义的觉醒之间的张力;对西方现代文明的追慕与对本土文化价值的焦虑;以及在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如何在新的语境下寻找自身定位。本书并非以简单的褒贬态度对待历史,而是力图呈现复杂性,理解当下文化现象的历史根源,从而避免“历史虚无主义”或“文化保守主义”的片面视角。 二、 文化的张力:现代性困境与转型中的本土自觉 “第四次浪潮”的比喻,恰恰点明了当代中国文化所处的动态与变革之中。本书将重点探讨在现代性语境下,中国文化所面临的几大核心张力。 首先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张力。随着中国融入全球体系,西方主流文化思潮、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渗透进来。这种冲击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但也引发了关于“文化侵蚀”与“文化同质化”的担忧。本书深入分析了中国文化在面对全球化浪潮时,是如何进行自我调适、选择性吸收,并在此过程中孕育出新的本土文化形态的。这其中既包括对西方思想的批判性借鉴,也包括对本土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例如,对消费主义的审视,对西方“普世价值”的本土化解读,以及在科技发展中融入中华哲学智慧的探索。 其次是“传统与现代”的张力。尽管经历了颠覆性的变革,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完全消亡,而是以各种隐秘或显性的方式,继续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当下社会中出现的“国学热”、“新儒家”等现象,探讨它们是真实的历史回归,还是对现代性焦虑的某种补偿。作者强调,真正的文化自觉并非简单复古,而是在深刻理解现代性挑战的基础上,重新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其在新的时代语境下焕发新的光彩。这包括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当代转化,对中国式美学精神的现代解读,以及对传统哲学思想在解决现代社会问题上的潜力的发掘。 再者是“个体与集体”的张力。在经历了长期的集体主义教育后,当代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个体意识的觉醒。个人价值、独立思考、自由选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集体主义的深层影响依然存在,这在社会治理、人际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都留下了印记。本书深入探讨了这种张力如何体现在文学艺术作品、社会思潮、以及个体生活中。例如,对“精致的利己主义”的批判,对“社群”与“人脉”等传统社会关系在现代社会的变异,以及个体如何在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寻找平衡。 三、 批判的视角:反思与超越的可能 本书的另一重要维度在于其“批判”的姿态。这种批判并非简单的否定或攻击,而是建立在深刻理解与反思之上,旨在揭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中存在的深层问题,并探索超越的可能性。 “第四次浪潮”并非总是顺遂的。在快速的物质发展和文化变迁中,也伴随着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本书审视了诸如“文化产业化”的弊端,即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导致文化产品的空心化;“审美趣味的低俗化”,即对快餐式、娱乐化的追求压倒了对深刻精神内涵的探求;“历史叙事的碎片化与意识形态化”,即在复杂的历史事件面前,简单化、标签化的解读方式依然盛行。 作者特别关注了新媒介环境对文化生态的影响。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和话语生产机制。这既带来了文化的普及和多元,也带来了“信息茧房”、“民粹主义”的兴起,以及对深度思考和理性辨析能力的挑战。本书对这些新现象进行了深刻的社会学与文化学分析,揭示了其背后复杂的社会心理和权力运作。 更重要的是,本书提出了超越这些困境的思考。作者认为,真正的文化发展,需要回归人的主体性,关注人的精神需求和价值实现。这包括: 重塑公共文化空间: 鼓励开放、多元、理性的公共讨论,为不同声音提供表达平台,以对抗信息茧房和单一话语。 倡导深度阅读与批判性思维: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培养独立思考、辨别真伪、深度理解的能力,抵制浅薄化、碎片化的信息流。 挖掘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从浩瀚的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将其融入当代生活,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困境,而非简单复古或将其符号化。 鼓励原创与创新: 在吸收外来文化精华的同时,更要鼓励立足本土、面向未来的文化原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 关注个体生命价值: 在集体与个体的张力中,回归对个体生命尊严、价值与幸福的关注,构建更加包容、多元的社会文化。 结论 《第四次浪潮:当代中国文化思考与批判》以其宏大的视野、深刻的洞察和批判性的反思,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当代中国文化复杂性的重要视角。本书并非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它如同一次精神的远航,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交汇的海域中,拨开迷雾,照亮前路,让我们得以审视自身文化的根基,辨析时代的症候,并以更加清醒的姿态,迎接属于我们自己的“第四次浪潮”。本书适合所有关心中国文化走向、对当代社会问题有深刻思考的读者。它是一次智识的邀约,一次关于文化复兴与民族精神重塑的深刻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变迁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中国在经济腾飞的同时,文化领域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与碰撞。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我们如何理解当下正在发生的一切?那些层出不穷的新现象、新思潮,它们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去审视和回应?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引导我深入思考的读物,一本能够帮助我拨开迷雾,看见中国文化发展脉络的著作。我渴望那种能够启发我独立思考,而不是简单灌输知识的解读,那种既有深度又不失洞察力的分析,能让我对那些复杂而又迷人的文化现象产生更清晰的认知,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

评分

最近,我特别关注了社会思潮的一些动态。感觉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声音鱼龙混杂,有时候反而让人难以抓住重点,甚至会感到一种焦虑。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被动接受信息,却很少停下来去辨析其背后的逻辑,去审视那些貌似合理的观点是否经得起推敲。我一直在想,有没有这样一种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一种更具批判性的思维框架,让我们能够穿透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尤其是在谈论文化的时候,这种批判性的审视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关乎我们如何理解自身的历史,如何塑造未来的文化认同,以及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独特的文化自信。

评分

我一直对宏大叙事下的个体命运以及个体在时代变迁中的挣扎与选择有着浓厚的兴趣。感觉很多时候,我们在谈论历史或社会发展时,容易将焦点放在宏观的趋势和结构上,而忽略了无数个体在这些洪流中留下的印记。那些被时代裹挟的普通人,他们是如何思考的?他们的情感和选择,又如何在大的背景下折射出时代的特质?我希望能够找到一些能够捕捉这种细微之处的观察,能够深入到个体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们的困惑、他们的希望,以及他们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寻找自我价值的过程。这种微观的视角,往往能为理解宏观的社会文化变迁提供更加生动和真实的注解。

评分

我对当代中国文化的一些新现象,比如网络文化的兴起、青年亚文化的多元化、以及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复兴与演变,都感到非常好奇。这些现象既充满活力,也伴随着争议,它们是如何形成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文化逻辑和心理动因?我渴望能够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梳理这些脉络,并提供深刻解读的读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现象的罗列,更能触及到这些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动因、社会结构以及思想观念的变迁,从而帮助我构建一个更完整的当代中国文化图景。

评分

在阅读一些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书籍时,我常常会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在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既拥抱进步,又不失对自身文化传统的珍视?尤其是在面对西方文化冲击和全球化浪潮时,如何找到一条既能融入世界,又能保持文化主体性的道路?我希望能够通过阅读,找到一些能够启发我思考这种平衡之道的观点,能够帮助我理解当代中国在文化上的继承与创新,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我期待能够看到一些能够指引我们如何在复杂的文化环境中,清晰地认识自我,并坚定地走向未来的分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